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宣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座谈会和发行座谈会精神,9月11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省社科联承办的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会议要求全省社科理论界要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做到学之有心、信之有情、言之有物、传之有方、行之有效,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为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全面胜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现实力量。会上,8位专家学者代表从不同角度畅谈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心得体会和工作思考。本报今天摘登8位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李裴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要求贵州注重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贵州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科学的开发观和绿色的财富观,更加自觉地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更加主动地爱护“绿”、懂得“绿”、用好“绿”,向绿色要红利,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8月24日在召集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找准自身在循环链条中的定位和角色,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深挖自身潜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保持高强度的竞争力。
以辩证思维把握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
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下,贵州面临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基础条件和发展阶段、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机遇。
自身比较优势带来的发展机遇。在新格局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将进行战略布局优化,产品的供需链、空间链将进行调整,贵州生态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这是我们在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下的重要“辩证法”。在“十三五”时期经历了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生态战略行动的洗礼,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和相对成熟的体系,实践证明了贵州绿色发展道路的正确性。新发展阶段,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把绿色高质量发展作为贵州“十四五”时期的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用绿色发展牵引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其配置资源,完善制度,提供支撑,发展产业,强化生态产品供给,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变局将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活力。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强调相互补充、优势互补,这应是贵州融入“双循环”的基本“方法论”。近年来,借中央大力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贵州已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形成了紧密相连、无缝对接的利益共同体,“我有产品、你有市场”“我有资源、你有技术”已经成为当下贵州与东部发达地区合作的共识。未来,贵州要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生态”这一最突出、最响亮的品牌,与东部发达地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推动贵州丰富的生态资源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谱写东西部生态产业协作新篇章,为贵州主动融入“双循环”寻求有力外部支持。
深入推进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下的贵州绿色发展
要做好“环境保护”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贵州国土面积65.7%属于长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和保护好贵州生态直接为“两江”流域生态环境和贵州绿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因此,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中央“三线一单”、长江“十年禁渔”等部署,构建更为严格的污水、固废处理收费机制,“无死角”开展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
要做好“生态修复”这篇大文章。“生态修复”借助工程措施重建被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既能增加生态资源的数量,又能提升生态资源的质量。有研究认为,生态修复业未来将成为和信息、新材料、海洋产业等并驾齐驱的世界十大产业之一。近年来贵州的实践表明,生态修复不仅直接为当地群众提供很多就业岗位,还为生态友好型产业搭建了发展平台,具有“一举多得”的发展功效。展望未来,一方面,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修复生态,全力推进绿色贵州建设,全面实施“三水共治”,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珠江防护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另一方面,要“边修复生态、边发展业态”,推动生态修复区域更多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服务业,充分释放生态修复中蕴含的发展新动能和产业新生机。
要做好“绿色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绿色发展,其核心要义是立足“绿色”谋发展,向“绿色”要增长,以“绿色”激活力,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当前理论界的共识是,以消耗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褐色经济”已不可持续,如不尽快实现从“褐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都会明显下降。因此,“十四五”时期,贵州要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合一”;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大力支持传统制造业重点企业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力度,推广新型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绿色包装、绿色物流,使绿色经济成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要做好“制度建设”这篇大文章。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强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坚持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围绕生态文明发展需求和目标任务,加快建立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等。
强化新发展格局下的贵州智库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并对从事理论和政策工作的研究者提出殷切希望。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贵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在平台建设、理论成果方面有许多实招,成立了4家首批新型特色智库。智库建设工作者认真学习落实“在阐释提炼实践经验上展现大作为、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上展现大作为、在理论研究创新和成果通俗化大众化上展现大作为”的要求和期待,推出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分量的优秀成果,为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今后将从贵州的实际出发,紧紧把握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深挖贵州的“绿色富矿”,开展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研究工作,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认识和思考,产出更多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智慧和方案,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作者为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主任、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褚光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明确指出了决战脱贫攻坚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阐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做法和重大成就,系统总结了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贵州如何走好脱贫攻坚最紧要、最困难的“最后一公里”,关键是要学懂弄通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在“三个同步”上持续用力、精准发力,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聚焦任务要求,确保决战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坚决不能掉队。一是把准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力争如期甚至提前完成各项任务,确保早日拼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贵州“版图”。二是做到标准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既不拔高,也不降低”。应科学界定、精准把握脱贫标准,既不为了脱贫人为降低标准,也不脱离实际人为提高标准,确保工作的可持续性,使扶贫成效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三是抓紧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重点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上持续发力,逐项逐户对账销号,确保不留死角,早日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
