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振海: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读后

日期:2022-06-21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浏览量: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先后担任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用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故事、一幕幕亲切感人的场景,真切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和正定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奋斗历程,生动展示了他在“从政起步”期间的思考实践、高尚风范与人格魅力,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范本。阅读学习这本生动鲜活的教材,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都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真挚为民情怀,能够使我们更加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植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奋斗姿态,交出不负时代和人民的合格答卷。

1、“造福一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不懈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在正定的3年多工作时间里,他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使正定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走出一条“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新路,充分体现了亲民、爱民、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

  勇于担当实干,在履职尽责中坚守人民立场。在结束陕北梁家河村7年的知青生活后,习近平同志先到清华大学学习,毕业后到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北京的生活条件、工作待遇要远远好于正定。之所以下定决心主动选择到正定,就是“渴望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他们做一点实在事情”,为了“在人民中间来寻找我的价值”。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一定要树立求实精神,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强调领导干部要“既有老黄牛的品格,又有千里马的气势;既是一个有胆有识的战略家,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解放思想抓大事,提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善抓机遇促好事,多方筹资建起荣国府、修复隆兴寺,创下旅游业的“正定模式”;招贤引智办实事,亲自主持编制“人才九条”,为正定发展破局,助力经济腾飞。只有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勇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的魄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诺言打赢脱贫攻坚战,以“为千秋万代计”的历史担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强大勇气管党治党,以“天下一家”的共同体理念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里程碑上。

  坚持改革创新,在与时俱进中增进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他在正定工作时,适逢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涌起。一开始,很多人认为,宁可不改革也不能犯错误。但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就自己探索,没有前人铺平的道路就自己开拓”,“改革者的责任,正是率先冲锋陷阵,带领群众前进”。在其他地区还在观望犹豫时,他勇开河北大包干先河,吹响了正定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国营企业缺乏活力山穷水尽时,他率先为企业松绑放权,用改革创新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在一些改革“弄潮儿”蒙受无端指责时,他为那些在改革中有担当、敢负责的干部撑腰打伞,亲自撰文呼吁要“开一派支持改革者的新风”。改革开放事业前无古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必须不断开拓创新。习近平同志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在一件件工作中彰显着他的改革勇气、改革担当和改革智慧,凭的是“只是想扎扎实实做几件于国有益、于民有利的事情”的真挚情怀,凭的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坚定立场。

  力行扩大开放,在合作共赢中实现人民利益。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主张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带团赴美国实地考察,探索学习农业精准高效发展之路。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正定打开封闭的大门,拆掉思想的围墙,开启对外开放的时代新篇。习近平同志带领正定人民扩大开放的探索和实践,生动诠释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对外开放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全面拓展,正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我们要始终践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庄严承诺,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与和平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2、“时刻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生动体现

  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无限热爱人民,时刻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帮助解决了一桩桩、一件件实事、难事、烦心事。

  贴心交心倾听人民呼声。到正定赴任之初,了解到当地农民因征购任务过高,留下的口粮不够填饱肚子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不顾“先进县”形象和个人政治得失,坚持向上级反映真实情况,争取减少了征购定额;因为小学校舍翻修久拖未果,他少有的发了火;正定试点改造连茅圈工作中,他顶住“一刀切”压力,把领导干部统一思想、抓好试点示范效应、做好群众工作摆在前面,紧盯老百姓都想要净化、美化的环境,都愿意吃好些、住好些、文化生活丰富些的共同心理诉求,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成受老百姓欢迎的“实在事”。无论是恪守“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的宗旨理念,还是践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奋斗目标,皆蕴藏一个道理:唯有把人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务实作风和“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才能把涉及人民利益的“操心事”变成“放心事”;唯有真正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才能准确回应人民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念兹在兹彰显赤子情怀。在习近平同志心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分时间、不论大小。减征购、整治环境的大事要抓,涉及人民群众个人的小事听说了也要管,见到了也要帮。“群众刚开始搞多种经营,办法不多,路子不广,不能让老百姓为这种事犯难。”不经意间的情感流露,映照的是一往情深的赤子情怀。“人民”二字已经铭刻在心底深处,在体验群众疾苦中增进人民情怀,在“准备入‘苦海’”的承诺中筑牢为民谋利的价值追求。共产党人天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给我们的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只有我们把群众的“小事”“琐事”装在心里,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拥护。

  全心全意践行根本宗旨。在正定,习近平同志把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倾注到工作中去,全心全意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干事,以实实在在的政绩赢得了群众认可和信任。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百年党史,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的铮铮誓言。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党就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通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3、“六项规定”:持之以恒抓党风建设信心决心的充分彰显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党风的好坏,决定人心的向背。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上率下抓作风建设,刀刃向内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这份魄力,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实践源头则是他在正定当县委书记时主持制定的“六项规定”。

