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泽远:做强做优新时代主题出版工作

日期:2022-05-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号:【     浏览量:

  自2003年以来,主题出版成为热词并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出版门类,重视和加强主题出版已成为出版实践中的新常态。尤其是近年来,主题出版渐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繁荣局面,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创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十四五”时期做强做优主题出版工作的根本遵循。

  主题出版呈现新发展趋势

  高质量发展势头正劲,多元创新格局初显,是“十三五”以来主题出版的总体趋势。

  出版品种和规模较快增长,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日益彰显。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重点主题出版物选题申报数量由2016年的1700多种增加到近两年的2200多种,主题出版新书品种由2016年的3389种增至2021年的7522种。在近年年度新书品种数逐年下降的趋势下,主题出版选题和出书品种数不降反增。在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图书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等多种主题图书获奖;在42种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的图书中,《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获评年度荣誉图书,《向北方》等八种主题出版类图书入选,占全部入选图书的23.8%。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双效”作品频出,说明主题出版不断向精品化方向发展,过去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得到改善。

  内涵和体裁不断扩展,载体和形式更加多元。在近20年的探索实践中,主题出版的内涵和外延从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就一些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会议、重大节庆日而进行的选题策划和出版活动,逐渐扩展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主题出版物的体裁也更加多元,涵盖理论专著、普及读本、资料汇编、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漫画绘本、画册、连环画、音乐集、科普等诸多体裁类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主题出版逐渐与融媒体“牵手”,通过音视频和各类App平台,实现纸质图书的多元化开发。这既是融媒体时代出版行业与时俱进的体现,也反映出主题出版走进大众的条件愈加充分。

  年度重点成为风向标,选题品质整体提高。2016—2021年全国共申报主题出版重点选题11420种,年均1903.3种;6年间共入选683种,年均113.8种,年均入选率为5.98%。在这方面,地方出版机构的表现尤为突出,入选数量连年保持在总数的40%以上,持续推出了许多有生气、接地气、聚人气的好选题。例如,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他重塑了中国”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中国饭碗》、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绿色奇迹塞罕坝》等都体现出极强的选题挖掘能力和精品意识,成为主题出版逐步提高品质的代表性作品。

  出版主体认识变化,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出版机构对于主题出版的重视度和积极性越来越高,对主题出版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从“观望”“应景”和“完成任务”等转向主动出击,将主题出版看作一个重点门类长期经营。有的集团或出版机构还专门将其纳入考核方案、设立奖励基金、成立专门的编辑团队、建立了专门的作者资源库,将主题出版作为一项打造品牌、实现“双效”的重点任务来抓。

  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出版的大环境和市场需求来看,主题出版保持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在发展中如何提质增效,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破解。

  作品的可读性不强,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待提高。纵观近年来的主题出版物,的确出现了一些“既叫好又叫座”的产品,但总量还不够多。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有意义”且意义抽象宏大的比比皆是,但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却凤毛麟角。主题读物要做到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具有可读性。只有具备了可读性才能“有意思”,才能吸引读者去关注、理解和内化其“意义”,才能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

  选题同质化、模式化严重,策划水准有待提高。热门板块选题扎堆现象明显,其中不少属于低水平重复,表现为内容同质化、模式化严重,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客观地讲,因为主题集中导致选题方向趋同是不可避免的,但同一个主题可以通过别出心裁的策划,在创作角度、题材体裁、呈现方式、写作材料等的运用上别出机杼、自成一格,形成差异化竞争。选题同质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策划不够或策划水准偏低造成的,或许也与将主题出版仅作为任务驱动、敷衍跟风、应景突击的态度有关。

  优秀作者资源不足,尤其是年轻作者缺乏。主题出版物要吸引年轻人阅读,需吸纳更多有朝气有活力的思想、采纳更多年轻人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因此在主题出版上,年轻作者不应缺席。优秀的主题出版物是学术准确性、思想深刻性、表达生动性结合的产物。既要“把好政治导向关”又要“贴近现实”,既要“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又要学会用“群众感受说话”,既要“深入”又能“浅出”,因而对作者就有较高要求。现实中,常常出现众多出版社争抢个别著名作者的情形,而知名度不高的年轻作者则较少介入主题图书的写作。