抓好统筹兼顾,确保决战脱贫攻坚与推动区域长远发展同步
脱贫攻坚,既要着眼当下,更要着眼长远。要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逐一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同时要打通区域整体发展的难点、痛点,从而以点带面,实现区域整体发展。一是坚持“战贫”与“战疫”相结合。深入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努力克服疫情给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外出务工带来的不利影响,想方设法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积极推进省内跨行政区域提供就业岗位,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务工收入。二是坚持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治理“三农”问题的总抓手,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增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对照“八要素”持续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构建县域特色产业体系。三是坚持扶贫与“志智双扶”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贫困群众特别是其子女接受充分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致富技能教育,融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带头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发扬宝贵经验,确保决战脱贫攻坚与建强基层组织基础同步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完善和落实抓党建促脱贫的体制机制”。抓好党建促脱贫,也是我省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应继续发扬这一宝贵经验,发挥好党建与脱贫的互促共进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党建+能人”“党建+项目”等“党建+”模式,用党建活力激发脱贫动力,不断巩固农村执政基础。二是充分发挥干部担当作为作用。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识别、选拔干部的“主阵地”,做好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提高各级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能力。强化作风建设,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党员示范岗”建设,让党旗飘起来、党徽戴起来、身份亮出来、带头干起来,为基层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脱贫致富工作队。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贵州民族大学将勇担使命、主动融入、积极作为,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以乡村振兴学院为总揽,以更灵活、更务实、更有效的机制鼓励师生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快构建民大服务贵州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民大在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我省乡村振兴贡献民大智慧和民大力量!
(作者为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李卫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博大精深,遵循历史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立足战略全局,感知风云际会,直指实践要津,通过悉心研读,我充分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的崇高风范、人格力量、为民情怀,倍感钦佩。同时深刻感受到第三卷蕴涵和闪耀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与光芒,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引领作用。
“两个大局”充分彰显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在第三卷第一个专题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两个大局”的战略内涵,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其作为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可谓高屋建瓴。当下,世界风云波诡云谲,我们面临的治国理政考验前所未有。总书记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深刻把握世界大变局演变规律,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了我国发展的主动权、制胜权。
未雨绸缪的前瞻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彰显底线思维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第三卷第八专题三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洞察预判,对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肩负的政治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了清醒的底线思维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总书记强调,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为我们化险为夷,转危为机,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两点论”、重点论和新发展格局彰显辩证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强调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对于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国内消费市场勃兴强劲、东西部合作风生水起、发挥贵州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抓紧推动贵州生态绿色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均有深远而重大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和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充分彰显系统思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五部分,全面阐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做法和重大成就,系统总结了在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充分体现了全局思维和系统思维,是新时代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一是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二是切实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三是促进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要提高精准脱贫的质量和成效,谱写减困历史新篇章,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动员和凝聚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二是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三是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四是激发贫困群众光荣脱贫的内生动力。五是坚持以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
凝聚磅礴力量,为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奏响强劲主旋律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政治责任,是光荣历史使命!作为贵州主流媒体,我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按照省委宣传部和卢雍政部长要求,坚持“深挖、提炼、扩面、广传”八字方针,坚持把重要版面、精锐力量投入重大主题宣传,聚焦脱贫攻坚这场贵州“千年等一回”的伟大社会变革,持续发起脱贫攻坚宣传战的总攻,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做好脱贫攻坚宣传策划,我们将更加强调人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更加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更加注重“小切口、大主题”。用心用情讲好“贵州样板”的精彩打法、“贵州新路”的生态优势、“贵州缩影”的后发赶超。三是更加注重弘扬时代精神。通过“千年之变·新时代的贵州人”等栏目,将镜头对准基层和群众,充分展现新时代贵州人民的优良精神风貌。四是更加勇于改革创新,努力于变局中开新局。做好“跨越·十三五”大型成就性总结报道;做好毕节试验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总结报道;拟推“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报道;拟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融媒体报道。
伟大事业呼唤伟大精神,伟大时代催生伟大作品。面对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千年等一回”的风云大时代,作为媒体人,理当对得起,跟得上,抓得住!既当好“乐器”也当好“武器”,全局谋划,深入基层,联动发力,在奏响强劲主旋律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作者为贵州日报报刊社总编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
■刘旭友
