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克敌制胜、战胜任何困难的法宝。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始终是统一的、一致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的宝贵经验。
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斗争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为了改变被奴役、被欺凌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尝试种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这些探索和斗争,虽然每一次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在国内国际革命形势的深刻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的一大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用革命的手段实现这个目标。党的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阐明中国共产党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广大的群众中去。这对建党初期工农运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促进了农民运动的初步开展。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对民主革命的内容做了更完整的概括,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群众运动的高涨打下了基础。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是同土地革命分不开的。1928年颁布井冈山《土地法》,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从事实中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的,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随后,土地革命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被极大激发了。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坚决地领导广大贫苦农民,向统治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猛烈开火,帮助广大农民摆脱压迫,得到了切实的利益。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参加政权管理,这一制度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同国民党统治区民不聊生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使陷于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抗日战争时期,党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延安时期,为了克服困难,根据地通过各方面建设,大大增强了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大生产运动不仅支持了敌后的艰苦抗战,也培养了广大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从党的七大开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写入了党章。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开展了更普遍深入的土地制度改革,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开举起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旗帜,到1948年秋,在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广大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成立新中国,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胜利完成,中华民族开始了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接续奋斗的新征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严峻考验,许多困难亟待解决。如何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恢复生产,是当时党和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
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考验,党采取一系列积极稳健的政策措施,有条不紊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工农业生产。1950年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改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被彻底消灭了。它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经过全国人民三年多的艰苦奋斗,新中国成立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用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至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经过几年努力,一个新国家和新社会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逐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党的八大前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开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根据国内外新形势和新任务,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党的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
遗憾的是,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先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酿成十年内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丰硕的探索成果,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和先进集体,产生了许多有代表性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篇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工作中,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为纠正多年来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偏差,1979年党中央召开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大会提出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
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新时代带领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全力以赴,取得了抗击疫情的伟大胜利。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历史性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完成,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2021年6月,党中央出台文件,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浙江省为改革试点,先在一个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总结出一些相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成熟一批,推广一批,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最终惠及全体人民。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能忘记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作者:张神根 黄晓武 年玥,分别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任、研究员,第四研究部处长,第四研究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