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日,《四川日报》第6版“理论创新”栏目整版刊发理论文章《如何建好用好大数据中心》,围绕如何更好发挥四川省大数据中心的职能作用以及助推四川大数据产业发展等,专门邀请贵州省社科院罗以洪副研究员等四位大数据方面的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建言献策。罗以洪在文中借鉴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经验提出,川、黔、滇、渝、陕等五省市可依托比较优势,加强大数据跨区域合作,加快建设优势互补的川黔滇渝陕国家大数据创新发展协作示范区,为国家大数据、数字经济战略多作贡献。
依托川、黔、滇、渝、陕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优势互补的川黔滇渝陕国家大数据创新发展协作示范区,为国家大数据、数字经济战略多作贡献。
建好大数据中心,保障机制是关键。从贵州来看,贵州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地各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组建省属国有大型企业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公司,实行省市县三级“云长制”,省长担任“总云长”,各市(州)、省级各部门一把手担任“云长”。颁布《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比较而言,四川大数据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发展基础,2018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258亿元,居中西部第一,同时也应看到,四川大数据发展也面临挑战。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二是数据资源集聚与开放体系尚不成熟,三是产业发展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四是大数据产业尚未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五是跨区域、跨行业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克服这些短板,充分发挥大数据中心的作用,就要给予这个中心充分的权力,甚至出台一系列地方法规,一是确保一些牵制性的短板基础设施可以在短时间内达标,二是确保大数据能够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无障碍流动。
建议从四个方面加强:一是夯基础补短板。实施四川“数字设施”攻坚战,强力推进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网四川、满格四川、数聚四川、宽带乡村、提速降费”等重点信息工程建设,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5G商用基础建设,重点补齐甘孜、阿坝、凉山、川北、攀枝花等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二是以开放促共享。以四川省级大数据中心建设为依托,打造四川大数据“聚通用”升级版,积极构建推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据共享开放新模式。推进云网平台一体化建设,重点围绕解决企业及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以消除“信息孤岛”“数据烟囱”为重点,推进云网平台的一体化建设工作,提升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水平,实现省级政府“部门云”和“市州云”全部接入,构建全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政务服务“一张网”等。创新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新机制,从源头上打破“数据烟囱”,避免“建用脱节”,确保云网平台建设满足国家现代治理需要。
三是推融合促应用。依托四川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发展壮大以数据采集、加工、交易等为主的大数据产业核心业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和“互联网+四川制造”。在数字产业化方面,重点在成都、绵阳、德阳、宜宾等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R/VR、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推动融合型数字经济发展。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制定产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实施“企业上云”计划,推动智能网联装备、新型工业网络、工业传感与控制等核心技术应用,推动智慧农业、智慧服务业创新应用试点示范等。在融合发展方面,狠抓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重点在成都、乐山、峨眉山、都江堰、遂宁、巴中、达州、甘孜、阿坝等地,聚焦智慧健康养老、智慧旅游、智慧教育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建设国家级综合型和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发展大数据产业关联业态,研究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积极应用大数据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是强人才促合作。依托四川是我国大数据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的优势,加强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主的大数据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交流模式,让大数据人才进得来、留得下、有所为。加强大数据产业的跨区域合作,重点加强川黔、川渝、川陕、川滇的区域合作,依托川、黔、滇、渝、陕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优势互补的川黔滇渝陕国家大数据创新发展协作示范区,为国家大数据、数字经济战略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