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时代的新闻教育事业,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把培育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有大格局大才情大担当的一流专业人才作为新闻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作为新闻教育的重中之重,持续开创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
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正确的新闻观是新闻工作者的精神方向与力量源泉,在新时代开展新闻舆论工作,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问题,着力于解决基本问题、探索基本规律,这对于我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当下问题,具有重大指导作用。今天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与实践,要注重联系中国实际,始终把经典阅读与新闻实践相结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认为,当前亟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解释新闻实践与教育工作中的新现象。另外,在开展新闻实践时,既要重视应用新技术,也要注重增强新闻事业的人文性,特别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部校共建对新闻传播教育具有引领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提出,主动性的部校共建战略合作使得研究成果更为集中。同时,部校共建拉近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推动高校教师深度融入新闻实践。另外,部校共建不仅推动了各地院校与新闻业界创新出多种合作模式,也能使新闻传播学科在重视应用研究的同时,持续做好基础理论研究。
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要深化部校共建机制,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提出,可从三个方面深化新闻教育部校共建工作。一要把牢方向,明确使命,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二要创新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要把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放在首位,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课程、国情教育系列课程和部校共建传媒实务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三要协同互动,推进政、产、研深度合作,在共建过程中成立高专智库,使高校科研反哺社会。
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兼具情怀使命和才干能力的专业人才。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看来,部校共建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将传统的专业实践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结合,制定出多样的人才培养项目,为学界与业界搭建了合作研究平台。另外,部校共建还开拓了学术研究的范式,在共建范式下开展研究能更加结合实践,更加面向实际。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将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经验概括为五方面:一是筑牢“主阵地”,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起来;二是锤炼“主力军”,让人才培养“强”起来;三要畅通“主动脉”,让学术研究“亮”出来;四是把握“主动权”,让党建引领“活”起来;五是畅通“主渠道”,让品牌项目“传”起来。
培养新时代合格新闻工作者
培养新时代的中国新闻人,要做到返本开新,处理好民族性和全球性、时代性和一般性的辩证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唐绪军认为,培养新闻传播学人才要有好的老师、好的教材、好的实习,其中编写经典教材是“返本”的一个重要举措。新时代的中国新闻人不仅应该具有四项基本素质,同时还要成为文理兼备的两栖人才。所谓四项基本素质,指的是批判的思维、沟通的能力、分析的技巧、表达的才能。文理兼备的两栖人才,指的是既有人文关怀也有科学精神,既熟悉日常的现实生活又善于融入虚拟的网络世界的新闻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建议,培养新闻传播学人才要坚定立足中国大地,厚植家国情怀,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看清中国,要走到社会发展的最前端去,感受中国社会最新鲜的气息和脉搏,开拓视野,这是政治层面的积淀;二是在此基础上读懂中国,洞察世界,对中华民族产生深刻的认同和深厚的情感,立定脚跟,这是德性层面的养成;三是在看清读懂中国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技能层面的训练。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将思政教育与知识理论方法结合起来,开展现场教学,从而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要积极探索专业能力培养新模式,推出一流科研成果,推动全媒体平台内涵建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表示,部校共建是加强党对新闻教育工作领导的切实举措,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部校共建机制依托党委和政府,大大强化了对新闻教育切实有效的支持,增强了高校教育持续发展的后劲,同时也有助于把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确保高校新闻教育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机统一起来,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和输送政治可靠、业务精湛的人才。经验表明,部校共建机制是推动党的新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加速器,是促进新闻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国家新闻教育事业整体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我们要继续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改革创新的勇气,走好、走实部校共建之路,为建设一流新闻学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向更远大的目标迈进而共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