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理论逻辑

日期:2022-01-27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浏览量: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深刻回答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为民族复兴提供科学行动指南,是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次“飞跃”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1、深刻回答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步,是从变化发展了的实际中提炼出反映历史本质和规律、事关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即“时代课题”。作为极具理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着力解决了不同时代的重大课题。

  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跨越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历史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着力解决了如何实现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转变、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心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着力解决了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如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重大时代课题。在回答和解决两大历史时期的重大课题和中心问题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着力解决如何改变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人民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等问题。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是党面临的主要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2、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持续推进以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为基础的重大理论创新,关照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毛泽东思想是对我们党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枪杆子里出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坚持思想建党、坚持民主集中制、“三大优良作风”“三大法宝”等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建党学说、军事理论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多党合作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文化基本方针等,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专政、工业化道路等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先后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三步走”发展战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科教兴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一系列论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经济建设理论、国家统一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等,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做了进一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军队、外交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无愧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3、为民族复兴提供科学行动指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民族复兴伟大实践。

  毛泽东思想在山河破碎、内忧外患、国力孱弱的时代背景中创立,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彰显理论魅力和真理力量。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从我国历史和现实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的革命理论,是指导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独立自主”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人心,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接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一系列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问题,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协调可持续”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引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我国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迎来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大历史观”“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斗争精神”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推动复兴之路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作者:马福运,系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一审:贺雷;二审:李志伟;三审:王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