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刊载于《经济问题》2017年第5期,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屏障建设下西部省域经济增长极培育路径研究》(批准号11BJY01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肖良武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贵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史、经济学的研究工作。
[摘 要] 增长极理论研究的丰富成果及省域经济增长极体系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具有广泛的重要借鉴价值。基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经济环境视角,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利用多种分析方法,以黔中经济区为例,我们拟选择并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经济增长极体系。针对黔中经济增长极构建中的急迫需要,提出精心培育增长极的具体路径,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深入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 省域经济增长极;培育路径;黔中经济区
一、引言
在经历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先行区均已成功构建了省域经济增长极体系。增长极体系形成以后,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东部沿海诸多省份的发展轴线是由一级经济中心和次级经济中心加上交通轴线构成的,其中一级经济中心由1—2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组成,次级经济中心由2—4个大中型城市组成。正是由于增长极周围拥有一系列的子极或增长点,它们将增长极的经济要素向外扩散,并对经济产生影响。
经济发展先行区的经验对于欠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要想获得长远发展,有必要进行区域间的分散投资,建立一个完整多层次的增长极体系。在此,我们以黔中经济区为例,精心选择省域经济增长极并探讨培育的具体路径,以促进省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经济增长极体系理论探讨
增长极理论是建立在佩鲁思想基础上,经过数十年数量众多的经济学家如布代维尔、弗里德曼、缪尔达尔、赫希曼等发展而成的。在佩鲁看来,所谓增长极理论实质上就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并且增长极是产生于极化空间之中的。这种空间“由若干个中心所组成,各种离心力或向心力分别指向或发自这些中心。每一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同样的场,并与其它中心的场相互交汇”。[①]增长中心通过具有推动性的企业与其它相关企业展开前向、后向、侧向联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布代维尔将区域划为计划区域、极化区域和匀质区域,其中极化区域是地理空间的连续异质区域,主要体现的是要素的相互依存性。赫希曼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必定在一个或几个区域中心发展,“增长极”或“增长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了城市中心对周围腹地影响。赫希曼将增长极对周边腹地经济的影响区分有利的“涓滴效应”和不利的“极化效应”两种。这与之前瑞典经济学者缪尔达尔所提出的“扩展效应”与“回流效应”非常类似,只是缪尔达尔比较悲观,认为回流效应总是远大于扩展效应,而赫希曼则表现为较为乐观,认为涓滴效应是长期的,而极化效应只是暂时的,从长时段来看,增长极的正效应完全可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增长极理论解释了任何区域空间结构是由点、线、网络和域面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又以点状扩展、线状蔓延、网络交织进而形成域面状。当然,域面状的演进是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假设我们把所研究的区域分成若干子区域,那么每一个子区域都会有一个增长极,而且每个增长极均由多个层级的增长极体系构成。省域经济增长极体系就是从某一省域的整体布局出发,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由各个极点、轴线、面的有机组合而构成的增长极体系。在整个增长极体系里,极点可以指区域性中心城市,也可以指产业集群区域;线状的经济增长轴多数表现为交通经济带;面状的经济区由城市群、城市圈及广大农村腹地构成。根据区域规模大小不同,相应的增长极可分为不同的等级:高级层次(核心层)、中间层次(次级层)和基础层次(基层)。这些不同层级的增长极相互衔接、相互作用、彼此渗透与融合,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体系。高级层次、中间层次和基础层次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点—线—面”结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当各增长极不断向外扩散之际,增长极辐射范围逐渐实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衍变,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发生。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既是核心增长极规模扩张过程,也是整个区域经济成长的过程。
三、增长极体系构建与黔中经济增长极选择
经济增长极是由各种层级区域增长极的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区域增长极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要构建的黔中增长极体系应既能发挥着各种层级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又能发挥着综合效应。其中,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发挥往往遵循由上一层级区域增长极向下一层级区域增长极发生作用的基本方向,并以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的形式在省域范围内进行布局、分工,通过资源整合,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构建黔中经济增长极体系是解决贵州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1、构建指标体系
