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海: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旅游产业

日期:2022-01-05 来源:贵州日报 字号:【     浏览量:

 

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旅游产业,对推动旅游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康养目的地,推进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意义重大。

深刻认识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旅游产业的重大意义。首先,大力推进山地旅游产业化发展,是贵州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加快后发赶超、守好两条底线、谱写贵州发展新路的重要途径。其次,山地旅游是贵州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产业,是推动形成激活贵州其他新兴产业的粘合剂,能有效架起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联动,有助于贵州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再次,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旅游产业,有助于充分发挥山地旅游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进而有效拉动贵州相关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准确把握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旅游产业的总体要求。一是要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地旅游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要适应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满足人们对个性化、非标准化、高品质化旅游体验及旅居度假的生活需求。二是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方向。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从产业发展规划“高标准”、产业促进政策“高集成”、产业服务体系“高品质”等方面全力推进“双一流”目的地打造,加快实现由扩张数量、规模向提升品质、效益转变,不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使山地旅游真正成为承载核心文化价值的主载体和拉动山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正确审视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和形势。一是疫情常态化防控成为推动山地旅游产业化的双刃剑。疫情防控常态化转变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引致市场对生态型旅游产品、康养型旅游活动、医疗型旅游服务功能的需求急剧增加,加快催生跨界、跨行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旅游+”和“+旅游”将进一步丰富和优化现有旅游产品体系,将为贵州山地旅游高端化发展带来危中之机。二是双循环重塑山地旅游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在新发展格局构建场域中,山地旅游发展必然要聚焦重要的民生幸福产业和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定位,立足多层次、多维度、全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多业融合凝聚山地旅游产业化发展新动能。“旅游+”多产业融合,能加快推动山地旅游产业体系外延拓展。山地旅游与相关领域相互相融,有助于形成健康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会展旅游、探险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共生、多元融合的旅游产业化发展格局。

全面提升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旅游产业的动力活力。一要切实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方面,要将旅游产业化与乡村振兴、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紧密结合,确保山地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得到充足养分;另一方面,要破解山地旅游产业化要素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流动和整合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真正实现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的旅游发展格局。二要着力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推进旅游市场主体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增强旅游产业化发展核心动能。加快实施旅游经营主体培育专项行动,着力引进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旅游龙头企业和品牌酒店、特色民宿、旅行社、演艺等专业性旅游企业。通过招大引强、选优培强,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集团,着力培育本土领军旅游企业。三要优化山地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质量品质。立足新时代和后疫情时代旅游市场需求,围绕康养度假、避暑休闲、乡村旅居等新业态,加快推进景区扩容提质、存量盘活和新景区打造,加大运营团队引进和人才培养,努力打造建设一批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不断增强贵州山地旅游品质化、高端化。加快推进夜游旅游产品和冬季旅游产品建设,培育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温泉+”产业聚集区,打造提升一批具有贵州民族文化内涵的原生态演艺产品、景观型夜游产品以及购物、美食、娱乐、康体等游客参与性的夜间体验型项目,开发一批以山地运动和民族医药体验为主题的健康旅游产品,不断培育新兴旅游消费热点、提升和打造山地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四要强化山地旅游产业化要素保障。首先,要强化用地保障,极力破解重点旅游项目和重点景区建设用地制约,加快盘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存量,采取“腾笼换鸟”等方式为重点旅游项目提供用地支撑;其次,要强化人才保障,加快旅游专业化运营团队和高端人才引进,整合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力量为全省旅游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撑;再次,要强化资金保障,把山地旅游产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加大各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畅通社会资本进入渠道,提升银行信贷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和政策支持性融资等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本文为省社科创新工程[CXZK2206]阶段性成果)



(一审:贺雷;二审:李志伟;三审:王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