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新文科建设为学术评价带来挑战和契机

日期:2021-08-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号:【     浏览量:

 

  新文科建设是影响学术规划布局、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学术评价体系等要件的全面创新。2018年以来,由主管部门和学术界联合推动的破“四唯”“五唯”行动,从实质上开启了我国学术研究评价体系的重建工作。随着新文科建设的逐步展开,学术评价的指标、模式等关键要素势必有所变革,应将打造能够适合并促进新文科发展的学术评价体系尽快提上日程。

  学术成果的多维呈现呼唤更完善的评价体系。从19世纪开始,近一个多世纪学科发展的主流是建立在知识分类基础上的学科分化。自20世纪后期以来涌现的学科交叉潮流,引领着学术研究走向更加开放和深入的境界。由学科分化转向学科交叉,进而实现学科整合,将会是21世纪学术发展的主流。新文科建设议题的提出恰逢其时。

  新文科建设的精髓在于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及应用技术的交叉融合,尤其是要打破人文与科技之间的壁垒,增进沟通,满足构建“科技人文共同体”的时代需求。这既是为了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与方法解决当今科技进步产生的新问题,也是为了借鉴吸收科技成果与方法来增强文科领域的研究能力。

  就我国的学术研究而言,交叉学科研究特色在近一时期愈发明显,相应的学术成果呈现方式也体现出多种学科的特点。近年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是涉及中国史、哲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个一级学科和艺术、教育等学科门类的综合研究,该项目大量应用了数字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力求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上取得突破,在多层次的学术辐射效应上有所推进。项目主要研究成果也以多种形式呈现,除文科研究中普遍会应用的专著、论文等文字成果外,还以数据库、数据交互平台和多媒体影像的形式向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展示,配套App也已制作完成。

  学术成果的多维呈现是新文科发展的重要表征。这种学术成果的呈现方式对于“倒逼”文科研究从专题研究向综合研究的提升、实现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的现代传承与转化均能有所启迪。如果局限于单一学科视角,显然无法综合评定这些不同类型成果的优劣。随着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文科和理工科的学术成果类型需要打通,陈旧的学术评价方式难以满足新的需求。

  在新文科建设的驱动下,原先从既有理论和知识结构出发的研究取径,逐渐被从实际问题出发的思路所替代,围绕同一研究课题而产生不同形式成果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学术论著与多媒体影片、数据库与移动端App应用的形式有别,依托的媒介渠道有别,适合的场景不同,面对的受众也不尽相同,产生的效益自然也不一样。种种在既往评价工作中偶或遇到的疑问,在新文科的时代将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新文科建设为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提供变革的契机。正在全面推进中的新文科建设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术评价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在重塑评价体系、同行评议和凝聚新的学术共同体方面都值得深入探索。

  顺应新文科学科交叉的取向,建立多维度的学术评价体系。在新文科建设的推动下,交叉、综合的学术成果将会越来越多,既往单一评价模式已不适用,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却非一夕之功。新文科不是多学科的简单交叉,新的学术评价体系也非此前学术评价的简单相加。无论是文理通用的专著、论文、文章,还是理工科常见的专利、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著作权)、商标、科技成果转化,或是艺术学门类的戏剧、影视、动漫、音乐、雕塑、会展演出等,都有其获得学术评价认可的过程。今后,还可能出现更新的成果形式。这些成果形式必须在新的评价框架下形成实质的有机融合,并与更为合理的评价方法结合,在不同领域内被赋予相应的指标权重,以求科学合理地反映科研人员的实际工作业绩。

  兼顾“小同行”与“大同行”,实现真正的同行评议。毫无疑问,“小同行”作为学术研究的同路人,有能力对相关研究学者、成果、项目做出恰当的评价。不过,新文科建设的发展,势将引发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大量出现。在这一前提下,轻松认定严格意义上的“小同行”可能并不容易。跨学科、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兴起,不但对此前的研究范式形成了挑战,而且对学术评价,特别对评价主体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力求打通不同领域,融合不同专业,以此尝试学术研究的新方法,催生新范式,进而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将是新文科学术成果评价的中坚力量。

  遵循分类与交叉并行的评价原则,借助学术评价凝聚新的学术共同体。新文科建设将突破原有体系,却绝非推翻原有体系的所有内容,而是立足于原有学科发展基础上尝试构建新的体系。不能抹杀在专门领域和方向上持续细化的研究,对既有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文化艺术领域的人才与成果,仍可根据基础理论、应用对策、创作表演、工艺传承等进行分类评价。在不同类型学术成果之间,倡导以效益尤其是长远的社会效益为比较的尺度和衡量的标准。但是,将效益用于学术评价,首先要避免功利主义的态度,其次要破除学科本位意识,以交叉来破除畛域,通过学科调整重构学术共同体,积极稳妥地引入政府部门、公益机构乃至社会公众作为评价主体,联合参与学术评价,开发更为系统的评价方法,逐渐凝聚成适合新文科建设的学术共同体、评价共同体,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