在贵州省范围内,我们选择贵阳、遵义、毕节、六盘水、黔南、黔东南、黔西南、铜仁、安顺作为本省可能的经济增长极,并从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经济环境指标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增长,它是经济增长极选择中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人口数量可看作一个地区经济承载的人口总量。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总量一定,人口数量越多,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越低。所以,我们选取人口数量X1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区生产总值越大,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来说也会越高。所以,我们将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指标X2。财政收入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如果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越多,则表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所以,我们将财政收入总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X3。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该区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有一定的关系,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越高,表明该地区与外界的联系越多。所以,我们选取进出口贸易总额作为经济发展指标X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直接反映国家或者政府在该区域的投资额度,而他在一定程度上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一个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越多,表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所以,我们选取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X5。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区域的人群的消费水平相关,一般来说,消费水平越高,表明该区域可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而一个地区的消费水平高低主要体现在该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以,我们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指标X6。某一地区规模以上的企业工业总产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越高。所以,我们选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作为指标X7。
(2)经济结构指标
在选取增长极城市之际,不仅需要考量其经济发展水平,而且需要考量经济结构。一个地区经济结构越合理,表明该区域作为经济增长极城市的可能性越大。在当前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下,我们十分重视城市化率,将城市化率视作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化率水平越高,表明该区域的经济结构越符合国家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显示经济结构越合理。所以,我们将城市化率作为经济结构的一个指标X8。我们将二三产业的比重作为经济结构指标X9,而将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作为重要指标X10。
(3)经济环境指标
经济环境对经济增长极城市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环境越好,表明这个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及辐射作用就越明显。民用汽车拥有量在一定程度上能显示出一个区域经济环境的好坏。民用汽车拥有量越大表明该区域内对外的联系越好,即经济环境就越好,越能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外部性。所以,我们选取民用汽车拥有量为X1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数量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好坏,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越多表明区域的投资环境越好。所以,我们选取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X12。科研投入力度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科研投入总量越多,表明科研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我们选取科技支出总量为X13。互联网上网人数直接关系到区域的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及人群对经济的关注程度。所以,我们选取互联网宽带用户为X14。
(4)其他考量指标说明
实际上,在各级经济增长极进行选择时还需要考虑这几个因素,但由于数据的收集、处理等原因,我们并没有将其计算在内。第一,从区域发展的角度选择城市的因素。贵州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应实施区域增长极优先发展战略,且在选取各级区域经济中心时,一方面要全面考察备选城市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还要考察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及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两者不能有所偏颇。次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是相对区域中心城市而言的,故选取的对象还必须考虑与中心城市的距离。经济联系度的距离衰减原理告诉我们,过远的空间距离将大大削减作为次级中心城市的可能性。第二,关注城市的社会服务综合能力的因素。实际上,中心城市的功能除了具有经济功能的辐射作用以外,还应具有十分重要的其他社会功能的带动、示范功能,如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创新功能等。第三,关注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因素。充分评估区域生态承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是选择中心城市时必须考虑这些基本因素:①可利用土地资源,据此可以评价一个地区剩余或潜在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②可利用水资源,可以评价一个地区可利用水资源的支撑能力;③环境容量,可以评估区域生态环境可容纳污染物的能力;④生态系统脆弱度,可以表征区域尺度生态环境脆弱程度;⑤生态重要性,可以表征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重要程度;⑥自然灾害危险性,可以评估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灾害损失的严重性。[②]第四,重视区域政府规划及政策支持的因素。
2、模型建立及数据处理
本项目的主要数据来源于2015年的《贵州统计年鉴》、《贵阳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西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并利用SPSS软件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上述指标取得的各地区各项指标数值,利用标准化的无量纲化处理,标准化Z-scor公式为:
