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论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经济学领域,还是在哲学、社会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无论是在工商界还是政界和普通社区,有一样东西(或者说一个术语)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津津乐道——它让普通人感到晦涩难懂、不可捉摸,让一部分专家兴趣盎然、心驰神往,同时又让一部分专家惴惴不安、甚至开始忧心人类的前途命运——这东西就是所谓“奇点”。
奇点,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一系列奇异性质的奇异之点。数学家用“奇点”来表示一个超越了任何限制的值:例如考虑函数Y=1/X,随着X的值无限趋近于零,其对应的Y的值将激增并趋近于无穷大。物理学家则用这个词来描述“黑洞”,认为黑洞就是大质量的恒星经历了超新星爆炸后所形成的体积无限小、密度无穷大、时空曲率无限高的奇点。
上世纪50年代,伟大的数学家、信息学家和经济学家诺依曼第一次把技术与奇点联系起来,认为技术进步正朝着类似奇点的方向发展。经过数10年的观察分析,未来学家、发明家库兹维尔发现,技术进步遵循收益加速定律,而技术奇点正是收益加速定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技术创新处于加速状态,正以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信息技术动力(包括人类知识的总量)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几乎每一年都要翻一番;信息技术本身发展更快,按指数的指数速度增长……到本世纪20年代末,机器智能(人工智能)与生物智能将没有任何区别,计算机将能够融合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双重优势;在此基础上,技术不断加速进步,技术变革的速度将不再受限于人类智能增长的速度……收益加速定律将持续发挥作用,直到非生物智能达到物质与能量的饱和。2005年,库兹维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预测,按照当时的发展速度,技术奇点可能会在2045年左右到来。近来,有的预测更为乐观,称技术奇点在2035年左右甚至10年以内就会到来。
按照库兹维尔的逻辑,临近奇点的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按指数增长的同时,也正在向经济领域极速扩张,从而正在引发“经济奇点”的来临。所谓“经济奇点”,指的就是由于技术持续按指数增长,社会生产力也按指数增长,在到达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后,近乎无穷的生产力将推动经济实现近乎无限的增长。对此,包括凯恩斯、司马贺等经济学大师在内的不少经济学家都曾经无限憧憬;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种趋势和可能。
当然,很多专家并不相信技术奇点和经济奇点会来临。他们从资源环境约束、边际收益递减、元智慧、社会阻力、知识生产屏障等很多方面质疑奇点会来临,甚至认为它们永远也不会到来。他们说的也许并非全无道理,但要说技术奇点和经济奇点不可能出现,则未免有些武断。笔者认为,技术奇点也好,经济奇点也好,其出现的可能性都要远大于不出现的可能性,虽然我们暂时还很难准确预测它们将在何时出现。
与公元前的轮子和铁、19世纪的铁路和电力以及20世纪的汽车、电脑和互联网一样,人工智能是与科学和创新联系极为紧密的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PT);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改进能力,它一旦掌握了一项技能,便可以高速重复使用这项技能,并且极其精准、不知疲倦,它还可以高速地共享资源、智能、存储能力。人工智能所具有的这些独特优势,意味着它几乎完全可以像人类一样从事创意工作和进行知识生产,从而突破知识生产的瓶颈,推动技术和经济实现持续和无限的增长。
20年前,我们谁会料到,今天的一台对围棋一无所知的人工智能机器,在一到三天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人类千年以来积累的全部围棋知识和技艺,打败人类任何一位顶尖围棋高手;谁会料到,人脸识别技术、无人驾驶技术等会如此快速地进入我们的生产生活;又有谁会料到,北京冬奥会会让我们如此开眼,见证了AI教练、AI裁判、AI主播、智慧餐厅、智慧医疗、各式机器人等黑科技呢?想想这些,未来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