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张元:用文学的温度温暖人民的心

日期:2022-01-12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富有理论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为广大作家思考为什么人写作、写什么内容、用什么表现形式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什么人写作是一个根本性原则问题。文学创作要多样化,既要关注青少年的需求,又要关心中年人的生活,还要关怀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要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提供多元化文学作品。作家要真正了解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与心灵追求,为他们的文化消费提供优质的内容和美妙的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文学创作领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可以说是“盗墓笔记掀波澜,穿越玄幻竞登场,宫廷争斗受追捧,豪门恩怨夜未央”。这些文学作品在年轻读者中激起不小的波澜,是现代人追求刺激、消磨时光的一种选择,但是这些作品多数属于面壁虚构妄想,情节荒诞不经,人物和事件失真,从而导致文学作品成为一种纯粹的消费品,距离社会现实生活和温暖的人性关怀越来越远。一方面,不少年轻人在“无厘头”的虚幻文字里沉迷;另一方面,普通群众阅读需求得不到引导与满足,他们的生活与需求期待有人来关注和言说。这就需要作家校正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向,真正走到人民中间,切实沉到生活深处,努力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

  本世纪初的中国新诗,呈现出一种丰富驳杂、多元共生的态势,面向普通百姓是其中一个鲜明特点,这是当下诗人的一种写作姿态,也标志着本世纪初诗歌一种引人注目的走向。尤其从年轻诗人身上可以看到,他们由20世纪80年代为追求所谓的审美纯洁性而疏离现实,到如今回归现实、关注百姓生活。实际上,及时调整创作取向不是一两个诗人的个别行为,而是本世纪初诗歌创作的一种明显趋势。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广大作家就应该走出象牙塔,运用艺术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为人民放歌。

  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涌现出无数新现象、新问题。这些新形势中既有欣欣向荣的一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薄弱环节,既有建设大众文化的需求,也有消费社会中对利润的追求。那么,文学作品如何表现这些新变化,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有的作品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夸张个人隐私,妄想依靠“眼球经济”引起轰动。这些作品的诉求就是简单的感官刺激,给读者的价值观念造成严重误导。这是与作家的使命相背离的。真正的作家应扎根人民,在人民群众中成长,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研究他们的心理,写出的作品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诗人卢卫平在其《向下的诗歌》中明确表示,自己的诗歌是向下的,“这里的‘下’,是乡下的下,是高楼底下的下,是下里巴人的下……在这些‘下’里,有我泥土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有在深夜大街上修鞋匠,有在另一个世界日夜牵挂我的母亲。这些‘下’,让我的诗歌充满怜悯情怀,让我始终是一个谦卑的写作者,让我时刻牢记一个诗人的良知。”这里的“向下”,不仅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创作观念,更是一种价值取向。

  当下的文学创作多少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作者的收益与读者的阅读量挂钩。过度功利化的追求导致文学的低俗化,一些作品失去文学审美应有的格调和品位,沦为哗众取宠的把戏。通俗不是低俗,形式的大众化不等于艺术素质的低下。如今,文学要充分利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创作出耐人寻味、雅俗共赏的好作品。作家要有自觉的责任意识,深入社会生活,切实感知人间的冷暖,体验人性的温度和生活的厚度,从真善美的立足点出发,书写永恒的、美好的人性,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文本,引导和塑造大众的审美情趣,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食粮。

  当下部分作家宣称自己的作品旨在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取消了作家的情感介入,以一种“零度感情”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表现的是纯粹的生活之流,没有现实的“热点”,也难以找到叙事的内在性,个人化的叙事置身于没有文化追求的漂移状态,对那些欲望化的观赏场景进行津津乐道的细致描绘。没有是非判断,没有美丑标准,一些作家成了社会生活冷漠的旁观者。那些置身事外的作家,不在生活的现场,他们写爱不会写,写恨一个个咬牙切齿;写美不懂得如何下笔,写丑却入木三分;写温暖不会写,写冷漠一个个心如铁石。一个忘记了爱、不会写美、态度冷漠的作家,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纵观古今中外,每一部伟大的经典名著都有作家高尚的灵魂在观照作品、照亮读者。所以,作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引领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动笔之前,作家不仅要心中有人民,还要心中充满爱,用文学的温度温暖人民的心,给读者以美好的希冀,给社会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是作家的文化良心,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席,更不能丢失。

  总而言之,回归初心,真正为人民创作,不仅要领会,关键要践行。广大作家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将文学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创作出内容丰富生动、形式多姿多彩、文字温暖人心、思想积极向上,具有深厚人民情怀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文学精品。

  (作者:纳张元,系大理大学文学院院长)



(一审:贺雷;二审:李志伟;三审:王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