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学者汤正仁文章入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十篇学术论文(2016-2018)

日期:2020-01-13 来源: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字号:【     浏览量:

 

编者按:《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一文刊载于《改革与战略》2016年第9期,并入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十篇学术论文(2016-2018)。作者汤正仁系系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思想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文章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由“本体篇”、“运行篇”、“发展篇”、“开放篇”四部分33章构成。“本体篇”是根本,“运行篇”是本体行为,“发展篇”是本体拓展和升华,“开放篇”是本体走向世界,四个部分有机联系,缺一不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架构。各章之间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又具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体现出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血脉系统和经络系统。贯穿于各个部分和各个章节的红线,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灵魂。

 

20151123日,中央政治局组织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就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是一个以唯物史观为其哲学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可考虑由本体篇运行篇发展篇开放篇四部分33章构成。

一、本体篇

本体篇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7章。

自由人联合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体的内涵规定。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等重要著作中提出的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充分体现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经济的视角,自由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涵义。人要自由于自然就必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的需要和目的服务,因此,自由人联合体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前提,发展生产力成为自由人联合体的第一要义;人要自由于他人不受他人奴役,就必须拥有生产资料,人人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的联合占有为基础的社会,这是因为,人人拥有生产资料如果采取个人占有方式,随着生产竞争和市场竞争以及个人不可抗逆灾难的出现,必然导致无产者和资产者的两极分化。应当指出的是,生产资料的联合占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阶段会有不同形式,现实中也并非纯粹全部公有,只要生产资料绝大部分或大部分公有,就成为自由人联合体的生产关系基础。”“本体篇第一章自由人联合体包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自由人联合体的内涵规定自由人联合体的多种形态自由人联合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等部分。

社会主义本质是本体的核心。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主义本体,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在相当长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并未得到真正解决,片面地把一大二公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于是有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度,有了穷过渡,有了割资本主义尾巴,有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邓小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充分体现了自由人联合体两方面的要求:自由于自然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自由于他人以消灭剥削、共同富裕为前提。习近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这里,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目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旨归,这里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可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和邓小平一脉相承。在中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邓小平更多强调了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以解决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后,习近平更多强调了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他们都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本体篇第二章社会主义本质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的误解和曲解等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体的现实基础。新中国建立在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的一穷二白基础上。旧社会饱受欺凌和压迫的大多数中国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建国前人均寿命仅有35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的中国是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卡夫丁大峡谷,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过短暂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这个基础是脆弱的。虽然也发展了少量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但落后的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普遍存在;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既有通过没收帝国主义资本、官僚资本、买办资本建立在现代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全民所有制经济,也有通过改造民族资本、建立合作社等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还有少量的个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前二十年,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规律性,没有充分认识到作为共产主义理想的自由人联合体要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作为物质基础,没有充分认识到不仅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而且在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个体经济,消灭市场经济。收入分配领域平均主义大锅饭盛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只体现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没有体现调动社会全体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本体篇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执政党基本路线确立的依据。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对社会主义本体本质认识基础上进行的,是执政党确立基本路线的基本依据。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生产力的发展一直是非常缓慢的。解放前五十多年间,全国除东北外,钢的生产一直只有几万吨;加上东北,全国的最高年产量也不过是九十多万吨。在一九四九年,全国钢产量只有十几万吨。但是全国解放不过七年,钢的生产便已达到四百几十万吨。旧中国几乎没有机器制造业,更没有汽车制造业和飞机制造业,而这些现在都建立起来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了。”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确立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1982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因此,要一心一意搞建设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本体篇第四章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包括社会基本矛盾社会生产目的执政党的基本路线等内容。

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研究生产关系,而且尤其要研究生产力。研究生产力的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研究各种生产力要素的组合:产业组合,行业组合,产业层次;研究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区位,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点——轴论,网络论,等等。第一位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要素,发展生产力首先是发展广大劳动者的体能、智能和技能,这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也是自由人联合体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的,还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基础。本体篇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力包括生产力要素生产力要素的结构组合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发展规律等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重点研究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各种存在形式?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私人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为什么后三者可以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之间的关系?公有经济内部全民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全民内部各部门行业之间的关系;非公经济相互之间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保障了人民大众对生产资料的共有权以及个人所有权,是人民能够真正当家作主的基石,也是确保人民大众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前提条件。本体篇第六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规定公有经济非公经济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所有制关系在分配领域中的延伸,体现了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享。重点研究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如何体现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多种形式?各种分配方式的实现形式?按劳分配如何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本体篇第七章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的内涵规定按劳分配实现形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实现形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等内容。

二、运行篇

运行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生产和供给消费和需求市场竞争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市场均衡宏观非均衡宏观政策9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本体运行的制度架构,是本体得以有效运转的体制机制,这里关键在于解决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之间的关系,形成市场引导企业,国家调控市场的运行格局。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高效发展。运行篇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正确处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

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农户和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确保人民在经济运行中的当家作主地位;非公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就业水平、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在现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运行篇第二章企业包括企业产权制度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收入分配等内容。

