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华文明 砥砺民族之魂

【二十大• 二十题之“中华文明探源”】

日期:2022-05-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浏览量: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

 

  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到今年整整20周年。这20年间,探源工程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在参加探源工程的近400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历程;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中国学者的贡献;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等。【阅读原文】

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五个维度

 

  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立足百年变局,心怀“国之大者”,聚焦文明溯源和文明阐释,以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扎实的学术研究把中华文明的阐释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的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强化文明探源研究的政治担当,不断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特别是要紧紧围绕中华文明基因和中华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融合性这一根本性问题,注重从文化遗产和考古遗存中凝练文化和精神内涵,深入探究中华文明延绵不绝、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文明韧性以及开放包容、朴实典雅、和谐自然、崇礼尚德的文明特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的文明基础,深刻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刻论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势。 【阅读原文】

 

中华古文明的孕育期源流悠长

 

  中华文明是独立诞生的原生性文明,这样的文明并非短时间能速成,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并最终在距今5000年前后升华到文明阶段。从到目前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中的几个文化核心要素,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出现。换言之,5000多年前诞生的中华文明既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无源之水,在此之前,已孕育了至少3000年之久。 【阅读全文】

深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一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整合人文、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相关学科的力量,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及其特质、机制,究明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既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原文】

深入探索华夏文明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文化考古研究是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里头文化是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史前时代多元并进的文化发展模式,融汇于以二里头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模式,实证了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海汇流”的关键发展环节。二里头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更因其强势的文化辐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核心文化,凝聚了中国文明的独特发展基因,奠定了中国文明的独特发展道路。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进一步推动考古实证夏王朝信史作出积极的贡献。【阅读原文】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常存长流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引下,“实事求是”地根据我国各地古文化发展情况,把古遗址保下来,让古遗址存下去,切实加强古遗址保护,应成为“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当然这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的崇高责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