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哲远: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时代内涵

日期:2022-06-01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就高等教育“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作出的新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和时代内涵,对于坚定信心,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蕴含着深邃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蕴含着深邃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特色是个性,世界一流是共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其中,个性是前提和首要条件,是基于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而形成的中国特色;共性是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特征而言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的共性是不存在的。这条新路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从更深层意义上看,更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全面体现。深刻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思想,必将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好“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所决定的。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坚持党的领导,由此成为党的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写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这一宝贵历史经验,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教育事业是党领导下的光辉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既是教育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定海神针和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凡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教育事业则健康发展、欣欣向荣;反之,党的领导坚持得不好、甚至弱化,教育事业则杂音滋扰、发展受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教育事业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当前,“双一流”大学发展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必须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鲜明底色

  红色基因是这条新路的又一鲜明特征,是中国大学的鲜明底色,是中国大学奋进的精神动力,需要倍加珍惜,更需要传承好、发扬好。何为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领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一批批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爱党爱国的青年学生,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可以说,红色基因深深根植于学生心底,给予其奋进滋养。从一定意义上讲,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史就是一部与党同行、传承红色基因的奋斗史。抚今追昔,不忘来时路。面向未来,唯有擦亮底色,才能步履坚定,更加勇毅前行,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必须把扎根中国大地作为实践沃土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建设的重要论断。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今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性,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强调的不是要简单照搬西方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标准,而是要立足中国的现实,从自身实际出发,观照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突出中国特色,凸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地”是中国大学茁壮成长的实践沃土,脱离了“中国大地”这个最大实际,大学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很难办好,也无法取得成功。

必须把服务“国之大者”作为使命担当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迈向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国。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部署。从战略上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的必然是国家战略,必须时刻胸怀“国之大者”,把服务“国之大者”作为使命担当。

  “国之大者”,事关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双一流”大学服务“国之大者”,就是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是要对标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对接和加快培养国家急需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为实现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目标发挥主力军作用。就是要着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走好这条新路,既是“双一流”大学需要答好的时代答卷,也是“双一流”大学必须主动承担的历史使命。

  (作者:汤哲远,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