生产和供给在经济运行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生产是商品生产,马克思对商品生产和支配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进行过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在这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实现取决于社会总劳动分配于该种商品的数量及其与社会需求适应的程度等规律,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分析的基础。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论、生产成本论、供给曲线、供给弹性等理论和分析工具,也可在生产中着力引进。运行篇第三章生产和供给包括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供给曲线生产函数生产成本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等内容。

消费和需求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与生产和供给构成经济运行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没有生产提供的产品,就不可能有产品消费和人们需求的满足;但另一方面,没有消费和需求,生产的产品也就成为废品。在市场经济中,商品要实现自身价值,转化为货币,这个过程马克思认为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是生产者而不是商品。因此,对消费和需求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实质就是生产供给大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运行篇第四章消费和需求包括需求层次消费者需求曲线消费者预算线消费者均衡等内容。

马克思对市场竞争进行过深入研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推动着商品生产者着力于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竞争,以获得更多利益;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提高了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也要引入马克思的分析,但需要对剩余价值的本质进行新的界定;同时也要引入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竞争的分析。运行篇第五章市场竞争包括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等内容。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涉及企业的生产、利润和发展,涉及各种资产的收益,更为突出的是涉及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这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决定了工资不仅仅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因而不能单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当然,在不同产权企业中,生产要素价格的构成是不一样的。运行篇第六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包括要素价格决定的市场需求分析要素价格决定的市场供给分析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公有产权企业的要素价格决定等内容。

市场均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它表明,社会生产出的产品价值得以全部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所需的物质条件和劳动条件得到全部替换。马克思的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理论,描绘出市场均衡的这种状况。但马克思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由于其固有矛盾难以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在10年左右会发生一次大的经济危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时至今日,仍然能够看到这种状况。运行篇第七章市场均衡包括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等内容。

市场经济运行中往往存在宏观非均衡的现实状况。除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矛盾的揭示,凯恩斯也从边际消费倾向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倾向等心理规律出发,揭示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非均衡性。另外,市场失灵引起的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现象也引起大众、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并未消除市场失灵和宏观非均衡状况。运行篇第八章宏观非均衡包括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ISLM分析市场失灵等内容。

宏观政策调控既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消除市场失灵、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宏观非均衡问题,又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是以人民为中心在经济运行领域的充分体现。西方宏观经济学对宏观经济的分析,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在引进的同时,增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特殊经验总结,尤其是政府在中长期规划、收入再分配等政策。运行篇第九章包括政府中长期规划财税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内容。

三、发展篇

本篇含发展理论概述科学发展观发展战略——中国梦发展布局经济新常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9章。

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展经济学先驱应数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他认为发展生产力远比增加财富重要。按照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他将经济发展分为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时期、农工商时期。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为了培育本国生产力,需要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和农工商时期,都应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唯独农工时期,对外贸易要采取保护政策。只有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才能使本国幼稚工业成长起来。后来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创立了线性增长模型、结构增长模型、区域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发展理论。发展篇第一章发展理论概述包括线性发展理论结构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人的发展理论等内容。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民的中心地位,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和人民长期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篇第二章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以中国梦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以人民生活水平为基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划分为基本小康全面小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个发展阶段,通过三个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是中国人民伟大而现实的追求。发展篇第三章发展战略——中国梦包括发展基础基本小康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等内容。

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布局不是单一经济方面的,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全方位的,经济之外的其它方面之所以能够纳入政治经济学的视野,是因为五个方面不仅都需要经济支撑、而且大多直接是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篇第四章发展布局包括经济结构文化产业生态经济国防军工医疗教育等内容。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后面临的经济趋势,其特征是增速换档、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经济增速由改革开放后两位数左右的高速增长过渡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过渡;经济增长动力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向创新和消费驱动转变。进入经济新常态论断是中共对经济新形势的规律性把握,是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重大战略判断,是正确指导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篇第五章经济新常态包括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等内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万众创新是人民大众创新发展的生动概括。经济生活中的创新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熊彼特创新理论对当代中国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建立创新型国家,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全面深化经济改革,要在宏微观管理体制、机制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发展篇第六章创新发展包括熊彼特创新理论创新发展的意义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内容。

协调发展要求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带来的社会矛盾、社会紧张等一系列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同时推进,实现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城乡协调发展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美丽乡村;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全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推进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发展,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北振兴,东部当好发展排头兵;社会群体平衡发展要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机会均等、社保兜底等问题;缩小收入差距要充分发挥收入再分配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的作用。发展篇第七章协调发展包括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社会群体协调发展等内容。

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良好生活质量的保障,是世界大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举措。实现绿色发展首先要深刻认识非绿色发展带来的严重问题,要在全社会树立绿色理念,进行绿色发展规划设计,确立绿色发展指标,选择绿色发展重点产业,实施绿色发展政策,明确绿色发展责任。发展篇第八章绿色发展包括绿色发展的由来绿色发展指标和绿色规划设计绿色产业重点绿色发展政策等内容。