  提前规划和流程管控不足,导致时效性把握欠缺。主题出版时间节点性强,又往往涉及重大选题备案,需要预留足够的提前量。一些出版社提前谋划不足,送审仓促,若选择的作者不够权威、材料准备不充分不规范,送审的过程就会更长,最终错过了最佳出版时间和市场销售机会。从管理部门来讲,送审流程、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是否科学、高效,也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主题出版要经得起检验

  摆脱现实困境,打造融入甚至引领大众市场的新时代主题出版物,让大多数出版社真正在市场上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把“经得起人民评价”“经得起专家评价”“经得起市场检验”作为目标。

  经得起人民评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家出版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紧紧围绕党中央精神和重要决策部署,基于大众、面向大众、贴近现实策划选题,做“经得起人民评价”的主题出版物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出版理念的重要方面。一是要增强出版物的可读性,努力做到小切口、新角度。《战上海》从众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图书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好书”“五个一工程”奖,就是因为它选择了一个非常小的切口,将目光聚焦上海解放的这一年。二是选题要关注大众生活,从身边“小事”反映“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越贴近百姓身边的小事越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大众的生活、鲜活的社会发展和改革实践是优秀主题出版选题的源头活水,《悬崖村》《账本里的中国:一个农民家庭的改革开放四十年》《70年邮票看中国》等都是典型。三是要注重结合地方资源优势策划选题,体现地方特色。地方出版社尤其要注重挖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把重大主题通过精心策划落到实处。正是基于这一考量,上海人民出版社加强顶层设计,于2019年挂牌成立了“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中心,充分利用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优势资源,策划了《战上海》《光明的摇篮》等主题出版物。类似这样的实例在全国的出版社中并不少见。

  经得起专家评价。主题出版中的理论专著当然要求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而大众类读物也应该以学术品质为根基,经得起专家的评价。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作者、出版社和编辑共同创造条件。一是要为特定的选题寻找合适的作者。优秀的作者是保证图书学术质量的关键。获得年度“中国好书”和“中国出版政府奖”的《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其作者刘统是谭其骧先生弟子,常年从事党史、军史研究,十年前开始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他在创作中主张历史写作要兼具学术严谨性和内容可读性。二是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做主题出版也需要有产品线做基础,好的主题读物大多是在优势专业出版“地基”上建起的“高楼”。牢固的专业基础同扎实的选题、合适的作者、专业的编辑是密切相关的,学习出版社的《中国制度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20》、科学出版社的《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60万米高空看中国》等精品皆是如此。三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准、能打硬仗的编辑队伍。主题出版的提质增效,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出版机构有必要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作出长远布局和规划。上海人民出版社在重点主题出版项目中,形成由社领导牵头、资深编辑带领若干青年编辑一同参与的“共同体”,让青年编辑在快速高效强压的环境下得到锤炼、迅速成长,为实现主题出版高质量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得起市场检验。主题出版物要真正走进大众,得到市场认可,需打通其与大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要摆脱“主题出版物想要发行得好必须通过政府采购和系统营销”的传统思维,树立勇于走向市场、勇于打造畅销书的信念。要敢于跨界破圈,创新传播手段,抓住互联网这个变量, 积极拥抱新媒体,学会以精准营销提高曝光度,抓住青少年读者这个重要受众群体,通过开发新文创、嫁接新平台等多种形式创新重构内容价值,为主题出版赢得更大市场。近年来,上海人民出版社打破传统出版业的思维壁垒,借助电子书、有声书、直播带货等形式,与美团外卖、亚朵连锁酒店、上海邮政等行业外单位探索合作方式,通过非传统图书销售渠道进行图书及周边产品营销,实现了内容价值的延展和升级。同时,既要重视国内市场,也要开拓海外市场。主题出版在对内承担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等重要任务的同时,对外也承担着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功能。因此,做好海外市场的宣传推广也非常重要。

 

  (作者系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