实践的人民性,鲜活的人民性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最鲜明的特征。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得到最广泛的实践和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豪迈情怀与许党许国的铁肩担当,催人奋进。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全国人民戮力同心,新时代取得新作为。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增强党的领导力,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推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开创性的改革举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完善和发展了深得人民拥护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秉持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共建“一带一路”,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进程,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使命追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人民生活幸福作为最大的人权,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权道路;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高;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美丽中国日益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自觉行动;坚持群众主体,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牢记初心使命,在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个党和人民的大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取得新成就;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实践,是人民的实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体现出来的人民性是实践着的人民性,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人民性。人民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人民利益得以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人民诉求得到呼应,人民力量得到彰显,人民幸福成为现实,人民性的实践不断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内涵。
(作者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王作功
“两山”理念科学反映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绿水青山喻指人类生产生活的优质生态环境,金山银山喻指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不仅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还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金山银山是绿水青山催生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逻辑延伸和科学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论断高度概括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对立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落实“两山”理念、守好两条底线是贵州走出发展新路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关怀关爱贵州的发展,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对贵州提出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2015年考察贵州时又要求贵州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贵州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坚决守好两条底线,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上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2015年至2019年贵州GDP增幅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列;贫困发生率从14%下降到0.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4580元增至34404元,增幅为37.97%,比全国同期增速高出2.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387元增至10756元,增幅为45.61%,比全国同期增速高了5.35个百分点。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2015年至2019年贵州森林覆盖率从从50%提升至59.95%;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95.2%提升至98%;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从89%提升至96.4%;治理石漠化面积达到1006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20平方公里;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
实践充分证明,贵州正在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而走出这条新路的关键就是落实“两山”理念、守好两条底线。
(作者为贵州财经大学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
■胡安徽
我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我国在扶贫脱贫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作为重要篇章列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贫困问题的继承发展,又彰显了我们党高度重视反贫困工作的坚定立场,也向全球分享了中国政府反贫困的宝贵经验。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是最难攻克的贫困堡垒。贵州在反贫困工作中所面临的难题是世界性难题,攻克这些难题,不仅事关中国完全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也必将对人类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正是由于贵州脱贫任务的艰巨性和特殊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贵州的脱贫攻坚发表重要讲话和作出重要批示,专门为贵州“量体裁衣”,明确扶贫工作方向、指明脱贫攻坚道路、细化脱贫任务举措。贵州各级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责任担当,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为民情怀,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坚定意志,团结和带领4千万父老乡亲,感恩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多措并举,向脱贫攻坚发起一次次总攻,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到2020年初,全省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4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5%,从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变成减贫人口最多的省份,取得了脱贫攻坚连战连捷的辉煌胜利。
贵州脱贫攻坚战法精准,收官之年主要打好“五战”:挂牌督战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一鼓作气打好脱贫成果巩固战、乘势而上打好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突破战、咬定目标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持久战、众志成城打好脱贫攻坚协同战。
战鼓急,声声催人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组组通”,为持续稳定脱贫奠定牢固基础;实施“六个坚持”的搬迁路径和政策框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持续稳定脱贫构建牢固的产业支撑;实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持续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扶贫,对全省乡镇卫生院全部实施标准化改造,实现省市县乡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全覆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行动计划,加快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实施“四个聚焦”,主攻深度贫困地区,坚决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强化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开展腐败和不正之风专项治理,确保脱真贫、真脱贫;多渠道、多层次、多方法加大扶志扶智力度以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开展“黔货出山·风行天下”行动,确保大规模种养的农产品既能卖出去还能卖出好价钱;坚持压实“双责任”、建好“双台账”、实行“双销号”,抓紧抓实挂牌督战。在这些措施之外,贵州还创造了“三精准四提高”“六个到村到户”“四看法”等一系列扶贫脱贫的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提炼总结,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脱贫攻坚理论,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教授)
■李建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深邃的战略思考、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深远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研读这部重要著作,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李大钊先生曾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更加复杂。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产生困惑,需要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在大学生中生根开花结果,铸牢新时代大学生精神之魂。