共享发展要求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是自由人联合体的本质特征。共享发展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全民共享反映的是共享覆盖的人群,全面共享反映的是共享的内容,共建共享反映的是共享实现的路径,渐进共享反映的是共享实现的进程。不能片面地理解共享,不能绝对地理解共享,不能无条件地理解共享,共享不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共享不能脱离共建,共享不能一蹴而就。发展篇第九章共享发展包括共享发展的内涵和本质全民全面共享共建渐进共享等内容。

四、开放篇

本篇含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战略经济特区与全方位开放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一带一路与全球经济新格局亚投行、丝路基金与全球金融新格局人民币国际化8章。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当代世界经济演进的大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的大背景,它揭示了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可能性、必然性和现实性。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必然动因,对世界经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中国的开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开放篇第一章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经济全球化的意义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等内容。

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战略是中国特色的展现,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自我主导的前提。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要强大,要富裕,首先必须靠自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是来赚钱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是来寻找市场的,不能设想,外国会真心实意地帮助中国建设与之匹敌的强国,发达国家并不希望中国比它们更强大,比它们更富裕。因此,中国对外开放的指挥棒只能揑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揑在别人手中。这就是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闭关自守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近代以来中国已经为此付出惨重代价。充分运用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发展中国,充分发挥国际分工中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关键。在近40年的对外开放历程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牢牢把握住对外开放的方向和节奏,牢牢把握住攸关国民经济命脉的环节,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验值得总结,教训也应当吸取。开放篇第二章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战略包括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渐进式开放对外开放阶段等内容。

经济特区与全方位开放展现了当代中国起步艰难、闯关夺隘的开放历程和经验总结。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是最先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文明成果的地方。中国的对外开放起始于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再到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再到沿海城市开放、沿江城市开放、沿边城市开放、省会城市开放的全方位开放。采取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开放篇第三章经济特区与全方位开放包括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新区全方位开放等内容。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不仅作为一般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战略选择,还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闭关自守到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历程和经验。进口替代战略的实质是本国幼稚工业保护。在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国资本、技术发展本国工业的同时,限制外国商品的输入,用国内生产的商品替代外国进口的商品,使本国幼稚工业能够成长壮大,促进本国工业化。对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现实的选择。幼稚工业保护在世界贸易中也得到认可。但进口替代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内向型战略,它不能获得国际分工中本国比较优势带来的好处。当本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走出国门寻求世界市场,必然会遭遇它国抵制,这对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相当阻碍。于是新兴工业国又会转向出口导向战略。这就是,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发展,以非传统的工业品出口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出口商品多样化,推进本国工业化和整个经济的发展进程。这既是中国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对外开放战略,也是其它发展中国家采用过的对外开放战略。开放篇第四章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包括进口替代出口导向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等内容。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反映了中国从一个进口工业品、技术管理落后、人才资金奇缺的国家向一个工业品出口大国、技术管理先进、人才辈出、资金丰裕国家嬗变的历程和经验。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使中国从一个工业品奇缺的国家转变成为世界头号出口大国,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本,提升了技术水平,提高了管理水平,正在从商品输出为主向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并重转变。通过这种转变,不仅惠及中国人民,而且惠及世界人民。开放篇第五章包括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转变等内容。

一带一路是重塑世界经济格局的中国构想,该计划的完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21世纪的重要展现。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主导的格局。进入21世纪,随着七国集团经济增长低迷、尤其是2008年由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引致的全球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另一方面,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七国集团已经无力支配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取而代之的是二十国集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代表的中国,经济增长状况持续好于七国集团,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抱有更大期许。此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巨大影响。开放篇第六章“‘一带一路与全球经济新格局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需要解决的问题全球经济新格局等内容。

亚投行丝路基金是中国参与主导全球金融格局的重大尝试,是推进一带一路构想的重要抓手,是当代中国为亚洲乃至世界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的重要金融平台。开放篇第七章亚投行、丝路基金与全球金融新格局包括亚投行丝路基金全球金融格局等内容。

人民币实现与多个国家和地区互换、国际贸易结算大量使用人民币、人民币进入SDR篮子货币,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成就,都是中国经济和金融实力的充分展现。开放篇第八章人民币国际化包括国际贸易结算人民币互换人民币进入SDR篮子货币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内容。

五、各篇之间的关系

上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本体篇是根本,运行篇是本体行为,发展篇是本体拓展和升华,开放篇是本体走向世界,四个部分有机联系,缺一不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架构。缺了本体篇就缺了根本,其它各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了运行篇,本体就僵化,发展篇和开放篇也无从谈起;缺了发展篇,本体的运行没有目标、没有战略、没有措施,自由人联合体所需的物质精神条件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路径都无从谈起,自由人联合体也就陷入空想;缺了开放篇自由人联合体的建设发展就不可能运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管理,不可能获得国际分工带来的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好处,不可能获得全球人才、资本、资源,从而使自由人联合体处于一个低端水平,从而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涌流,因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指出的那个理想社会,也不可能获得人民的认可和赞同。每个大部分中,各章之间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又具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体现出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血脉系统和经络系统。贯穿于各个部分和各个章节的红线,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