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经济日报社、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阐释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价值追求、丰富内容、鲜明特征、逻辑体系、实践伟力,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的一系列原创性贡献。
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海良,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作了主旨发言。中财办、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山东省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省区市地方有关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主持。
李干杰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科学把握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规律,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山东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山东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变化,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新征程上,我们一定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奋力推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水平。
郑庆东在致辞中强调,习近平经济思想贯穿着新时代的大脉络、大逻辑、大格局,以科学、求实、创新、开放的姿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史树立了里程碑,为推动经济治理现代化标注了新高度。一段时期以来,经济日报社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和实践成就宣传,立足“学”与“思”、启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立足“践”与“悟”、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着力打造“习近平经济思想宣传高地”,努力为建设更有活力更有秩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力量。
在研讨交流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赵昌文、中央团校副校长林江、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邱海平、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何自力、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袁红英等9位专家学者,聚焦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思想性、创新性的真知灼见。大家一致认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必须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现到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中、体现到各地发展的日常工作中,胸怀两个大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专家学者发言摘要】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创新和伟大飞跃
马建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伟大思想系统完整、博大精深、逻辑严密,涵盖方方面面,每一领域都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考新战略。其中,习近平经济思想根植于波澜壮阔的经济建设伟大实践,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明确回答了经济形势怎么看、发展阶段怎么分、发展目标怎么定、新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创新和伟大飞跃,写下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辉煌篇章。
关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容体系,可以从方向论、目标论、主体论、认识论、方略论、动力论和底线论7个方面进行学习、理解和把握。
方向论: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方向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坐标和路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把方向、管大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开辟的,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我们党是执政党,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做好经济工作,党中央必须对经济工作负总责,实施全面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根本保障。
目标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起中华民族筑梦前行的磅礴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相互联系和紧密衔接的阶段性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出了引领党、国家和民族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号召,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的30年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并明确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意味着改革开放后党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主体论:以人民为中心
方向已经明确,目标已经确定。那么以谁为主体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说得很清楚,主体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可以总结为3句话:第一句话,发展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第二句话,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句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发展只是手段,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认识论:经济发展新常态
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可将其归纳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认识论。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只有深刻认识、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才能既保持战略定力,又积极作为、主动施策,稳住经济、转型升级。
方略论: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
伟大的目标需要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需要与时俱进的方略。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可概括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方略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及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引,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贯穿着新发展理念,拓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
动力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做了很多重要论述,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这一伟大目标实现的关键动力之源,可将其归纳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动力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问题,根源在于重大结构性失衡和多年累积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宏观经济平衡等,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大逻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要在适度扩大需求、理顺需求的同时,坚决地把工作的重心放到供给侧。坚持创新引领,增强发展活力。
底线论:防范金融风险、确保经济安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树立风险意识、防范金融风险。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好的结果。这些可以归纳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底线论。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要增强底线思维,防范重大风险,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一旦出现重大风险时也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郑庆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锚定了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依据,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为出发点,以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以巩固改革、发展、稳定的社会大局为责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创立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思想体系,贯穿着新时代的大脉络、大逻辑、大格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重大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就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史树立了里程碑,为推动经济治理现代化标注了新高度。
这个新高度,来自于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坚定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当前,尽管增量风险与存量难题彼此交织,世纪灾疫与百年变局相互叠加,而中国始终能够保持平稳发展的一条最重要方法论,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准确把握世界潮流、时代大势和中国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并以此为基点认识当下、规划未来。
这个新高度,来自于“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胸怀两个大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看清两个大局及其相互作用的态势,才能精准定位今日中国所处的历史坐标与世界坐标,判断其中蕴含的重大机遇与新的挑战,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获得新发展动力。
这个新高度,来自于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治国理政,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五大发展理念到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发展战略,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到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都是系统观念的鲜明体现。新时代的发展广阔宏大,唯有整体考量才能驾驭全局;新时代的改革关联耦合,唯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协同推进。
