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分析2021年历史学研究热点 ——“2021年历史学研究十大学术关键词”网络评选完成

日期:2022-04-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浏览量:

  4月7日,“2021年历史学研究十大学术关键词”网络评选结果及专家学者点评出炉。中国共产党、文化认同、全球史、国家治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抗日战争、口述史、考古学文化、青铜器等十个关键词入选。按照关键词票选顺序,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张宝明,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等5位学者对相关的关键词进行了精要点评。

  据评选活动负责人、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教授闵祥鹏介绍,此次评选由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思享学术评价团队联合多家学术新媒体组织进行,其目的在于量化分析2021年历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数据为基础反映学界重点研究领域,通过网络投票的形式进行。闵祥鹏及其团队成员吴苏洪、成雅昕、余姝毅、杨子怡等对2021年CSSCI、CSCD、北大中文核心收录的9115篇历史学论文进行计量统计,通过文献导入、信息单元抽取(关键词)、共现矩阵构建、利用相似度计算进行可视化分析,共遴选二十个出现频次最高的学术关键词,依次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发掘简报、青铜器、墓葬、清华简、丝绸之路、美国、全球史、英国、文化交流、考古学文化、唯物史观、徽州、敦煌、文化认同、孙中山、国家治理、乾隆、口述史。在此基础上,“2021年历史学研究十大学术关键词”网络评选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时间,在评选结果出炉后,活动组织方邀请学界5位重量级专家学者进行了点评。

  现将学者点评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共产党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的百年历程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与走向。“如何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恢弘史诗,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如何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接续谱写新的历史篇章”,这是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历史命题。“中国共产党”作为2021年历史学研究的最热关键词,在党史、近代史等研究领域热度突出,相关研究多涉及建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经典文献的解读阐释、中国精神谱系的构建等诸多方面。这不仅体现出史学研究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而且是学界站在新时代节点对建党百年历史进行的总结与展望。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判断文化群体中我者与他者的标识,是当前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具有共同的价值判断、相同的文化符号、类似的文化理念等显著特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维系民族、国家的文化基石与精神纽带。中华文明首先是建立在五千年文化认同基础之上,才会实现文化融合、民族交融。只有以文化认同为前提,才能回答人类的三个根本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当前,史学界持续关注“文化认同”,以及相关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是期待从文明演进与历史脉络中,追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生存依据、理论依据与文化依据,建立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不拔之柱与深根本固的理论基石。

  (点评人:张宝明)

  全球史

  全球史研究兴起虽晚,但发展甚速。这是因为二十世纪后半期全球化加速,而中国顺应了全球化浪潮并深度融合于全球经济体系中,所以才取得了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中国的全球史研究既是现实经济文化发展的折射,也是呼应欧美全球史研究的结果。目前,中国的全球史研究不仅成果突出,而且影响深入到历史学以外的很多学科。全球史既可视为一门学科,全国现有众多的全球史研究机构及全球史研究生培养方向;但全球史更宜被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一种全新的视野。所以目前世界史打破了原来的板块结构,而代之以相互关联的全球史方法进行编撰,从而带动了环境史、疾疫史、作物传播史等跨学科研究,中国史研究的很多领域也引入全球史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原是一个政治学概念,但近年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这一方面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现代化建设水平提高以及国际化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国家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历史学研究对历史上的国家治理问题也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为当代的国家治理提供经验和教训。诸如边疆治理、民族认同、君权性质、君臣关系、国权是否下县以及历史上的宗法、宗教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都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历代国家治理的经验及国家治理方略的演变都值得认真总结,这是理解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关键。研究明清以来的国家治理,尤其是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对未来中国的长远发展尤其重要。

  (点评人:仲伟民)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是中国史、考古学与世界史不同史学方向共同关注的学术主题。近年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多聚焦于“丝绸之路史”。对于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交通线路、丝绸之路文化作用以及其他如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生态、经济、文化交流等历史文化问题的研究,确实成为学术热点。这一情形,通过多种新出丝绸之路研究的刊物,多种新出丝绸之路研究的论著可以察知,丝绸之路研究将是学界今后探索的重要领域。

  文化交流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包括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实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以民族间文化交流为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近年尤其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文化交流”又涉及“文化认同”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因此更成为加强各民族的文化沟通、增强文化互信、扩大文化认同的纽带与桥梁。

  (点评人:王子今)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中国军民通过自身抗战努力而重新确立的大国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在抗击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所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胜利而树立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赓续抗战精神,砥砺复兴力量”,抗日战争研究始终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抗日战争研究除了关注军事、政治、经济、中外关系、日军在华暴行等之外,已经扩展到战时思想、战时文化、战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海内外新史料的挖掘,抗日根据地研究得以深化,相对薄弱的日伪沦陷区研究也逐步展开。

  口述史

  口述史是用口述访谈的方式、以影像和文字为载体采集和保存记忆的工作,是实现人民讲述和书写自己历史的工具、方法和主要渠道。它已经超出了历史学的范围,广泛应用到纪录片拍摄、记忆保存、新闻传媒、影视史学、公众史学、人物传记、方志学、档案学等广阔领域,呈现出多维度推进的发展态势,出现了多样性的采集方式及其成果呈现方式,形成了众声喧哗、众声平等、大众参与、各显神通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多维度、多元化和多样性,构成了中国口述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注重口述史规范化操作的新阶段,各学科领域都在自觉地强化规范意识,探索适用本学科领域的口述访谈规范,有序推进着中国口述史的健康发展。

  (点评人:左玉河)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研究最常用的概念之一,是指在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同一时代、分布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特征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的集合,包括墓葬、建筑、器物、纹饰和葬俗等。中国著名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用语,考古学文化不仅成为历史学研究的一个学术热词,而且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应该是近年来重大考古新发现频现,考古工作得到国家高层领导重视,考古学界与媒体、社会公众积极互动所产生的可喜结果。

  青铜器

  青铜器及其冶炼和制作技术的初现和发展是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在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都是如此。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其丰富的造型、宏大的规模、持续千年的社会礼仪功能,成为中国早期文明最具独创特征的物质和精神遗存。2020年以来,四川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器物坑出土了大量造型特异的青铜器,再次震惊了全世界。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三星堆青铜器成为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使得“青铜器”这个最为平常的词语一跃成为2021年历史学研究的学术热词。猛一看,有点儿令人意外,但细想一下,却在情理之中。

  (点评人:梅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