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峰宇:坚持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日期:2021-11-25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浏览量: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坚持中国道路,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首先,坚持中国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力量。我们党自诞生起就将马克思主义郑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并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百年来中国有识之士的夙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500年的历史视野中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方能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方能理解为什么要按照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特点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正是因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在中国具体化。遵循历史规律和时代要求,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断实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了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其次,中国道路成就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现代文明向新形态跃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根源,体现了几代人接力推进的实践探索,促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旨在达到西方现代化的某种标准,而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塑造超越资本现代性的文明新形态,实际地表明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其多样性发展道路是由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的,体现为各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具体性。

  中国道路植根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艰辛历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和中国文化底蕴丰富了现代文明的内涵,成就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14亿人口的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道路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芒,而且表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再次,中国道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有效破解了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共同面对的问题,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持续探索形成的,仅用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两大奇迹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反映了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与中华文明的时代特征,为人类探索现代化新路贡献了中国智慧。

  坚持中国道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发展理念,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也要采取和平发展、开放共享的方式,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反对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强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总的说来,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复杂深刻的时代问题,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汲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活力,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步价值。

  (作者:臧峰宇,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应用伦理跨学科交叉平台首席专家)



(一审:贺雷;二审:李志伟;三审:王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