这个新高度,来自于无私无畏的使命担当。开创新时代,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需要敢闯敢试、敢破敢立。正是因为不断强调责任担当,科学理论才在指导实践中有效重塑了经济发展理念、动力结构、增长模式、发展战略,引领中国经济稳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当前,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这样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学习任务和实践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从政治高度思考和推动经济工作的能力,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坚定不移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理论创新又为回答时代课题开辟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有效路径,这是我们在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深刻感悟。以科学理论廓清迷雾、指导实践,把握历史机遇、战胜风险挑战,全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学习理论与总结经验、研究工作有机结合。一段时期以来,经济日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和实践成就宣传,着力打造“习近平经济思想宣传高地”。一方面,我们立足“学”与“思”,开设专论专栏,约请有关领导和知名专家撰文,启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另一方面,我们立足“践”与“悟”,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由编委会成员带领业务骨干,在全国范围进行深度调研,总结各地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成功经验,推出一系列重大调研报告,受到广泛关注,引发热烈反响。
心有所信,行有所向。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而且在实践中重塑了经济发展理念、动力结构、增长模式、发展战略,引领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们要努力学习、研究、理解、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精髓,为建设更有活力更有秩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跨越关口行稳致远贡献力量。
(作者系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构筑扎根于市场主体的经济工作新格局
高培勇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经济工作该怎么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立足扎根于市场主体做好经济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判断,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推动经济工作不断向微观基础层面深入,进一步走深走实。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新提法、新表述。这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判断、新举措、新提法、新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与企业近似的全新概念——市场主体,逐步进入宏观经济分析视域。市场主体与企业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不能直接画等号。不久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纳入市场主体登记管理范围的,不仅包括各类企业,也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市场主体这一概念之下,不仅企业,而且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内的参与GDP创造的所有经济单元被全面覆盖了。
之所以要越来越多地使用市场主体概念替代企业概念,表面是宏观经济分析视域和重心的伸展,但深入一步看,实质上是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格局的调整和变化。如果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比喻为经济活动的“主动脉”,那么,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小微经济体便是经济活动的“毛细血管”。宏观经济分析由“主动脉”深入“毛细血管”,显然意味着,我国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来越向微观基础层面转移和集聚。由此,不仅宏观经济分析视域和重心延伸至所有经济体和GDP所有源泉,而且更重要的是,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可以“一竿子插到底”,扎根于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所有经济体和GDP所有源泉。这对于中国经济应对风险挑战、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无疑至关重要。
还要看到的是,市场主体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这为我们从应对风险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考量出发,对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市场主体作出全新定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一,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只有“留得青山”,才能“赢得未来”。只有“青山常在”,才能“生机盎然”。其二,市场主体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无论是稳定就业,还是扩大就业,都要靠市场主体“唱主角”。其三,市场主体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抓住了市场主体这一重要力量,以市场主体为中心配置资源,就抓住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还要看到,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尤其是在极端情况下,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基本前提是保住、稳住市场主体。防范和化解风险,要从防范和化解市场主体风险做起。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市场主体日益成为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的重心,扎根于市场主体、围着市场主体而转的经济工作新格局正趋于形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前提下,我们要继续坚持以市场主体为重心,把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的着力点扎根于市场主体,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发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刘 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充分认识共同富裕这个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深刻内涵,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共产主义社会时提出,“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相应地,实现共同富裕同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历史内涵,还是实现方式,都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必须遵循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最彻底的一场社会变革,是一场人类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价值、思想等全方位的转型。先发国家通过精英和资本主导的现代化,把欧美一些国家带到现代文明,同时也产生了至今未解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等难题。一些后发国家在实现民族独立和谋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简单地在制度和技术上模仿先发国家,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政治动荡和秩序混乱,甚至现代化进程中断。
与西方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是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任务。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通过改革找到突破口,在保障机会公平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进一步提升收入分配的合理性,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一是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二是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需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三是要坚持循序渐进,我们要有耐心,实打实地把一件事一件事办好,提高实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需采取有效举措扎实推动。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规范和调节高收入,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促进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提高居民收入、消费、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住房条件等的同时,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社会融入程度、工作满意度等,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视界和理论意境的拓新
顾海良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新的阐释,特别是对这一思想面对重大时代课题和“十个明确”核心要义的阐释,不仅升华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蕴,而且也拓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研究视界和理论意境。
第一,深化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重大时代课题的新理解。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决议》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的高度,依据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把这一思想探究的重大时代课题升华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由“八个明确”提升为“十个明确”根本所在。这一理论提升,拓新了对习近平经济思想基本内涵的理解,深化了对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的感悟。
第二,“十个明确”从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总体意义上,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根本作用和重要地位。《决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核心要义”上作出的这一“明确”,既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也在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综合意义上,探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规定,进一步坚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和方向。
第三,《决议》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上,强调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意义。在“十个明确”中,把“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单独的一个“明确”提了出来。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的要义主要在于“使市场在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第四,凸显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根本规定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聚焦点,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意义上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第五,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在“十个明确”中,列入第一个“明确”的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最后一个“明确”中,也凸显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意义。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准确把握实现共同富裕实践途径