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近年来,贵州大学师生时时重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大学的“5·9”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新人理想信念教育的殷切嘱托,坚持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长期的、系统的首要任务来抓,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我们要继续深入推进铸魂育人的“供给侧”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坚守共产党人的教育初心,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只有坚守初心,才能行稳致远,才能实现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对立德树人事业的根本定位,也是新时代赋予教育战线的光荣使命。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必须守好教书育人的初心,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放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来审视,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贵州大学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主题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清晰定位、明确目标,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通过抓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导全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多措并举营造争做“四有”好老师的良好氛围,切实担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使命。2019年2月,贵州大学入选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逐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
坚持强化实践教学,着力拓宽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有效渠道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仅仅依靠思政小课堂传授一定的思想政治知识是不够的,必须结合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检验,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要把实践育人作为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与党育人、铸魂育人紧密结合且同向同行,让处于青年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增长才干、锤炼品格。特别是面对思维多元的“00后”青年学生,思政课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上都要有创新,要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爱学”。要深入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条条框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讲”“在田间地头讲”“在云平台上讲”等多种形式,把“点名课”变成“网红课”,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让思政课“活起来”,让课程思政走出教室、走向实践。
近年来,贵州大学实施“党旗领航、学习提升、守渠固基、阵地培育、师魂熔铸、润物滴灌”等“六大行动”,积极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守好育人“主阵地”。近年来,通过大力组织实施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的“博士村长计划”、持续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坚持把科研做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大地上,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悟情明理”。我们始终铭记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贵州大学对莘莘学子提出的,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希望大家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做中华民族的脊梁”的期望和要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按照国际视野、中国风格、贵州特色的要求,扎实推进贵州大学“双一流”建设步伐。
(作者为贵州大学党委书记、省社科联副主席)
■张学立
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这部重要著作,使我们更加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理论和实践、贯通历史和现实、贯通国际和国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战略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这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中,可以从把握“五对关系”的角度理解“中国之治”的密码。
把握总体梦想与阶段性目标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必须积极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实践,并且围绕总体梦想制定了阶段性目标。其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正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把握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梦想与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既有总体梦想的引领,凝聚起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共识,又通过阶段性目标,绘就了实现总体梦想的路线图,使实现总体梦想的目标清晰可见,进而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积极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实践。
把握保持战略定力与大胆推进改革的关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相关文献有多次论述:“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对于该改的,则要求大胆改革。近年来的改革实践也充分证明,我国的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生动局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清醒的认识到“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在此基础上,“该改的坚决改、大胆改”。科学把握了保持战略定力与大胆推进改革的关系,这是中国发展大业始终保持航向不偏、动力强劲的关键所在。
把握全面协调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并明确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路线图,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任务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且实现“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联动,体现了全面协调的战略思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光芒,强调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既要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又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重点突破。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既善于抓重点、抓关键,又善于统筹兼顾、以点带面,拿捏好各项工作的力度和进度,实现统筹推进,牢牢掌握主动权,这是“中国之治”的关键密码。
把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与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关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多篇文献深刻论述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这是“中国之治”的核心密码。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创造性地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使人民群众在形式和实质上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正是因为坚持了人民当家作主,才使党的领导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激发起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聚合起推进中国不断前进的磅礴伟力。科学把握坚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与激发人民创造性的关系,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具有特殊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让人民当家作主落地生根;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彰显了我们的制度优势。
把握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发展目标、改革任务、外部环境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有关重要论述,精湛指出在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全球性问题的有效解决、如何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有效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丰富内容,构成了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逻辑体系。在把握国际形势、面对国际挑战中“做好自己的事情”;通过“做好自己的事情”,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包括最近提出的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体系,构成了在把握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中谋划“中国之治”的辩证法。
国家治理的经验,对治理一个地区和单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应该在把握“五对关系”中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强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的建设,做出引领发展、繁荣学术、服务人民的精品成果。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