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保林:为利润率下降规律辩护:方法论与三层涵义

日期:2018-09-13 来源: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字号:【     浏览量:

 

编者按:本文刊载于《当代经济研究》2017年第1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期刊《马克思主义文摘》2018年第2期转摘。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百年论争研究》(批准号17CKS010) 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鲁保林为该项目负责人,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一、 海因里希之疑

   2013年4月,迈克尔•海因里希(Michael Heinrich)在《每月评论》发表《危机理论、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与马克思1870年代的研究》一文,对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理论提出了若干质疑,其中有两点尤为值得关注:第一,这一规律在经验上无法验证。海因里希认为,关于这一“规律”, 马克思构建了一个非常难以企及的存在主义命题,它既不能用经验来证明,也不能用经验来反驳。“规律”宣称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在长期内必然导致利润率下降。但是,即便利润率在过去是下降的,它也并不能证明规律是正确的,因为此规律意在应用于未来,仅是利润率在过去下降这一事实并没有说明未来;即便利润率在过去是上升的,也不构成一个反驳,因为这一规律并不要求利润率持久下降,而仅仅是“趋势性”下降,这在将来还是可能发生的。第二,即使规律存在,对危机理论的系统分析也不能直接由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得出,而只有在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范畴形成之后才能进行。海因里希认为,关于资本主义危机趋势的最一般构想完全独立于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1]

   海因里希的文章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国际上引发新一轮关于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争论。安德鲁•克里曼(Andrew  Kliman)等五位学者联合撰文对他进行反驳。他们指出,海因里希曲解了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含义,规律是对长期内利润率为什么趋于下降的解释,而非利润率必然下降的预测,不是说利润率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下降。[2]谢富胜和汪家腾亦持类似看法,他们认为,海因里希把马克思的“趋势” 偷换成了一种对未来绝对、必然的“预言”,其全部错误的根源都在于这种绝对、机械的错误理解。[3]卡尔凯迪和罗伯茨指出,海因里希割断了过去与未来的联系。他们认为,如果能够识别出决定过去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并且能说明这些因素在将来还会继续起作用,那么就能预测将来利润率还会下降;规律也确实预测了利润率在未来必然趋向下降,并且可以使用马克思的范畴测算资本主义利润率,进而验证这一规律;有大量证据表明马克思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是起作用的。他们还认为,克里曼等人的辩护在逻辑上是有缺陷的。首先,既然长期是指未来,那么关于利润率从长期来看趋于下降原因的解释,就是一个预测,而不仅仅是一种解释。而且,一个无法预测的规律确实是一个奇怪的规律。其次,既然利润率在将来不是必然趋向下降,那么利润率就可能趋向下降,也可能趋向上升或者保持不变。事实上,必然发生的也就是这三种情况中的一种。如此一来,他们的“预测”就根本不是预测了,而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明,即给定三种可能的结果,其中一种必然发生,尽管无法知道是哪一种。[4]海因里希在回应文章中辩称,利润率下降规律的验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目前统计数据并非基于马克思的概念;二是官方统计数据的基础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不过,海因里希也承认,并非不能从统计数据中得到这些信息,但它不像卡尔凯迪和罗伯茨论文中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和明确。[5]

   已有研究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反驳了海因里希的论点,但是,尚未看到有学者从方法论角度切入为马克思的理论进行辩护。在我们看来,海因里希的前述质疑包含三个相关联的问题:第一,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是一个由经验归纳得到的命题,还是资本主义内在逻辑展开的必然结论?第二,利润率下降规律能否被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证实?第三,利润率下降(规律)与经济危机有无联系?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主要阐释利润率下降规律的方法论,以回应海因里希的第一个质疑。余下部分则在解读马克思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三层涵义,力求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一规律的实质及其与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命运的联系,并澄清某些对规律的片面理解,主要回应海因里希的第二个质疑。

               

二、 理解利润率下降规律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构建经济知识体系的方式以及关于经济理论地位的理论。”[6]63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理论建立在深厚的方法论基础之上。