洪银兴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实现现代化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克服两极分化现象是避开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路径。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是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共同富裕不只是分好“蛋糕”,前提是发展,要做大做好“蛋糕”。
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要解决好共同富裕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二是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三是在“富脑袋”上下功夫,通过提升人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来促进共同富裕。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把握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次,依靠结构调整和市场作用等合理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对由行业垄断和非合理收入造成的收入差距,要靠反垄断和规范市场秩序来解决;再次,对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体制中,要按照“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的要求完善分配体制。
如何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首先,在分配中增加直接劳动者的非直接劳动要素供给,使直接劳动者的收入随着拥有更多的非直接劳动的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提高。其次,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依靠奋斗实现富裕的机会。前提是实现要素的平等供给和平等获取。除了机会均等的市场规则外,尤为重要的是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再次,着力缩小财产性收入差距。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的家庭财产,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最后,防止社会阶层固化。阶层固化可能导致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就是“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推动收入分配体制以外的制度创新,涉及劳动力市场等各类要素市场的完善,促使劳动者获取知识和技术要素,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
在现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主要涉及实现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报酬两个方面。在初次分配领域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同时,以就业优先提供勤劳致富的机会,充分就业是共同富裕的基石。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这本身也是促进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作者系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出发 深入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
王立胜
明确和强调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科学理解这一思想的重要范畴。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出发,有助于深入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
第一,深入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传承逻辑。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对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论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之间的理论传承逻辑。
第二,深入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社会结构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判断,抓住了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生产能力”之间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原则,由此入手,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科学把握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逻辑。
第三,深入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体系逻辑。在经济领域,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坚持生产服务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坚持社会主义宗旨的必然要求。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由此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价值标准和导向性要求,判定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等基本问题。
一个科学思想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形成了统一价值标准和统摄全局的体系逻辑。在这方面,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价值标准”和“统摄全局”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我们科学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体系逻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深入理解四个“必须坚持”
赵昌文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问题。这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我们要深入理解四个“必须坚持”,从而更好认识和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三大逻辑,指引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一是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党之所以能够成功领导中国的发展进程和现代化事业,就在于我们党从来都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创新的政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创新大都伴随着理论创新。正是因为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总是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并作出科学选择。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这是根据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三是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我们具有后发优势、制度优势和大国优势。我国的技术和产业整体水平与世界技术和产业前沿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后发优势较强;对改革开放内在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使得我国的制度优势可以不断释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大规模市场在扩大内需和促进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将会更加显现。
四是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我们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作者系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经济实践中的新飞跃
林 江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习近平经济思想以中国经济实践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经济实践中的新飞跃。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经济思想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形势、把握趋势、谋划大局,不断深化对中国经济实践的认识。例如,不断深化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了对政府和市场关系定位的认识;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提出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等等。
从学理逻辑角度看,习近平经济思想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蕴含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品格,构建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框架,彰显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比如,创新发展理念体现了重点论原理和社会系统工程原理;协调发展理念体现了两点论原理;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原理;开放发展理念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理论;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从实践逻辑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亲身经历不同时期的经济实践,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经验的基础上,更多体现出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和升华,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原理。
习近平经济思想以全新的视野,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是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践中形成的,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识论的飞跃。
(作者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委会副主任、中央团校副校长)
新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原创性贡献
邱海平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发展理念具有标志性的原创性特征,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突出的原创性贡献。
