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浙江省20年来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的实践探索

日期:2023-06-29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浏览量:

  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但“只此青绿”的浙江运笔,却浓墨重彩。

  循迹溯源。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点题、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目标是“用5年时间,对全省1000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把生态建设与“千万工程”更紧密结合起来。在习近平同志的大力推动下,短短几年“千万工程”就取得显著成效,到2007年,浙江全省10303个建制村得到整治,其中1181个村建设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20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斐然,影响深远,中办、国办和农业农村部先后发文推广。国内专家学者评价其是“在浙江经济变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2018年,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参观走访中国浙江村镇时深有感慨地说:“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从点上出彩到面上开花,从一省一域到全国示范、国际认可,“千万工程”深刻改变着中国乡村的未来,在新时代持续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

1.破题 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

  自改革开放至新世纪初,浙江民营经济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当时的浙江,可以说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虽然集体和群众收入增加了,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后遗症也日益突出。这不但制约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也威胁着人民群众健康,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反映日益强烈,以至于有群众调侃:“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据浙江省委农办摸排,当时浙江全省3.4万个村庄,只有4000个村人居环境较好,其余3万个村环境较差。

  对此,习近平同志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浙江农民富,创业的人多,房子造得好,但浙江农村的污水、蝇虫、垃圾也多。浙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的“脏、乱、差、散”,既是村庄规划问题、环境治理问题,又是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农民生活消费习惯等一系列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长期重工轻农、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所形成的“病灶”。不过,想刹住几十年的发展惯性谈何容易。

  要中之要的发展问题,重中之重的解决好“三农”问题,难中之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每一个都很难。在2003年1月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最迫切,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最艰巨,改变农村面貌的任务最繁重。三个“最”字,凸显了发展任务之重、统筹兼顾之难。相较之下,孰轻孰重、如何平衡?

  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就做什么。

  2003年6月5日,恰逢世界环境日,“千万工程”在浙江正式拉开序幕。从今天回望过去,更能彰显“千万工程”是在“既要”“又要”“还要”中寻找平衡点的伟大创举,它在“矛盾”中找到了“共生”之法,在“对立”中提炼了“融合”之机,在“两难”甚至“多难”中明确了“最优解法”。

2.解题 像接力赛那样一棒一棒地接下去

  2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重要指示要求,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推进“千万工程”迭代升级。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的内涵外延不断深化拓展,不仅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还激发形成一场乡土重整、乡村重塑、城乡重构的社会革命。

  以净为底,深刻重塑农村人居环境。“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强势打出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五水共治”和“四边三化”等组合拳,实施生态修复,关停“小散乱”企业,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积极探索建设“无废村庄”“低碳村庄”,从源头上彻底消除污染。目前,浙江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在全国率先剿灭劣V类水,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地区率先达标,森林覆盖率超过61%,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天蓝、地净、山绿、水清成为浙江乡村的“标配”。

  以美为形,不断提升村容村貌“颜值”。“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深入挖掘乡村人文景观,坚持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积极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示范乡镇、风景线、精品村和美丽庭院“五美联创”,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乡村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变化。经过努力,浙江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风景线743条、示范乡镇724个、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移村换景、村村见景”的美丽乡村“大花园”初步成形。

  以业为基,加速打开“两山”转化通道。“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把美村与富村结合起来,强力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深入实施“两进两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行动计划、乡村产业“十业万亿”培育工程和“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推动“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经过努力,浙江累计建成82条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辐射带动478万农民就业创业。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83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9491家、农创客超4.7万名、建成“共富工坊”6226家。如今的浙江,“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提升到2022年的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过半。

  以文为魂,持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完善村规民约,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文化礼堂三级阵地,建成一批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农民书屋等,成为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截至2022年底,浙江累计建成20511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25335个,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从省到村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日臻完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遍及城乡。

  以治为要,深度激发乡村善治效能。“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关键中的关键,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深度融合“浦江经验”“枫桥经验”“后陈经验”等,大力构建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目前,浙江全省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民主法治村1643个,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占比90%以上,17784个村实行“一村一辅警”制度,18886个村建立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室,行政村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水平达99.8%,村级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雪亮工程”精准定位,农村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分别达100%。

  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同时顺应信息化浪潮,以数字化改革全面撬动未来乡村迭代升维。经过努力,浙江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53%提高至2022年的73.4%,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全省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中心乡镇(街道)和社区全覆盖,农村幼儿园等级率98.8%、农村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73.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5G、光纤资源实现重点行政村全覆盖,全省贯通的“浙江乡村大脑”等一批应用,绘就智慧互联、整体智治的未来乡村图景。

3.悟题 深刻把握“千万工程”的精髓要义

  “千万工程”的提出、实施及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鲜活例证和生动缩影。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情系人民的人格魅力和高瞻远瞩的领袖风范,深刻参悟蕴含其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总揽全局的战略远见。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坚持战略思维,在浙江工作时就明确提出要跳出“三农”抓“三农”。在“千万工程”孕育之时,他就从加快浙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三农”工作的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地把“千万工程”定位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就要强化战略思维,不能就农村论农村、就环境抓环境,而要站在历史和全局的角度去把握,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去衡量,做到“举一纲而万目张”。

  重农爱农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千万工程”启动之初,就强调要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正因深深扎根在群众的心坎上,“千万工程”才被浙江农民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只有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理念,才能切实打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制约,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运用系统观念来推进“千万工程”,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来通盘考虑,将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因素“打包”考虑、一体推进,统筹兼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内容,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就要牢固树立系统思维,把农村和城市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统筹考虑、统筹协调,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反复强调要求真务实,到任浙江的118天里跑遍11个市、25个县(市、区),在深入调研发现问题、深度了解群众意愿、深层总结提升之前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千万工程”。“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强调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防止贪大求洋,导致农村传统文化的失落。20年来,“千万工程”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与时俱进的成果。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重调查研究,更重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确保“千万工程”沿着科学的建设思路有序推进。

  久久为功的为政之道。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写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决策,要一以贯之,决不能朝令夕改,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而要在前任的基础上添砖加瓦。”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出席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会和连续3年的“千万工程”现场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离开浙江后,他依然倾心关怀、倾情牵挂、倾力指导“千万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引浙江不断把“千万工程”推向纵深。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就要保持一以贯之、一贯到底的战略定力,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把“千万工程”推向纵深。

4.续题 绘就新时代“千万工程”全景图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绘就新时代“千万工程”全景图,并不是“复制粘贴”那么简单。应当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城乡关系和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当前中国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学深学透、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及其精髓要义,并结合具体实际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路办法和具体成效。

  坚持党建引领、高位推动。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各级党组织“一把手”责任制和权责明晰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系与考核机制。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优化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坚持绿色发展、双向转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积极探索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切实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激发产业兴旺新动能,将“生态+”“旅游+”“互联网+”因地制宜地融入农业农村发展,千方百计壮大“美丽经济”,源源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农民主体、内在驱动。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将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将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

  坚持统筹兼顾、整体谋划。牢固树立系统思维,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乡经济大循环,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协同推进,“美丽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共富乡村、数字乡村”统筹谋划,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五位一体”全程联动,努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坚持协同共建、要素集成。建立健全协同共建机制,实现政府、市场、集体和农民等多方力量的最佳组合、最佳配置,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通力协作的整体合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强要素资源保障,做到“千万工程”的点定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项目资金、指导服务就配套到哪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良性循环。

  坚持精准施策、守正创新。立足本地人口“家底”、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发展趋势和农民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充分遵循城乡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建设思路。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千万工程”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成果不断放大。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郑毅、王云长、陈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