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勇:决胜脱贫攻坚要持续解决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日期:2020-03-09 来源:人民周刊网 字号:【     浏览量:

 

编者按:本文于202036日刊载于人民周刊网。作者王廷勇,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党委副书记、法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乡村振兴研究。文章指出,目前,部分农民“想、争、抢”当贫困户和“要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内生力不足是贫困农民能力不足和面临各种风险时的必然反应,也是扶贫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作不细、不实的形式主义做法导致的社会层面问题。有效解决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部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应“慎终如始”,常抓不懈。

 

一要着眼于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就查摆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对党员干部进行“微约束”,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要推行“五步工作法”,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应多从工作层面、社会层面、政策层面找准原因,完善扶贫脱贫的动态评价体系和贫困户退出机制,增强工作精准性。同时,要坚持补齐短板与整体提升相结合。补齐短板是重点、是前提,整体提升是补齐短板的更高追求,是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关键。只有补齐短板与整体提升相结合,才能有效解决扶贫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

二要加大宣传引导,进行思想扶贫。严肃查处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进一步营造“以致富为荣,以贫穷为耻”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激励作用。让贫困群众真正认识到“想当贫困户,很难有出路;争当贫困户,永远不会富;抢当贫困户,吓跑儿媳妇”的深刻道理。创造形成“真是贫困户,大家来帮助”的社会道德环境。引导贫困群众靠自己努力改变自身命运,引导贫困群众牢固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靠自己”的思想,从思想根源上斩断“穷根”。

三要加强扶贫工作后续培训力度。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人口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加强对贫困人口种养殖专业技能培训,逐步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生产、生活能力,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易地扶贫搬迁也需要后续产业和对搬迁人口的培训,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最根本的是知识和技术的扶贫。通过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使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增强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能力。

四要转变和创新扶贫方式。将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大力开展教育文化扶贫,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让贫困户“富口袋”又“富脑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扶志、扶智”为重点,建立“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示范带动”的扩散机制、“出工出劳、以工代扶”的自主机制、“民主评议”的倒逼机制,积极探索、解决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有效推动贫困群众从“被扶贫”“被脱贫”向“要脱贫”“要致富”的转变。

五要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农业,按照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的要求,推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调整产业扶贫项目和农村产业结构,切实发挥好农业科技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扶贫新路径。要进行充分调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找准适合当地的产业,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脱贫。

六要分类分层处理贫困问题,做到精准施策。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脱贫质量,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的具体要求,应按类型化分类,在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方面做到“六个精准”。完善建档立卡,精准施策。抓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重点工作。特别关注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贫困户和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三留”人员,真正做到“扶贫到户、精准到人”。

总之,只有精准认识和有效解决当前扶贫、脱贫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才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和实现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