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波:闺阁原本擅吟咏

日期:2022-01-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浏览量:

 

  读莫立民《清代女子诗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8月版)一书,清代女子诗社数量之多、唱和之盛、生命力之旺盛,令人印象深刻。清代既是中国古代女子诗词创作的极盛时代,亦是中国古代女子诗歌结社的巅峰时期。据杜珣《闺海吟》载录,中国古代女作者8000余人,光清代就6000有余。至于清代女子诗社,莫立民一书收录近30家。蓬勃兴盛的清代女子诗歌结社活动,不仅活跃了当时女子诗坛的创作气氛,而且是整个清代诗坛一个重要的创作现象。

  全书共十章,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其一,考察清代女子诗社兴盛的历史传统、时代语境与演进历程,对其组织结构进行探究。其二,深入考辨清代三大女子诗社“蕉园诗社”“清溪吟社”“秋红吟社”,论述它们的诗学品格。其三,考论崛起于江浙的一些重要清代女子诗社,挖掘其中已被湮没但有自己特色的女子诗社。其四,考论崛起于福建、湖南、江西、四川等地一些重要或有特色的清代女子诗社,挖掘这些地区一些被遮蔽的女子诗社。其五,对清代女子诗社的诗史地位进行论评。作者认为,清代女子诗社不仅是清代文坛的重要文学组织,而且是清代社会一股重要的变革与开放力量。其六,构建清代女子诗社主要诗歌质素。主要论述清代女子诗社地域与家族化、母爱与妻性写作、写作题材的细化与写作风格的柔化等质素,阐述清代女子诗社诗歌构建的缺失,如地域发展不平衡,创作守成多、创新少、保守色彩较浓等。

  作者在不少学术领域与维度上深入寻绎,尝试发掘一些新现象,得出一些新见解。“蕉园诗社”是清初主要女子诗社,学界对其不乏关注与论述者,并形成了一些共识。如“蕉园诗社”形成于清初顺治年间,其组构成员有徐灿、柴静仪、朱柔则、林以宁、钱凤纶五人,称“蕉园五子”,张昊、毛媞两人也是诗社重要成员,称为“蕉园七子”。这几种说法在清代诗话、民国以来的学术专著与论文中被广泛征用,但其实是“以讹传讹”。作者通过深入探索与新材料的引用,尝试纠正一些错误说法。如清代中晚期之交,以郭润玉为代表的湘潭郭氏闺秀“梅花诗社”,不少专家学者认定其为一个纯家族血缘型女子诗社。作者发现,该诗社早期与中期是一个纯家族血缘型女子诗社,后期有其他家族女诗人加入。因此,它应当是一个家族血缘与师友交往兼而有之的综合型女子诗社。

  此外,著作还对清代一些重要女子诗社的演进节点,清代女子诗社不少领军人物或骨干成员的家世背景、生长履历、诗歌交游等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在此过程中也纠正了一些学术误读。

  清代女子诗社数量众多,书中所论近30家女子诗社只是其下限,这个数量只会增加。在数量众多的清代女子诗社中,目前只有“蕉园诗社”“清溪吟社”“秋红吟社”、清初山阴祁氏女子社、盛清扬州曲江亭女子社等少数几个清代主要或重要女子诗社被专文研究。清初吴门张氏七女社、盛清建安荔乡九女社等少量清代女子诗社,时而被一些学术撰述简要提及,清代许多有特色的中小女子诗社却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该书对被冷落或从未被人关注的清代女子诗社进行开拓,研究它们的结社经过、组构成员与诗歌质素,从而使许多清代女子诗坛的历史事实与故事得以浮出历史地表。

  譬如,晚清成都曾氏闺秀“浣花诗社”,以晚清著名女诗人左锡嘉为代表,骨干成员有她的四个女儿曾懿、曾彦等人,她们曾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时常诗词唱和,形成一个颇有地域与家族特色的女子诗社。可惜的是,这个颇具风神的女子诗社长期受到冷落,无人对之进行专题研究。该书以万余字的篇幅对其进行重点考证与论述,备述曾氏闺秀的家学渊源、诗歌结社细节、诗歌创作特质与贡献,挖掘她们的生活细事与人性品格。又如,清代中晚期之交江西德化范氏三姐妹社,同样是一个有着自己创作特色和家族个性的女子诗社,但她们也长期被屏蔽悬置。作者不仅考述了她们的生平行迹、诗歌结社经过,也论评她们的个性禀赋与诗歌创作取向。

  从该书所展现出来的研究品质与学术风格来看,尽管还有不少有待提高与改进的地方,但它致力于达到一定的学术期望与高度。一个客观的事实是,书中告诉了读者这样一个历史真相:闺阁原本擅吟咏,清代女子诗歌结社活动是如此之蓬勃繁盛,又是如此具有历史与人生的活力与生机,它既有历史的价值,又有生活的意义。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一审:贺雷;二审:李志伟;三审:王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