  “切入口”从制度入手。廓清政治生态需要突破,治理软懒散需要突破。而突破,则必须从作风抓起,从制度入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随着改革不断推进,正定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但也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了贪图安逸、纪律松弛、精神不振等不正之风。习近平同志对此十分反对,并表示“刹住新的不正之风没有气势不行”。1983年下半年,他亲自主持制定了《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一共六条内容,被称为“六项规定”。可以说,“六项规定”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30多年前对管党治党的理论思考和政治主张,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领导作风建设的论述一脉相承。

  “动员令”从领导干部做起。“六项规定”中强调,“在执行党的政策规定和遵守公共秩序上,要求一般干部和广大群众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反对官衙作风,注重工作实效”。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习近平总书记说:“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规定出台3天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赴广东考察率先垂范:不封路、不清场、不铺地毯,没有安排群众迎送、没有出现欢迎标语和横幅,开会不要求提交发言稿。同年12月,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到河北考察,要求非常明确:要确保在考察中见群众、听真话、摸实情,绝不允许弄虚作假,不能搞“培训”,更不能“导演”,不要为考察活动添置哪怕一个新板凳。习近平总书记对不良工作作风和歪风邪气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并坚持从自我做起,坚定不移地以作风正党风、以党风赢民心,为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了表率和示范。

  调查研究之风从大院兴起。“六项规定”明确提出,“要在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为推动制度落实和切实转变作风,习近平同志还专门给正定四大班子领导写信,要求他们脱身冗务,着眼基层,着力实际,“凡事务求贯彻,到基层调查,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他亲力亲为,创新开展问卷调查,主动接触各界群众,不打招呼、不让事先准备,直接下乡、下厂、入户,轻车简从转遍了全县每一个村子。在他的带动下,调查研究之风从县委大院兴起,全县机关作风焕然一新。这一时期正定形成的许多文件和重大决策,都跟这些调研有关。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根本工作方法。我们要让下基层、搞调研、寻问题、找办法成为一种工作习惯,不断提升调研能力和水平,切实走好群众路线,坚持问计于民,真正用调研成果推动发展服务人民。

  “钉钉子”精神务求长效。“六项规定”出台后,习近平同志还下大力整治“文山会海”,开展“效率月”活动,激发了干部干劲,提高了办事效率,得到了百姓称赞。从正定到福建,到浙江,到上海,再到中央,习近平同志立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作风建设实际,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制度规范,抓贯彻落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始终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我们从中能够真切感受到习近平同志不忘初心的赤子情怀和一以贯之抓好党风作风建设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党员干部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工作业绩是不是符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切实贯彻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部署要求,始终保持正风肃纪的政治定力和强劲态势,以更加优良的作风、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更高的工作标准做好各项工作。

4、“我将无我”:永葆人民情怀高尚境界的鲜明映照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的从政风范和人格魅力,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至高的精神境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不能总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考虑,生活小事考虑多了,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远了。”习近平同志的深情告白,展现了人民领袖爱民为民的赤子之心、无私无我的高尚境界。

  立志以身许国,做到心系人民。习近平同志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一路走来,始终心怀家国、心系人民。这一为民情怀,源自革命家庭家风的影响和饱尝艰辛的特殊成长经历,内化为价值追求和精神特质,渗透到治国理政方方面面。在正定大街上摆桌子与上访群众促膝交谈,在宁德沿着柴刀砍出的荆棘山路三进山村听民声……不论担任什么职务、身处什么地方,为国为民初心始终滚烫炽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因为“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冒雪看望受灾群众,叮嘱“乡亲们在生产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忧民爱民的赤子之心,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实践行动,为广大党员干部站稳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树立了典范。

  坚持读书学习,提高服务水平。习近平同志始终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正定工作期间,晚上10点以前忙公务,10点以后坚持读书学习,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坚持调查研究,和群众交谈、以人民为师,尊重关心老干部,善于向实践学习;注重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升华理论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历史使命,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清醒理论自觉、坚定政治信念、科学思维方法;必须扑下身子、沉下心来,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高工作能力,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增强本领,真正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忠诚干净担当,践行初心使命。在正定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同志的足迹遍及全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他用脚步丈量燕赵大地,用真心聆听群众心声,用实干彰显对“第二故乡”的深厚感情。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真挚情怀,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把满腔激情投入伟大事业的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树起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和光辉典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正定足迹,从他从政起步的成长经历中感悟人民领袖的优秀品质、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把“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把个人价值和学术追求同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小我”和“大我”、个体与人民的关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作者:康振海,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