新发展理念在理论上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创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创造性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协调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发展协调性整体性的理论;绿色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开放发展理念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的科学认识;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发展规律在理论上的表现,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共建与共享、共享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就清楚地揭示了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来源,即来源于对国内外发展实践的科学理论总结,同时也清楚地指明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属性,即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是对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趋势的深化认识,更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新发展理念抓住了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成为引领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新发展理念不仅指明了我们新时代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而且以理论的创新性和系统性的有机统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有力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总之,新发展理念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极富理论深度、广度和综合性,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原创性贡献,是深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性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国理论界面临的重大任务。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何自力
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论述,对于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确保改革和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都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分不开。
第二,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等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党的领导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党加强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要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吸引全体人民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第四,加强党自身建设是实现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党的事业;要勤政廉洁,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要认真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读原著,勤思考,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全球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成为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践行,形成完善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建立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有效工作体系,确保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中国经济这艘大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切实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作用
胡金焱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发展壮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实践抓手。
第一,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山东半岛城市群优势突出,经济和产业优势明显、交通基础设施发达、人才优势突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具备更好的发展基础空间和资源集聚能力,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带动作用。
第二,充分发挥山东产业带在南北均衡发展中的纽带作用。近年来,我国经济走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实现南北均衡发展成为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山东地处我国南北交界地带,既具有南方省份领先发展的优势和基础,也面临北方地区转型发展的难题和困惑,应当在促进南北均衡发展上走在前列、勇于担当。要北上对接京津冀,协同联动,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南下联接长三角,协同合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激发山东创新发展动力;积极参与东北振兴战略,从而实现山东与东北地区的良性互动。
第三,充分发挥山东在东北亚地区黄金枢纽的桥梁作用。山东位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具有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是东北亚的地理中枢。应发挥好山东东北亚地区黄金枢纽的独特优势,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加快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提高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畅通跨境投融资循环等方面切实发力。
(作者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为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指引
袁红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对我国“三农”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科学判断,明确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是作出“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国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作出了“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判断,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且基于这一重大判断,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等作出部署。这些都为同步推动投入重点的转移以及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的转型和完善,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指引。
二是作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的重大判断。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更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指出:“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三是作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重大判断。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总体上仍然滞后,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还不强,城乡要素交换尚不平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出发,作出重大判断,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提供了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现实性、指导性,为我们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扎实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要论述的多维创新
杨 珍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重要内容。这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续相继的三个阶段,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进程。系统学习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述,分析和总结其中蕴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意义重大。
从理论维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述有内在逻辑,呈现出体系化发展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论支点: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了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是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是彰显了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四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既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彼此形成了内在的互动关系,都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和提供动力。
从实践维度看。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概括,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系统总结,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述呈现出多维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二级教授】
筑牢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董长瑞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真实表达。只有坚守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和谐安定,才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实现共同富裕,总的来讲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必须有足够的可以分配的物质财富,也就是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是把“蛋糕”分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这为筑牢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提供了基本遵循。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引导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
在分好“蛋糕”方面要看到,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与之适应。国民收入分配可分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再分配点多面广,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部分;通过再分配,基本上形成了整个社会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三次分配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进一步调整和补充。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是先富带后富的具体形式。
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经过全体人民努力,共同富裕一定会实现。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财经大学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