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自觉能动地改造社会,完成了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绘制出一幅百年大党砥砺奋进的壮丽画卷。作为一种浸润于党的伟大历史实践与时代探索之中的高昂精神状态,历史主动精神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立足所处时代条件和历史方位,自觉适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大势,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科学谋划历史宏图,勇担历史使命,主动开辟未来、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品质。历史主动精神包含五方面的具体内涵:一是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二是尊重人民的主体精神,三是清醒自觉的主动精神,四是未雨绸缪的预见精神,五是勇毅前行的担当精神。历史主动精神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禀赋,是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赢得历史主动、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历史主动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历史思维、尊重历史规律、善用历史经验、勇担历史重任、赢得历史主动的非凡能力和鲜明特质。深刻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具体内涵及其理论意蕴,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对于党和人民不断创造更多人间奇迹、昂首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
历史主动精神的首要内涵是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既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显微镜”和“望远镜”,也是我们探求真知、指导实践成功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同时也就形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唯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深入地认识历史的客观规律及其作用趋势,才可能认清社会历史发展大势,赢得改造社会的主动权。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富有创新性的内容之一,也是科学认识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理论依据。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会或快或慢地相应发生变革,由此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发展进步。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精辟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运行轨迹,深刻论述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历史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人们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规律,这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体现了在社会发展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问题上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运动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规律,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推动着党和人民事业不断走向新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唯物史观不仅科学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辩证运动过程,而且以此为基础科学阐释了社会形态更替规律,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客观必然趋势,为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正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和曲折发展,人类社会形态更替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也受人的合目的性和历史选择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既从整体性视野出发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演变的总体趋势,又从特殊性视角出发科学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行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被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在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基本形态的同时,也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走向。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唯有对历史规律充分尊重、深刻把握、科学遵循,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用理想之光不断照亮奋斗前路,用信仰之力不断开创美好未来。历史演进到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求真务实的踏实作风,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新问题新要求,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在深谙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基础上精准施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续走向深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二、尊重人民的主体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先进政党,在长期奋斗征程中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既充分考虑到一定历史时期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性,又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量。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立场之坚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主体地位作用的高度肯定和赞扬,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现实诉求、矢志不渝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风范。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原则立场上,彻底批判了以往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历史创造作用,创立了科学的人民群众观,为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由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组成,人民群众之中深蕴着“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神财富和无穷智慧,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主体力量。人类历史是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体现为各种活动的过程集合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物质生产是历史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而非从事“纯粹意识”生产的哲学家或僧侣,才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伴随现代大工业的兴起与扩张,工人阶级逐步摆脱了狭隘的地域局限,突破了封闭的交往边界,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源源不断的财富,逐渐从历史中脱颖而出,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工人阶级通过劳动创造出的丰硕果实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历史伟力。
人民不仅是历史“剧中人”,也是历史“剧作者”。就认识和改变世界而言,人民既是总结经验、掌握理论、相信真理的认识主体,又是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推动历史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实践主体;就人类文明演进而言,人民是各类文明成果的创造主体;就中国共产党的根基与血脉而言,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尊重群众、信任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注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群众的创造热情和责任感荣誉感,积极汲取群众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和实践智慧,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法宝。
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人民,既真心地敬畏人民,又真诚地关心人民,更真挚地服务人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一切奋斗都围绕着人民的福祉而展开。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党领导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牺牲,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立了崭新的社会制度。为了改变中国积贫积弱、民生凋敝的落后面貌,在充分尊重与顺应人民意愿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了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我们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逐步探索并开辟了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经过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共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敏锐地洞察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旗帜鲜明地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稳健地推进着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进步。
概括起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一部党和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团结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带领广大人民不断创造历史伟业、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百年征程的始终,尊重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不断在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基础上实现好人民根本利益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三、清醒自觉的主动精神
历史往往是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通过曲折的道路向前迈进的。一个政党只有明晰历史方位,认清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略,以清醒自觉的主动状态推动事业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历史主动精神之“主动”的精髓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把握历史主动”就是在深谙历史大势和把握历史规律基础上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它不仅体现出作为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在认识活动中高度自觉的精神状态,而且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活动中高度主动的主体状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历史潮流的特质和能力。
