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一周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本期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职教与普教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如何理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定位差异,为什么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王新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2022年5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
从法律界定中可以清晰看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既有广泛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职业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鲜明特征。具体而言,一方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上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职责分工上又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义务教育阶段以后的普通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教育内容上,普通教育以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传承为核心,职业教育则以技术技能传承为核心;在课程设计上,普通教育主要遵循学科逻辑、学术逻辑,职业教育主要遵循专业逻辑、工作逻辑;在学习机制上,普通教育基于知识形成机制以间接经验学习为主,职业教育基于技能形成机制以直接经验获取为要;在教学方式上,普通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职业教育强调理实一体化;在质量评价上,普通教育更加突出学术导向,职业教育更加突出就业导向;在覆盖范围上,普通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职业教育则包括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乃至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此外,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更倚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需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更强调面向市场、面向实践、面向人人,更注重对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成本提高和产业迭代升级,对低技能工人的需求持续下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全国总工会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从2016年底的4791万人增长到2021年底的6000万人,但仍供不应求。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具有技术等级的仅占三成,初级工、中级工占比73%,高级工非常缺乏。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将大量就业困难的低技能人口转化为市场短缺的高技能人才,从而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另外,从国际竞争来看,我国不仅需要在先进制造业和关键核心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还需要在获得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后解决如何完成技术实现、产品落地问题,这同样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熟练掌握先进生产工艺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文,高位部署职业教育改革工作。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在这些国家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是反复强调和持续深化的重点任务,也是未来仍需持续发力的改革方向。
一是引领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实现从“雷同”到“不同”再到“协同”的跃升。长期以来,由于定位不清,使得职教沦为普教的低层次雷同者,损伤了职教的吸引力。近年来,经过国家层面的持续强化,职教与普教“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了职教类型定位的重大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从系统观视角提出协同创新的更高要求,指引了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未来方向。
二是持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今年教育部设计启动实施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工程,围绕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为抓手,依托“一体两翼”改革载体,全面推进五大任务。
三是围绕“两个服务”功能定位持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两个服务”是指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以人为本、提高质量,努力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机会和成才通道;以产定教、以教促产,着力为本区域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技能人才从量到质得到长足发展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应关注哪些方向?
童天(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不论对于传统制造还是先进智造,不论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技能人才始终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和大国工匠培育,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从数量到质量得到长足发展。
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的摇篮和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通过体系化的技术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关键能力素质。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前者由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实施,后者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含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职业培训包括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以及企业、社会组织可根据办学能力、社会需求,依法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职业院校共有1.12万所,在校生超过2915万人,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自2019年以来,高职院校3年累计扩招413万人,“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职业学校体系基本建立,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形成融通机制。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更新幅度超过60%,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工院校共有2500余所,在校生440余万人,2022年度共招生160余万人,毕业生120万人,就业率达96%以上。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力争“十四五”期末实现“百千万”目标,即建设100个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专业,1000所技工院校参与实施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培训1万名工学一体化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十四五”期间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组织实施补贴性培训7500万人次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技能人才。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得到持续增强。当前,更需要以服务发展、稳定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一是回归劳动本源,做强就业导向。在培养目标上更重视专业性,在培养规格上更强调职业性,在培养内容上更侧重应用性,在培养方式上更突出灵活性。劳动要素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职业劳动要推动个体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与职业劳动的紧密结合,将不断满足产业技术进步、社会就业创业和劳动者职业发展需要。
二是积极应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变革,推动技能转型。当代经济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技术经济范式向数字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阶段,科技创新牵引产业智能化升级,迫切需要大量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精湛专业技能,既可以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还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近年来,技能人才工作多向发力共促职业教育培训提质培优,破解劳动力能力结构性短缺风险,充分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以下简称《大典》)对职业教育培训改革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大典》首次标识97个数字职业,“技能奥林匹克”风向标引领了我国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的转型方向。
三是走多元融合发展的育才之路。数字经济背景下,技能形成体系向多元融合方向演化。2022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同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此,形成多元主体和资源要素共同投入、协同培育技能人才的新格局,极大提升了人才培养与配置效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近年来,部分省份先行创新实践并初见成效,广东省面向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集聚用人单位和院校等构建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以院校学生和教学资源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纽带的“产教评”融合发展技能生态机制,开展学生学徒制、技培生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加快打造掌握新职业新技术的新工匠队伍。
各地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各地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形成了哪些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白汉刚(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战略发展处处长):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两个系统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依托各自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以协同育人为核心所进行的一体化办学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加快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联结在一起,既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机衔接,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度,又有利于创新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地方经济和职业教育同步健康繁荣发展。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思路、新模式。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试点布局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一些产教融合的成功经验。
一是聚焦政策激励,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山东省出台《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印发“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10条激励措施的通知》等,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激励措施落地落实,吸引包括行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在内的524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投资符合规定的,按投资额30%的比例,抵免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2019年以来共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减免费用2692万元;推动职业院校因校制宜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322个、专业993个、实训基地1900个,拉动社会投资120多亿元,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明显增强。
二是聚焦统筹规划,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同步发展。江苏省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总体趋势和要求,建立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建设良性互动机制,努力实现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该省13个设区市有9个建有职教园区,80多所中高职院校入驻,超过60%的县级职教中心易地新建到产业园区、开发区或高新区,在园区就读学生达60余万人。推进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等校企深度融合模式,该省有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27个、以行业为纽带的省级职业教育集团139个,联结起职业院校400余所、加盟企业2100余家。
三是聚焦协同育人,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浙江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参与办学作用,首批组建10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制定《浙江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遴选产生248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个产教融合实践基地、101个实习实训基地和15个产教融合联盟,其中10个实训基地获批国家级基地,27门职业教育类课程获评教育部思政示范课程,入围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34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18项,总获奖项数居全国第一方阵,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四是聚焦精准对接,提高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匹配度。广东省聚焦区域发展新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院校布局和区域发展契合度明显提升。该省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新增6所高职院校,整合“空、小、散、弱”中职学校18所,着力打造“教、科、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专业体系,专业设置覆盖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62%的专业对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五是聚焦合作深度,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贵州省探索“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新模式,逐步实现“学校办到园区去、车间搬到校园来、专业围着产业办、学生就近找工作”和“厂校合一、人员同训、设备共享”等深度合作模式,支持建成38个职教集团,54所职业院校入驻工业园办学,支持19所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项目;确定贵阳市为产教融合型培育城市,确定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3家企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立项建设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航投航空学院、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华为大数据学院等多个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随着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认定和各地46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成功培育,我国已初步形成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有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