由无纲量化的基本公式,我们可以将统计数据进行无纲量化处理,构造相关系数矩阵R。
3、黔中各级增长极选择
我们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特征根,然后由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结果如表1。
表1 贵州主成分分析累计贡献率
初始特征值 |
未经旋转提取因子的载荷平方和 |
|||||
成分 |
特征根 |
方差贡献率 |
累计方差贡献率 |
特征根 |
方差贡献率 |
累计方差贡献率 |
1 |
11.022 |
78.731 |
78.731 |
11.022 |
78.731 |
78.731 |
2 |
1.749 |
12.496 |
91.227 |
1.749 |
12.496 |
91.227 |
3 |
0.867 |
6.191 |
97.418 |
|||
4 |
0.139 |
0.99 |
98.408 |
|||
5 |
0.12 |
0.859 |
99.267 |
|||
6 |
0.082 |
0.585 |
99.852 |
|||
7 |
0.015 |
0.108 |
99.96 |
|||
8 |
0.006 |
0.04 |
100 |
|||
9 |
8.56*10-17 |
6.119*10-16 |
100 |
|||
10 |
-8.818*10-18 |
-5.849*10-17 |
100 |
|||
11 |
-1.34*10-16 |
-9.599*10-16 |
100 |
|||
12 |
-2.43*10-16 |
-1.737*10-15 |
100 |
|||
13 |
-4.57*10-16 |
-3.268*10-15 |
100 |
|||
14 |
-8.92*10-16 |
-6.372*10-15 |
100 |
从表1贵州主成分贡献率图可以看出,贵州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1.227%,说明贵州只需要提取前两个主成分就能基本反映出所有指标的信息。所以,针对贵州而言,只需提取前两个主成分,利用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和KMO检验(Kaiser-Meyer-OLkin)就能建立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
表2 贵州因子载荷矩阵
变量 |
x1 |
x2 |
x3 |
x4 |
x5 |
x6 |
x7 |
x8 |
x9 |
x10 |
x11 |
x12 |
x13 |
x14 |
|
成分 |
1 |
0.125 |
0.968 |
0.94 |
0.92 |
0.981 |
0.99 |
0.843 |
0.905 |
0.734 |
0.901 |
0.882 |
0.96 |
0.956 |
0.959 |
2 |
0.985 |
0.236 |
0.3 |
-0.3 |
0.128 |
0.03 |
0.32 |
-0.41 |
-0.374 |
0.258 |
-0.11 |
-0.2 |
-0.17 |
0.029 |
因子载荷量表示的是主成分与原始指标的相关系数,揭示了主成分与各财务比率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我们利用贵州主成分载荷矩阵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再开平方根,就可以得到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从而得出贵州主成分分析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所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可以得出贵州各地区主成分函数的表达式:
贵州各地区总综合得分表达式为:
利用这些基础数据和方法,再使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就能得出贵州省各地区综合得分,具体内容如表3。
表3 贵州各地综合得分表
地区 |
贵阳 |
遵义 |
毕节 |
黔南 |
黔东南 |
安顺 |
综合得分 |
6.123 |
2.01 |
0.033 |
-1.32 |
-1.4 |
-1.92 |
表3显示,贵阳综合得分为6.123,遵义综合得分为2.01,毕节综合得分为0.033,都匀综合得分为-1.32,凯里综合得分为-1.4,安顺综合得分为-1.92。
根据计量分析结合综合定性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经济区(包括贵阳市全部和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能作为全省的核心增长极进行培育,六盘水能作为次级增长极进行培育,黔西南、铜仁可以作为再次级增长极进行培育。第二,黔中增长极城市体系不健全,在该城市体系中,贵阳为一枝独秀,除了遵义市得分稍高一点以外,其他城市作为次级中心城市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4、黔中多级增长极体系构成
黔中增长极城市体系尽管不健全,但是正处于快速发育过程中,故我们在此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得知,体系内有一个省级中心城市——贵阳市,四个次级中心城市——遵义市、安顺市、凯里市、都匀市,两个县级小城市——福泉市、清镇市,另有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小城市—重点镇”四级城市体系。
表4 黔中经济区城镇空间分布体系
城镇等级 |
数量 |
城镇名称 |
中心城市 |
1 |
贵阳市中心城区 |
次中心城市 |
5 |
Ⅰ级:遵义市中心城区 |
Ⅱ级:安顺市中心城区、毕节市中心城区、凯里市、都匀市 |
||
小城市 |
2 |
福泉市、清镇市 |
重点镇 |
41 |
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乌当区东风镇,白云区麦架镇,开阳县城关镇、龙岗镇、楠木渡镇,息烽县温泉镇、小寨坝镇、养龙司镇,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清镇市站街镇、卫城镇 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汇川区板桥镇,遵义县虾子镇、尚嵇镇、鸭溪镇 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轿子山镇、旧州镇,平坝县夏云镇、乐平镇,普定县马官镇、白岩镇 黔南州:都匀市墨冲镇、平浪镇,福泉市牛场镇,贵定县昌明镇,瓮安县猴场镇,长顺县广顺镇,龙里县龙山镇,惠水县好花红镇 黔东南州:凯里市炉山镇,麻江县宣威镇 毕节市:黔西县素朴镇、林泉镇、钟山镇,金沙县沙土镇,织金县桂果镇、猫场镇 |
不过,黔中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中小城市,次级中心城市只有遵义、毕节、安顺三市市区人口超过50万,这些城市规模偏小,作为次级中心城市的功能尚且不能发挥出来。小城市数量非常少,凯里、都匀两市为县级市,且城镇人口均在30万以下,经济总量很小。
四、黔中增长极体系培育路径
黔中经济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但区域生态、资源差别非常明显,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城市体系不健全,城市结构不合理。为了探寻培育多级增长极体系、壮大增长极规模的路径,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核心增长极培育路径
增长极中心城市的培育是增长极体系培育的核心,通过对中心城市的培育,迅速增强省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使其能真正成为省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