毛泽东曾经深刻分析过把握主动权的重要性,认为“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他指出:“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如果不能恢复到这种地位,下文就是失败。”“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历史活动主体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充分、科学地把握客观实际与历史条件的变化,并针对变化了的情况及时、有效地调整方针策略,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才能达到占据历史主动地位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并取得累累硕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思维、精神、态度和方法,在敏锐感知变化、正确认识变化、客观分析变化基础上,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乘势而上,从而在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关头始终把握事业发展的主动权,提出科学理论、作出正确判断、推动事业发展。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全球治理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高度的使命自觉,不断增强机遇意识与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主动谋划和完善国家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以卓越的实践成效生动诠释了历史主动精神的丰富意蕴。
清醒自觉的主动精神内蕴着中国共产党勇于和善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精神品格,外显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事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集中体现着党的先进品格、实践特质和革命禀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此,为保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为自身谋利益或特权的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党必须始终高举自我革命的精神旗帜,以自我革命有力举措永葆生机活力,这也是党有效应对严峻、复杂、长期的外部环境考验的必然要求。列宁认为:“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够深刻反省、及时发现并全面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此后不久在《遵义会议决议》有关内容基础上写作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总结了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事业走向新胜利提供了战略方针与重要指导。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和纠正了“左”的严重错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大踏步迈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全面提升,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的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能力明显增强,先进性和纯洁性明显提升,党的面貌呈现出崭新气象,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变得更加纯洁清净、朝气蓬勃、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正是在随势而变、随时而变、随机而变中主动调适和修复自身,通过实实在在的自我革命整治和革除各种顽瘴痼疾,不断超越自我,中国共产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四、未雨绸缪的预见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峥嵘岁月中,始终坚持认真学习和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历史、把握大势,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抢抓机遇的素质能力,因而能够在重要历史关头抓住和用好各种重要的战略机遇。机遇是指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时机和境遇,具有客观性和稍纵即逝的特点。抓住并用好机遇,党和人民事业就会迎来新契机;错失机遇,就可能陷入被动局面,甚至被时代大潮所抛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能否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洞察、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直接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向。战略机遇期是指在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利于实施重大发展战略的特殊历史时期,具有系统性、全面性、长远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真聆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解答时代课题、回应时代呼唤,因而能够富有前瞻性地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方针政策,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努力变危为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时,总是胸怀全局、着眼大局,特别是敏锐观察和深入分析对全局发展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果断地作出重大决策。他指出,“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以全局性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洞悉大势、未雨绸缪,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与前景作出了科学预见,这些科学预见作为行动的先导,一次又一次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使中国人民更加自信地迈向光明之路。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包括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差距明显拉大。在“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的严峻形势下,面对“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迈向现代化”的时代呼唤,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奋力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走向深入,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崭新阶段。江泽民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紧紧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勇敢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将经济全球化竞争压力转化为促进国内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同时也积极贡献于世界的共同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化但遭遇逆流、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挑战层出不穷、风险与日俱增的时代背景,作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新的变化”的重要判断,并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重新部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体现了未雨绸缪的预见精神和战略远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卓越的政治敏锐性、时代洞察力、决策判断力和科学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纵观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形势,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研究历史,更关注现实和未来,系统认识与把握变和不变、危机和新机、变局和新局的关系问题,以识变之智攻重点、以应变之方治痛点、以求变之勇破难点,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任务,推动了中国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奋斗凯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生动而真实的写照。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唯有秉持开阔胸襟、战略思维、预见精神,从整体观局部、从长远观当前、从本质察现象、从普遍观特殊、从世界观中国,立足全局、未雨绸缪、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才能转危为安、化危为机,在越激流险滩、过惊涛骇浪中不断推动伟大事业浩荡前行、稳步驶向伟大梦想的光辉彼岸。
五、勇毅前行的担当精神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以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和现实幸福为旨趣。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在于推翻资本主义社会、解放无产阶级,“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敢于担当、勇于革命的光辉典范,为各国共产党人树立了榜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必须做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担当者,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困难。”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一个政党能力强弱水平、高低的集中体现。担当精神是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集中体现,是历史主动精神的集中表征。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能够科学认识世界,更能以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勇气砥砺前行,以永葆初心、为国为民的情怀改造世界,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造福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自觉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人民愿景与时代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不畏强敌、英勇奋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革命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崭新的社会制度,成千上万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与生命践行了对人民和民族的英勇担当。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从旧中国一穷二白、百业待兴的废墟上起步,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虽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生过严重曲折,但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刻总结经验、主动修正错误,使我国社会主义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继续稳步前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主义中国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中,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卓绝的胆识、非凡的魄力、坚定的决心,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这艘巨轮扬帆起航的新征程,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必须首先作出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激浊扬清、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狠抓落实,彰显了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立足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系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牢牢掌握斗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在解难题、办大事、抓发展、促稳定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使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心怀理想、勇毅前行、敢于担当、善作善成,才能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始终成为中国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在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干劲,事不避难、迎难而上的拼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不断开创新局面、开辟新天地,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文明构筑了新形态。中华民族进一步焕发了青春,迎来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