1.以实践为基础的典型归纳和逻辑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阐释经济规律一般有历史归纳法和逻辑演绎法。历史归纳法通过观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概括出一般规律或者普遍法则。证伪主义认为,归纳法有其局限性,因为归纳往往是不完整的,它无法穷极所有历史现象,而且过去不能证明未来,未来观察的结果是否可以得出与当前同样的结论,也不具有绝对性。“这正如,不能因为你所见到的都是白天鹅而排出在某个时候你见到黑天鹅的可能性”[6]90,或者如恩格斯曾经说过的“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便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7]484但是,完全否认历史归纳法的作用,就很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怀疑论和不可知论,海因里希就是如此。显然,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逻辑演绎法根据一定的前提推演出结论,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有效的、可以验证的预测。一般来说,“只要演绎逻辑站得住脚,并且认可假设的真实性,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的逻辑真实性。”[6]92 在我们看来,马克思在推演利润率下降规律时,主要采用了典型归纳和逻辑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其典型归纳法具体表现在:他的理论阐述主要是把资本生产方式的典型形态——英国作为例证,这样一来,得出的结论就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在运用演绎法时,马克思也不是把脱离具体历史条件抽象出来的经济学公理如经济人假设等作为逻辑推演的前提,而是把“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 [8]5作为出发点,由此,利润率下降就不是从抽象人性引申出来的脱离实际历史的规律,而是资本逻辑展开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利润率下降是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特有表现形式。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推进,生产中使用的活劳动的量,同它所推动的对象化劳动的量相比,不断减少。由于活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活劳动的减少意味着活劳动中对象化为剩余价值的部分,同预付总资本相比,相对减少。自然,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之比的一般利润率必然会不断下降。因此,利润率下降是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规律所推导出来的必然趋势,这一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因果机制。当然,同其他任何理论一样,利润率下降规律是否成立,也需要经验材料的支撑,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活动能够检验一个理论是否为真,即“必然性的证明寓于人的活动中,寓于实验中,寓于劳动中” [7]484。实践标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尽管具体历史阶段的实践对某一理论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是无限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够对其真伪对错做出确切的判断,并非像海因里希所说“既不能用经验来证明,也不能用经验来反驳”。

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资本论》在演绎利润率下降规律时,采用了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的方法,形成一系列认识阶段和环节,逐步将规律推广到更加复杂的情况,最后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在《资本论》第三卷第13章中,马克思首先假定剩余价值率不变,提出并论证“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 9]236接着放松这一假设,证明“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9]237在第14章,马克思进一步增加新的规定性,即“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来“说明这种下降为什么不是更大、更快。”[9]258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响在发生作用,来阻挠和抵消这个一般规律的作用,使它只有趋势的性质,”[9]258所以一般利润率的下降为趋向下降。最后,在第15章马克思阐述了利润率下降趋势和反作用趋势间的冲突,这个规律内在矛盾的展开如何引发经济危机,以及这个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的意义等内容。至此,规律“已不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8]24 可见,利润率下降规律理论体系本身的展开表现为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随着规定性的增加,规律越来越复杂和丰富,越来越逼近现实。因此,如果只抓住某一理论片段而不去考虑规律本身的丰富性、整体性,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科学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纷繁复杂和千变万化的经济现象去揭示其中稳定的因果联系或相互制约机制,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借助于科学抽象法。在现实中,任何规律的作用总会受到各种各样外在偶然因素的干扰,而不可能在纯粹的形态上表现出来,经济规律更是如此,由于经济规律是在人的经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其作用形式和实现方式必然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具体性,因而认识经济规律,就必须占有充分的现象材料,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判断推理,才能取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成效。马克思指出,“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数来发生作用。”[9]181但是,“在精确的科学上,人们从来不把可以估计到的干扰看成是对一个规律的否定。”[ 9]18就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而言,一般利润率的实际动态是在各种经济变量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是一系列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不同的下降趋势和反作用趋势“合力”形成的结果。在把握利润率下降规律时,跳过中介环节,把表面现象直接还原为普遍的规律,是非常错误的。利润率下降规律表现形式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使用“抽象力”透过历史现象,深入对象的本质,把握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三、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的深层涵义

1.利润率的下降表现为一种趋势和压力

   为什么利润率下降只是作为一种趋势发生作用呢?主要是因为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响在发生作用,阻碍、延缓并且部分抵销规律的作用。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十四章中,马克思主要阐释了五种“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剥削程度的提高、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过剩人口和对外贸易。除上述明确列出的五种原因外,还有其他因素如生产部门和产品的多样化,以及经济危机等,也会阻止利润率的下降。马克思曾强调,“利润率的下降也可以通过建立这样一些新的生产部门来加以阻止。”[ 10]151

