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孙掌印:深化教育智库评价研究

日期:2022-0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号:【     浏览量:

 

  教育智库评价是推进新型教育智库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有效手段,其科学性、丰富性与延展性将积极引导各类教育智库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教育智库评价研究工作要从源头上规划高质量、高效率、高思想和高规格的战略格局,细化战术策略,打造有机、多样、包容的教育智库“引擎”,促进各类型教育智库稳步发展。

  强化机构资源建设。国内各教育智库评价科研机构凭借自身较强的学术影响、权威的信息形象和深厚的研究功底,在教育智库评价研究方面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不过随着全国教育智库的不断增多,对很多教育智库评价科研机构而言,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资源面临严峻挑战,原有教育智库评价科研机构的规划设置已不能完全跟上新型教育智库发展的步伐,不匹配、不兼容、不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出现了一些同质化的咨政内参。由此导致部分教育智库资源使用效率较低,产出成果的效用也未能实现最大化。在未来理念、模式、技术和方法更新迭代的驱动下,应进一步扩充全国教育智库评价科研机构队伍力量,培育教育智库评价领域的示范科研机构,推广优秀教育智库评价科研机构经验,优化教育智库评价指标。通过提高教育智库评价科研机构预算,完善人才引入、培养和激励机制,研发科学高效的平台与应用,巩固教育智库评价科研机构强势项目,不断提升专业性、加强细分化,打造教育智库评价研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各教育智库评价科研机构应坚持本土化发展方向,自觉肩负起评价体系的变革与创新研究。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人才是推进教育智库评价发展创新的第一要素和强大动力,教育智库评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依赖于专业的评价人员。完善教育智库评价体系,要重视对教育智库评价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说,应着力提高教育智库评价人才的政治敏感度、研究学术性以及技术专业化,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科学培养体系,打造具有聚合力的多元矩阵人才网。相比学院派作风,对教育智库评价人才的培养除了关注理论素养和学术能力,更需侧重方法训练和实践引导。教育智库评价人才要拥有创新意识和战略思维,熟悉新时代教育智库发展的规律,且能将教育学、文献情报学等学科理论和智库运营、公共政策实践等应用研究融会贯通。另外,评估亦是提升教育智库评价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教育智库评价人才的评估不能只依托类似职称、科研等程式化机制,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破除“唯学历”和“唯论文”的桎梏,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扎实、基础知识过硬的教育智库评价人才队伍,聚力攻坚、发挥所长,促进教育智库评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质变。

  推进学科融合联动。目前,我国教育智库评价研究领域呈现的学科范畴过于狭窄,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教育智库评价研究的视角不够广阔、学术知识体系不够健全,最终影响产出成果的科学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教育智库评价研究想要实现突破,必须要打破教育智库评价研究的学科边界,走出学科局限、促进学科融合、加速学科联动,加快建立多学科协同合作的研究团队,吸纳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型人才,在多学科的交流碰撞中互相促进。这样既有助于凝练科学化的教育智库评价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教育智库评价人才。另外,不能简单仿效国外的教育智库评价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只有不断推进学科的积极融合,立足中国教育实际,将新型教育智库的发展要素与各项功能作为有机整体来看待,打造新型教育智库评价的核心竞争力,以全球化视野推进教育智库评价体系的集群化建设、协同化发展、系统化构建,才能逐步提升我国教育智库评价的国际话语权。

  关注遴选热点议题。教育智库评价研究要求研究者有超前的议题设置能力,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且有必要了解对应的舆情监控机制。面对热点问题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加大引导力度,抢占舆论的主动权与制高点。所以,教育智库评价研究也要关注对热点事件、热门问题的追踪,并向新型领域渗透。将遴选热点议题选项纳入教育智库评价研究中,能够引导各层级教育智库评价研究走向实战化,培养教育智库评价研究求真理、看实事、挖好料的精神。教育智库评价通过理论研究为政策提供合理化、科学化的解释,为执政战略和国家建设提供参考性、可行性建议;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研究为国家发展方向提供前瞻性展望,对即将面临的挑战作出预判。这就需要鼓励教育智库评价研究者,针对热点事件从专业角度提供现状和趋势分析,纠正舆论偏差,引导正确的大众价值取向,借助热点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打造行业有机生态。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几乎是所有科学评价体系的一项重要目标。科学合理的教育智库评价体系有助于打造健康的行业规范,驱使不同类型教育智库把握发展要义、实现自我完善、扩大对外影响和提升价值产出。教育智库评价事关教育智库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智库建设导向。评价导向应立足国家教育大政方针,坚持服务本土教育智库发展需要,重视学术成果产出在政策转化上的高度可行性;客观衡量投入产出比,避免评价结果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和方法不当的影响;秉持跨学科、多角度、全过程的评价标准,重视行业间的交流互鉴,合理选择计量指标和评价要素,保障评价流程的严谨性和评价指标的全面性。确保研究成果合理、合法、合规,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脉搏,找准契合我国教育智库评价发展的技术路线,逐步构建适合新型教育智库评价的生态模式,同时借助多元媒体平台扩大传播力度,致力于以科学高效的本土教育智库评价体系推动新型教育智库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中国教育智库评价体系研究”(EGA18045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一审:贺雷;二审:李志伟;三审:王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