勇毅前行的担当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生动实践之中,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勇立潮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自觉行动之中。正如毛泽东强调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人民不仅要过好自己的生活,还应该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帮助,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开放胸怀、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把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与伟大志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再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共产党秉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文化底蕴,赓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文明传承,化主张为实践、化倡议为建设、化理念为现实,带领中国大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彰显了一个泱泱大国执政党的责任担当与博大胸襟。勇毅前行的担当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的独特精神密码,也凸显了历史主动精神的世界历史意义。
六、新时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过去100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在砥砺前行中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现在党又带领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的征程中既有许多仍需跨越的“雪山”和“草地”,又有许多仍需征服的“娄山关”和“腊子口”。在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使命光荣而艰巨,风险挑战世所罕见,唯有主动迎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有生路出路,才能赢得尊严、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在新时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是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更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迫切需要。
1.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历史进步过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指引国家前途命运的行动指南,用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析时代、把握规律、引领潮流,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动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奋力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实践的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新的飞跃,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原创性、科学性、先进性、人民性和引领性的显著特点,既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又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自信地推进“四个伟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引。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中国共产党总结百年成就、提炼百年经验、谋划未来大势的一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决议》站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度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党和国家的历史之幸、时代之幸,“两个确立”是对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的充分运用、对时代呼唤的响亮回应、对民心所向的集中表达、对社会实践的高度聚焦,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行动自觉、历史自觉及对其内在关系的准确把握。理论自觉是行动自觉的前提,理论自信是实践主动的基础,政治自觉则是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的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肩负的职责使命日趋繁重、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我们必须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学习、深刻感悟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时代意蕴、科学内涵、真理力量、实践伟力、人民立场,并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群众、统一思想、汇聚力量,旗帜鲜明而脚踏实地地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坚持“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回答好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确保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行稳致远。
2.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要系统把握和自觉运用唯物史观,在历史智慧的学习运用中提升历史自觉和行动自觉
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历史发展是有方向的,历史永远眷顾站在正确方向的人。只有科学认识历史,系统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把握历史规律,不断汲取丰富的历史智慧,才能以主动的精神状态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能赢得历史运动的主动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为理解人类历史进程与演变机理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作为正确看待与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历史观,大历史观不仅坚持用唯物史观看待与理解历史,同时其所凸显的历史主动精神也为推动历史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揭示历史规律,在把握历史规律中洞察历史大势,在顺应历史大势中掌握历史主动,因而能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彪炳史册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了大历史观与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伟力。我们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全面学习和系统掌握唯物史观,切实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始终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在新时代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在挫折中吸取教训,以更清醒的头脑、更坚定的信念、更主动的作风,在明鉴是非与反思成败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历史。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在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回避困难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科学把握历史发展中认识和实践、决定性和选择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才能做到总结过去、正视现在、守正创新、开辟未来,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不断破浪前行,不断走向成功的彼岸。
3.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要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能动作用
列宁指出:“一个能够通过联系群众而得到巩固以进行坚持不懈工作的党……是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是因为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服务群众,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时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全面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就能够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既要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和认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又要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弘扬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实质及其严重危害,相信群众的坚韧毅力、创新能力、创造活力,在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中把握历史主动,在乱云飞渡中勇毅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了解和把握新时代条件下群众工作的实际,不断改进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认真倾听群众所思所想所求,及时汲取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和智慧,广泛汇集群众的各种意见建议,党和国家才能制定出合乎时代需要、合乎实际情况、深得群众拥护的大政方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作用,既能够将人民群众生动社会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和鲜活材料升华为系统化的理论、路线和方略,更能够将理论化的路线、方略转化为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为人民群众续写历史新篇章提供切实管用的行动遵循。
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是“唯一具有社会首创能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焕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高度统一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并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积极为他们干事创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支持人民群众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大胆创新,为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迈向美好生活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但现实地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结构调整、社保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这就要求必须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同时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自觉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加主动地投身于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唯有处理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实现美好生活价值目标和激发人民群众内生动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才能不断凝聚起亿万人民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作者侯衍社,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