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周必素
2020年9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总书记要求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这,是对中国文博考古界的鞭策和激励。
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总书记肯定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那么,贵州考古,该怎么做?
贵州,作为中国西南腹地枢纽,是中国西南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荟萃之地,再加上喀斯特地貌对自然的修饰,铸就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孕育了贵州悠久历史和多彩文化留下了独具特色的考古资源,经过数代考古人的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盘县大洞遗址
史前洞穴遗址考古取得显著成绩。因为喀斯特地貌,贵州众多的洞穴是古人类居住的家园,目前发现的史前洞穴遗址已近500处,其中能确认属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或地点近100处,经过试掘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黔西观音洞、盘县大洞、桐梓岩灰洞等20余处,年代从距今30余万年到1万多年前,呈现出比较完整的贵州早期人类发展年代框架和文化演变脉络。流域考古成果丰硕。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对牛栏江、乌江、赤水河、锦江、清水江和北盘江等江河干流及其支流沿岸的旷野遗址开展考古工作,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台地遗址,揭示出部分人群逐步走出洞穴,沿江河分布的新型居住和生存方式以及文化沿河流通道传播的路径,奠定了贵州多彩文化的基本格局。这些成果,为探索人类起源、早期社会、文明与国家起源提供了支撑。其中,盘县大洞遗址荣获“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荣获“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赫章可乐遗址出土铜釜
战国秦汉至唐时期考古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贵州是战国以来不同民族政权融入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推动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节点。对夜郎文明的探索,一直在路上。通过数十年不断的田野调查,目前已在贵州西部地区的毕节、六盘水和黔西南等地区发现大量秦汉时期遗址。其中,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和普安铜鼓山三处,被誉为贵州秦汉时期考古的三个重镇。赫章可乐遗址荣获“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威宁中水遗址荣获“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命名为鸡公山文化;普安铜鼓山遗址是以铸造金属器为主的重要作坊遗址,入选“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黔西南、黔中、黔北地区广泛分布的汉墓和三国两晋南朝时期墓葬,是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实施管理和汉夷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平坝棺材洞
宋代鹭纹彩色蜡染百褶裙
宋元明清时期考古成果显著。该时期,贵州是中央对边疆死地区实行羁縻·土司制度管理的重要区域。境内因不同地域、不同族群而分布着不同的羁縻·土司地方政权,并几乎贯穿着从产生到改土归流消亡的全过程,关联着贵州建省等重大历史事件,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这一时段考古的重要工作,即是“土司考古”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配合海龙囤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系列考古工作连获殊荣,海龙囤遗址发掘荣获2012年全国“六大”、“十大”考古新发现,新蒲土司墓地发掘荣获2014年全国“六大”、“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西南土司遗存(贵州、湖南、湖北)调查和发掘被评为2015年“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因该项工作在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上成功探索,2016年被评为“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填补了该奖项在西南地区的空白。此外,这一时期民族墓葬材料亦很丰富,如悬棺、石板墓、岩洞葬等,反映了贵州各民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和艺术观,是贵州民族考古的宝贵资源。
杨价墓
冶金考古初见成效。贵州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汞矿、铁矿、铅锌矿等,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酝酿了一定的冶炼技术和文化。我们对务川、万山汞矿已经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杨价墓出土螭龙金杯盘
促进宣传保护利用,充分发挥考古资源的社会效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让考古学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公众的学习和生活,扩大了贵州考古资源的社会影响,发挥出考古资源在爱家乡树自信中的积极作用。加大考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设考古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促进文旅融合,发挥考古资源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杨粲墓外观
近年来,我们提出了以社科课题带动发掘报告整理,提升学术水平、促进成果转换和推进学科发展的思路,成果喜人。“杨辉墓及墓祠发掘报告”获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遵义新蒲墓地的发掘和研究”获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夜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获2018年贵州省文化单列课题、“杨粲墓雕刻所反映的播州社会”获2019年贵州省国学单列课题、“海龙囤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获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发掘资料整理”获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杨粲墓后壁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为了更好践行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重要指示精神,促进贵州考古的全面发展,我们拟继续围绕史前洞穴、夜郎、土司、民族、流域考古以及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和茶马古道贵州段等文化线路考古等专题深入推进贵州考古,力争有所突破。严文明先生提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重瓣花朵”理论和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是对中华文化一体多元以及多样性特征的概括和总结,都是基于考古的科学论断和巨大贡献。而贵州,居于西南腹地,是荆楚、南越、巴蜀和滇文化的碰撞之地,也是汉夷文化的融汇之地,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征的生动展示地。贵州考古,在这一历史使命的阐释中,必不可少。
杨粲墓“野鹿衔枝”雕刻
为了让大众通过考古的视角了解更多贵州历史和文化,为了系统全面的宣传和介绍贵州考古资源,我们依托天眼新闻平台,系统推出贵州考古发现,讲述贵州考古故事,让考古为树立贵州文化自信拾薪火。
让我们跟随考古者的足迹,走进贵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