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因为中国梦,我们感受到了一份同心奋进的深沉力量。”“我们挖掘的是历史,也是属于民族、属于自己的意义。”2013年4月28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学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下了这封信,汇报了参与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和野外考古实习的所思所想。
同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肯定他们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和追求,勉励当代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考古文博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实施70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截至2021年7月,我国已有56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这背后,是一代代中国考古人的筚路蓝缕、不懈努力。
1.坚守心中那份考古梦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说:“大家都很振奋,我们学院第一时间组织师生进行了学习,把回信精神作为推动学院学科发展的一个动力。”
“时隔9年回想起来还是记忆犹新,总书记的回信体现出了他对考古文博事业的重视,我们带着这份难忘的毕业礼物奔向祖国的五湖四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生何月馨激动地说。
如今已经是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负责藏品保管工作的何月馨,从高中时期就坚定了自己学考古的理想,“考古能动手去挖掘新的材料,这对我有非常大的吸引力”。除了完成日常的文物管理和研究工作,她还在从事汉唐考古领域的研究,并想要一直继续下去。
收信人之一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王思渝说,他们给总书记报告的田野考古,是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周公庙考古实习基地展开的。那时候条件还比较艰苦,洗澡都要跑到县城。但与村民一起蹲在“探方”里唠唠嗑、聊聊天,听村民说说当地的考古与历史掌故,到现在回想起来都很有趣。
虽然是被调剂到考古学,但这份偶然让王思渝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从本科到博士再到工作,他没有离开过这里,身份的转变让他的身上有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在课堂上,王思渝要求学生培养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与扎实深厚的专业能力;课下,他会引导学生将个人目标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以出色的专业成绩来实现社会价值,为国家作贡献。
“总书记的回信提到了国家的梦、民族的梦,这是考古学一直在探讨的核心话题,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一套历史脉络与独特基因,我们的工作就是将自己融入进去,持之以恒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的文脉根基。”王思渝说。
2.讲好文明探源的历史故事
在我国西南方,一项考古发现震惊世界,这就是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金面具、象牙雕刻、铜顶尊跪坐人像……还有登上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青铜大面具,都彰显着我国青铜文明的辉煌。
“青铜大面具出土时,整个发掘区所有人都涌到了3号祭祀坑周围,想要一睹真容,场面非常壮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生、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师、三星堆3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徐斐宏介绍,青铜大面具应是商周时期陈置在神庙中供人膜拜的神器,是全世界同时期出土的最大面具。
三星堆3号祭祀坑从2021年1月正式开始发掘,首次启用了恒温恒湿的考古工作仓,到2021年11月基本结束,目前已进入整理阶段。徐斐宏带领团队继续研究出土文物,形成报告文章与编撰图录,深入解析三星堆蕴藏的历史密码。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总书记对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的殷殷嘱托。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2019年年初,《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经国家文物局同意正式实施,预计8至10年建设完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生李婉玉就参与到了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工作当中,“我们希望能把殷墟建设成为考古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示范地”。
李婉玉介绍,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除了遗址保护与展示提升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建造殷墟遗址博物馆,还结合当地资源特色,打造考古文旅小镇,突出殷墟作为现代中国考古学摇篮的重要价值。
让考古贴近社会、接近公众,为现代服务,考古学者在不停地思考。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豆海锋介绍,在考古实践基地,他们经常举办开放日,邀请当地的中小学生、爱好者来参观,科普考古的相关知识。“像苏秉琦、严文明、张忠培等考古大家,这些老先生们的文章著作已经做到深入浅出,将学术变得通俗易懂。”豆海锋说。
徐斐宏认为:“我们考古人首先要敞开大门,主动去展示自我,然后再借助现代化传播渠道,讲好这些博大精深的历史故事。”
3.让考古事业人才辈出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岁月、沧海桑田,考古人初心未改、脚步未停。
优秀人才保障是考古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沈睿文介绍,2022年是北京大学考古100周年,百年考古育人体系的核心环节当属被业界誉为“北大模式”的田野考古实习,“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
“田野考古是一切考古学研究的基础。研究室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是要培养能发掘、会研究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董新林说,近5年来,考古研究所依托辽上京皇城遗址考古发掘工地,连续举办了5届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为全国各省市考古单位培养了数十名城市考古田野发掘和研究的专业人才。
董新林表示,总书记在回信中引用的古文“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也是研究室培养人才的方向,通过考古工地现场研讨、专题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让青年学者能逐步建立较为宏观的学术思维,从自己的兴趣点和学术专长出发,立足全国或更高的学术视角,认真思考如何切实做好考古发掘工作。
考古工作是一项前仆后继的事业。“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是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的定位。豆海锋介绍了他们的特色优势,沿着丝绸之路,与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联合开展考古调查、发掘与文物古迹保护修复工作,十余年来培养出了属于中国的中亚考古队,构建起东方视角下的中亚考古,增强了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