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日到7月8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苗族古经采集整理研究”书稿组稿会在贵阳花溪贵州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贵州、云南、湖北等省内外苗学研究专家10多人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院长、省文联退休专家杨培德编审,贵州民族大学知名教授杨鵷,贵州省民宗委民族古籍办公室负责人、省民族研究院的部分专家在活动开展期间应邀参加活动并进行了学术指导,
项目负责人刘锋教授、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吴正彪教授、云南文山州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侯健先生以及三都县苗学会和榕江县苗学会等承担项目书稿整理的专家学者至始至终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刘锋教授主持,吴正彪教授就具体讨论的书稿做了说明。
吴正彪教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项目的完成进展。目前已初步完成苗族古经的项目书稿16部,其中苗族东部方言古经4部、中部方言古经4部、西部方言古经6部、苗族古经理论研究专题2部,共计100多万字,另有部分苗族古经书稿还在整理中,尚未提交进行审定。这些书稿的内容涵盖苗族的婚姻习俗、习惯法、祭祀、丧葬等各个方面,整个项目的书稿文字累计拟在200万字以上。从目前收到的书稿来看,已经达到规范要求的有8部,其余的各部书稿还需要增加注释、完善内容、规范文本形式等。经过大家对项目书稿的审定讨论,明确目标,规定大家在具体的时间按质按量完成项目结题的书稿组稿任务。
杨培德编审在组稿会上作了学术指导发言。首先,他向与会人员梳理了苗族口传经典搜集整理研究的历史过程,分别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苗族古歌”到八十年代的“苗族史诗”研究作为主线,再到1995年的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人类学理论经典研究培训会。苗族经典研究的过程,很好的说明和肯定了苗学前辈们对当前苗族经典所作的贡献。其次,杨培德先生还从研究方法上,阐述了对苗族经典研究的跨时代意义。过去的苗学前辈们,对于苗族经典主要是侧重从民间文学视角来记录苗族口传经典,很少有从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角度去分析苗族经典的“活态”文化特征。经过30多年来的研究思路转型,苗族口传经典的研究已经从民间文学的视角,扩到展到了苗族口传经典中的内涵、社会结构、仪式的凝聚、生命的诠释等各方面。
云南文山州苗学会秘书长侯健先生在组稿会上谈到,他记录整理的《中越老苗族指路经》是一部很具有代表性的苗族经典,这部书稿的内容在总体上已经代表了国外苗族的《指路经》。他认为,《指路经》就是苗族对生命观念的一部“生死书”,是对一个人生命发展过程的诠释。
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课题负责人刘锋教授对几天来的组稿工作会议就项目研究的目的、项目研究的价值、项目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他从不同学者对苗族古歌经典的不同定义出发,提出了民间文学、民俗学、文艺学等视角来认识苗族古歌经典是不全面的,引入“经”的定义更为符合流传几千年来的苗族古歌辞。相较佛学的“六经”、道家的“儒经”等等,苗族古歌都有着相同的文化属性。他认为,苗族古经还需要不断地收集记录整理、不断地诠释、不断地校注,尤其是如何把苗族古经进行整合后,推向东中西三大苗族方言区,成为苗族共有的古歌“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