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娄山观·文化黔行|打卡“大明屯堡第一屯”,感受积淀600余年的屯堡文化`) }}

发表时间:2024-05-30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开栏的话

在贵州这片热土上,孕育发展了以遵义会议精神为代表的厚重红色文化、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点的多彩民族文化、以阳明文化为精华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屯堡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绽放出“文化千岛”的独特魅力,打造了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即日起,人民日报组建两支采访团队,赴贵州多地开展文化调研。人民日报客户端贵州频道开设“娄山观·文化黔行”栏目,反映新时代贵州各地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凝聚新征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文化黔行”,用文化,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以石作瓦,以石为墙。在贵州省安顺市大西桥镇鲍家屯村,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屯堡建筑别具特色。鲍家屯是屯堡村寨建设最早的屯,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被誉为“大明屯堡第一屯”。

屯堡文化是明初“调北征南” “调北填南”背景下,江淮地区汉民族文化与黔中自然、文化生态环境整合而形成的地域文化,是“多彩贵州”的重要组成,是“贵州积淀600年的文化品牌”。

屯堡村落依山傍水,可攻可守,就地取材,以石木为构架,石屋、石巷、石墙、石桥等等,构成了一个石头的王国。屯堡建筑的军事功能突出,蕴含江南建筑文化,建筑雕刻细腻精巧,门头雕刻最为繁富,有花窗、花板、垂花柱。

鲍家屯内的碉楼建于清代晚期,五楼一底,主体高29米,宽6.26米,呈四方形,为石木结构,以石为主。建碉楼是为了保卫村寨平安,四方有射击孔,起到观察指挥,消灭匪寇的作用,其墙体较民居墙体更厚实,不怕火攻与凿墙。

屯堡服饰是屯堡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保留有明代遗留下来的江南特色,屯堡妇女梳“凤阳头”、着“凤阳汉装”。“头上包包,耳上吊吊,腰上梢梢,脚上翘翘。”这是典型的明代汉服的装束,俗称“凤阳汉装”。“凤阳汉装”具有明代服饰的显著特征,是明代传承下来的汉族传统服饰。凤阳汉装如今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但是在屯堡却完好地保存下来。

鲍家屯村古水利工程设施历史悠久,几百年来一直为当地解决农田灌溉及村民生活用水等问题,因其体系科学,保存完整,并至今惠泽子孙,被称为 “小都江堰”。

中共贵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决定,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工程”。 在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方面,贵州提出重点要持续做好重大考古发掘工作,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把贵州历史文化研究引向深入,更好展示贵州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做好多彩贵州特色文化研究阐释推广,充分彰显特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底蕴。深入做好屯堡文化研究,讲好屯堡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屯堡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一审: 翁玉洁

二审: 熊茜雯

三审: 熊莺

四审: 吴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