黔中经济区中心城市贵阳市的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06年,贵州省就制定了《贵阳城市经济圈“十一五”发展规划》,旨在鼓励与支持贵阳城市经济圈率先发展,培育发展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快速形成。2010年,贵州省委下发的《加强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要求迅速培育黔中经济区,在全省范围内加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力争把黔中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烟草工业基地和南方绿色食品基地、西南连接华南、华东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和全国的商贸物流中心。当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关于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指出,贵州省政府明确要求将贵阳市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黔中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2012年国发2号文件出台,中央明确地将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经济区定位为贵州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区。
不过,到目前为止,贵阳作为省域经济增长极,所发挥的功能依然很弱。因此,培养和发挥区域核心优势,集聚资源要素,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依然是十分迫切的任务。为此目标,我们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拓展空间。目前贵阳市建成区面积已由5年前的132平方公里空间拓展为建成区面积230平方公里,但城区拓展的空间仍然较大。至2020年,贵阳市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应该要达到300平方公里以上。近期,初步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贵阳—安顺、遵义都市圈为主体的中部城镇密集地区,将贵安新区建设纳入贵阳都市圈建设范畴;以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贵阳—遵义,贵阳—都匀、凯里,贵阳—毕节经济带,真正完成“1小时”大贵阳经济圈建设。第二,聚集人口与提升人口素质及创新力。以贵阳市为核心城市的黔中地区,将成为贵州省城市规模化综合发展的重心和人口迁入区与人口高密度集聚区。依照城市等级及发展趋势,到2020年贵阳市常住人口应该达到500万人左右。随着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素质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努力开发人力资源,使得贵阳城市人才开发的各项主要指标达到全国主要城市的平均水平;要将黔中经济区打造成中高级人才培训基地,为全省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持,不断提升城市创新力。
2、次级增长极培育路径
白经天、刘溢海的研究结果似乎印证了学术界长期支持的“省区高城市首位度是其经济落后的表现”这一观点。[③]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在省域范围内除了需要大力发展中心城市以外,还需要花大力气发展次级中心城市。特别是在高城市首位度的西部地区,更应将区位条件好,腹地比较大的城市培育为次级中心城市。目前,贵州省市辖区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只有贵阳市,遵义、安顺、六盘水、凯里等城市人口均在50—100万以内。这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结构相比较,显得十分不合理。为了改善黔中经济区的城市结构,提升城市发展整体水平,急需要发展次级中心城市。
黔中经济区城市发展,应以贵阳市为龙头,壮大遵义、安顺、毕节、都匀、凯里等城市规模,完成功能升级,逐渐培育成次级中心城市。具体路径为:以贵阳为中心,以贵阳联接遵义、安顺、都匀和凯里等交通线沿线为主轴,以福泉、清镇等一批中小城镇为网络节点,形成中心城市集聚、经济轴线拓展的集约发展局势。力争经过10—1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培育一批中小城市。
第一,遵义城市的培育。遵义是贵州省的北大门,是连接黔中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节点城市,城市应该遵循“东扩西控、南北充实、优化中心、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发展原则,迅速融入黔中城市群。作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遵义市的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近期应该扩大到15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口增加到100万人以上,长期规划发展到200万人以上,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左右。同时,需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提高产业集聚度,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安顺城市的培育。安顺是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唯一“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安顺市辖1个市辖区(西秀区),全市设立了安顺经济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国家级)两个管理区。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空间拓展将形成“西动、东进、南秀、北新、中兴”的城市格局,具体表现为:拉大中心城市框架,做大中心城市规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近期增加到60万人左右,到2030年可以发展到100万人左右。安顺应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能源原材料工业、现代药业、特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形成全省装备制造业基地、以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为主的轻工业基地。同时,安顺以黄果树景区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应以建设“百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