经济危机也是抵消利润率下降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抵消因素。在经济危机中,劳动暂时中断,很大一部分资本被消灭,如果遭受损失的资本家退出市场,另外一些资本家从廉价购买他们的厂房、设备和原料中受益,就会极大地缓解利润率下降的压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十五章中反复强调,造成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同一些原因,又会产生一种和这种趋势相反的对抗力量,或多或少地抵消这种趋势的作用。[ 9]263-266不过,马克思始终认为,反作用因素只能减弱规律的作用,不会取消规律。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在某些时期,反作用趋势的力量非常大,扭转了利润率下降态势,甚至使之趋于回升。在此种情形下,如何理解利润率下降规律?在我们看来,利润率下降可以比喻为悬挂在资本家阶级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得资产阶级感到惴惴不安。尽管利润率不是时刻都在下降,但是利润率下降压力就如同地球的重力一样,始终存在,即便在有些时候人们没有感觉到它的作用,但它并不意味着利润率下降规律消失了。

   孟捷教授曾提出这一观点:利润率下降规律“在马克思那里是一个不受具体历史时间框架约束的抽象趋势”。 [ 11]105确实,利润率的实际动态分析还应引进一个时间框架,即利润率下降规律起作用的时间跨度问题。在经验研究中,仅仅比较两个时段或两个时点利润率的高低,并以此来判断利润率下降趋势是否存在,失之简单化。因为利润率趋势究竟在上升还是下降,很可能依赖于你所选择的时间跨度是哪一段,不同研究者因为选择的时段不同,很可能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按照曼德尔的假设,利润率下降规律起作用的时间跨度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是十年左右的古典经济周期,在现代资本主义阶段则是一个长波。[ 12]105我们认为,利润率的实际波动置于长波周期内来理解和把握,利润率的下降和停滞主要出现在一轮经济长波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利润率的回升和增长主要出现在该轮长波的复苏和繁荣阶段。

2.利润率下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反映

   有学者提出,利润率下降规律决定了资本积累,进而驱动了生产力提高。马克思不是为了说明下降本身,而是要说明由利润率下降趋势驱动的历史上升运动。[ 13]我们的看法有所不同。首先,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主要论证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提高如何导致了利润率下降,而不是相反。其次,马克思阐述这一规律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说明“由利润率下降趋势驱动的历史上升运动”,而是为了揭示利润率下降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联系,以及这一规律的作用如何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利润率下降规律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行中反映出来的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必然展开形式。[ 14]随着利润率下降趋势和反作用因素之间的冲突,这个规律的内在矛盾不断展开、激化和衍生并表现为三对不同的矛盾。[ 15]

   第一,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资本的宏观运动过程由生产环节与实现环节组成。剩余价值生产环节要求通过各种办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甚至绝对)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增加利润;而剩余价值实现环节则要求增加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社会消费力,使投资和利润迅速回流到资本手中。[16]显然,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条件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二者是相互矛盾的。

   第二,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有特征就是把现有的资本价值用作最大可能增殖这个价值的手段,它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必要条件就是不断地发展劳动生产力。劳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已经积累起来的生产资本的绝对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为一定量资本的再生产和增殖,为进行大量生产所必需的活劳动的相对缩小上, 因而“资本要尽量减少自己所雇用的工人人数即减少转化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的趋势……是同资本要生产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量的另一趋势相矛盾的。” [17]354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表明社会生产力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潜力,但是生产力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却颠倒地表现为资本利润率的下降,导致资本积累“只能在一定的限制以内运动。”。

   第三,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刺激,积累的条件和动力,只有那些能够提供利润的东西才会被生产出来。当增量资本只生产一样多或者更少利润时,就会发生资本的绝对过剩。资本的绝对过剩不是指生产资料绝对过剩,它只是在下面这个意义上说的过剩——生产资料应当作为资本执行职能,从而应当同随着自己的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价值成比例地增殖这个价值,生产追加价值。

利润率下降趋势和反作用趋势之间的冲突引起和加剧上述三对矛盾。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破坏,导致产能过剩、商品过剩、资本过剩和人口过剩,造成生产过程的阻滞和经济运行条件的混乱。当各种矛盾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失衡超过极限,内部能量的释放必然会引发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断。

3.利润率下降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1)资本主义生产受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要占有剩余劳动时间,但它总是在对立中运动。一方面,资本“竭力把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使劳动时间成为财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是增加剩余时间的物质基础,一个社会所赢得的这种绝对的剩余时间与资本主义生产无关,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是在它增加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时间,而不是减少物质生产的一般劳动时间的时候,对资本主义生产才是重要的” [ 9]293由此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是工人的剩余时间……,资本主义生产是在对立中运动的。”[ 9]293