第三,毕节城市的培育。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并于2011年获批撤销毕节地区设立毕节市(设立七星关区)。201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规划要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核心主城区的改造与拓展,推进大方县撤县设区工作,规范双山新区建设,建成川滇黔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及装备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促进煤炭、电力、烟酒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并做强大数据电子信息、大健康医药养生、新型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新型建筑建材等生态新兴产业。
第四,都匀城市的培育。都匀是贵州省南大门,“两高”经济带贵州区域内的重要城市。按照《都匀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市域总人口规模到2030年发展到125—135万人。都匀应充分利用构筑“两高”经济带的发展机遇,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以产业园区专业化建设为发展战略,形成合理的产业集群网络;推行多元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积极吸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泛都匀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第五,凯里城市的培育。凯里市是贵州省打造“黔中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全省对接中东部地区的桥头堡和产业承接的示范区,是全国35个互联互通城市中唯一位于大西南的城市。城市在空间扩展过程中,重点需要发展凯里市域中心,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强化中心城区外延扩展。凯里市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要将煤电铝、煤电冶、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做好;要依托旅游资源开发,重点发展以民族文化、自然风光和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业;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房地产、餐饮服务、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娱乐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3、重要增长点培育路径
黔中经济区在积极发展贵阳中心城市、培育遵义、安顺、毕节、都匀、凯里等次级中心城市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它们中心城市的带动功能,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特色、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市(镇)集群。通过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建立大运量、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信息系统,形成快捷的城市交通、信息网络,中心城市对小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将逐渐显现出来。而通过这些小城市的发展,也能进一步增强大中城市的实力,提升大中城市的城市竞争力。在此,我们仅以贵阳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为例加以说明。贵阳市域内的双龙临空港经济区的建设应加快节奏,尽早建设成为贵阳市的又一个重要小城市,成为贵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清镇市是一个城市规模很小的县级市,完全可以借助贵阳市城市空间扩张及产业转移的机遇,壮大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扩张到80万左右,逐渐发展成贵阳市的卫星城市。同时,修文、开阳、息烽等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行政隶属变更,撤县、市设区的进程,推进工业基础较好或中心城市规划中产业转移的重点镇如修文县扎佐镇等城镇建设,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逐渐将这些区、镇建成人口在10万—20万的小城市,并融入以贵阳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之中。
4、基层增长点培育路径
在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过程中,以县城镇、部分乡镇为中心的基层区域增长点的培育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后者能为前者提供重要的支撑。在培育基层增长点的时候,我们应该按照2012年《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在黔中地区,将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基点,着重将有条件的重点中心城镇培育成为小城市。除了县城加强建设以外,我们还应该从贵州省确定的30个省级示范镇、70个市(州)示范镇中依据空间布局合理性原则选择一些小城镇作为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镇的建设需要按照各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基础及生态环境承载力适应原则,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强化产业支撑,突出自然特征、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城镇。具体而言,①沿贵阳—遵义交通线,重点发展息烽县的小寨坝镇和遵义县的乌江镇、三合镇等;②沿贵阳—安顺交通线,重点发展平坝县城、平坝县的马场镇和普定县城等;③沿贵阳—都匀、凯里交通线,重点发展贵定县昌明镇、贵定县城和福泉市等,形成贵州通往沿海的“两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新型城镇带;④沿贵阳—毕节交通线,重点发展金沙县沙土镇、织金县桂果镇等。这样,我们依托优势资源,将这些城镇发展成为对黔中经济区发展有一定影响的、各具特色的中心城镇,有效地与小城市乃至中心城市连接起来,从而扩大城市的辐射范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
总之,我们在培育经济增长极之际,只有把各层级增长极整合成具有特殊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大区域“增长极”系统,同时致力于各级增长极彼此耦合成更高级的聚集经济形态,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结构改善与优化,推动增长极层级提升,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F.perroux: 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nics.64(2):89.
[②]董文,张新,池天河.我国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13(2):177-183.
[③]白经天,刘溢海.城市首位度与经济水平之关系——基于中国25个省区的实证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1(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