(2)资本主义通过牺牲现有的生产力重构资本积累的条件

   利润率下降导致资本过剩,引发资本间的破坏性竞争,在竞争过程中:(1)虚拟资本价格急剧下跌。股票债券之类的虚拟资本,其定价方式是预期收入的折现,由心理和观念支撑,[18]当预期收入减少时,将会遭受最严重破坏。(2)货币资本出现过剩。一部分货币会闲置下来,不再执行资本的职能。(3)商品出现普遍过剩。市场上一部分过剩商品只有通过价格的猛烈下降才能完成其流通过程。(4)生产资本出现过剩。 “一部分生产资料即一部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会不执行资本的职能,不起资本的作用;已经开始生产的一部分企业会停工。”[ 9]282-283(5)债务链条断链。价格普遍下降导致再生产过程陷入停滞和混乱。这种混乱和停滞,会削弱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会在许许多多点上破坏一定期限内的支付债务的锁链。资本主义只能周期地通过局部/全面的债务危机、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等“破坏性创造”的方式来克服这种限制,也就是说,通过破坏现有的生产力来重构生产力继续发展的条件。

(3)资本主义背叛了它的历史使命

   资本主义决不是发展生产力和生产财富的绝对形式,而是一种异化形式。由于资本主义 “生产的扩大或缩小,不是取决于生产和社会需要即社会地发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9]287而是取决于 “一定水平的利润率。因此,当生产扩大到在另一个前提下还显得远为不足的程度时,对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不是在需要的满足要求停顿时停顿,而是在利润的生产和实现要求停顿时停顿。”[ 9]28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是无所顾忌地按照几何级数推动人类劳动的生产率的发展,”[ 9]292但是,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却导致利润率下降,在某一点上,它要和劳动生产力本身的发展产生最强烈的对抗,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并且这种对抗往往需要一场经济危机来克服,经济危机俨然成了资本主义克服这种限制的最高形式。“如果它像这里所说的那样,阻碍生产率的发展,它就背叛了这个使命。它由此只是再一次证明,它正在衰老,越来越过时了。”[ 9]292

四、结语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降低利润率,使现有资本贬值,”[9]278资本保值增殖的基本手段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追逐剩余价值,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最终的解决办法只有重塑社会生产目的,使之朝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如果不改变生产目的,资本主义就无法解开“手段和目的”相对抗的“死结”,继续遭受利润率下降产生的压力、冲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利润率下降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周期性和结构性危机的基础,同时也宣告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暂时性。

 

参考文献:

[1]Heinrich M. Crisis Theory, the Law of the Tendency of the Profit Rate to Fall, and Marx's Studies in the 1870s[J]. Monthly Review An Independent Socialist Magazine, 2013, 64:15-31.

[2]Kliman, Andrew et al.The Unmaking of Marx's Capital: Heinrich's Attempt to Eliminate Marx's Crisis Theory [EB/OL].http://ssrn.com/abstract=2294134 or https://dx.doi.org/10.2139/ssrn.2294134.

[3]谢富胜, 汪家腾.马克思放弃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了吗——MEGA^2Ⅱ出版后引发的新争论[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 2014(8):21-28.

[4] Guglielmo Carchedi&Michael Roberts.A Critique of Heinrich’s, ‘Crisis Theory, the Law of the Tendency of the Profit Rate to Fall, and Marx’s Studies in the 1870s’ [EB/OL].https://monthlyreview.org/commentary/critique-heinrichs-crisis-theory-law-tendency-profit-rate-fall-marxs-studies-1870s/

[5]Michael Heinrich.Heinrich Answers Critics[EB/OL].https://monthlyreview.org/commentary/heinrich-answers-critics/

[6]谢拉・C.道.经济学方法论[M].杨培雷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9]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 11]孟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 12]Ernest Mandel,Late Capitalism,Verso,1999:544-545.转引自孟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 13]宁殿霞. 破解《21世纪资本论》之谜——皮凯蒂对马克思的误解及其辨正[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 2015(08):50-56.

[ 14]张雷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性[J]. 济南:山东社会科学, 2017(01):13-18.

[ 15]孙立冰.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及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 2009(12):35-38.

[16]丁为民.新自由主义体制下经济增长的矛盾与危机——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再思考[J]. 北京:经济学动态, 2009(03):48-54.

[17]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只有一处)

[18]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研究及其理论意义[J]. 福州:东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