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农民日报》关注贵州湄潭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绿水青山绘就乡村新画卷——贵州省湄潭县探索乡村振兴新发展理念`) }}

发表时间:2024-04-02

来源:农民日报

4月2日,农民日报刊登文章《绿水青山绘就乡村新画卷——贵州省湄潭县探索乡村振兴新发展理念》,关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抓手,持续深化乡村建设,着力从建设乡村向经营乡村转变,绘就“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画卷,以一域之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添彩。具体报道如下:

“山坡无处不绿,江水无处不清。山窝窝里的小江南,湄潭锦绣妆新哎……”一曲《山窝窝里的小江南》,将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山清水秀、茶海如茵、人勤村美的时代新貌化为了动人的音符。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基层探索中,湄潭县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抓手,持续深化乡村建设,着力从建设乡村向经营乡村转变,绘就“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画卷,以一域之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添彩。

  清理烂畜圈 乡村增内涵

  车行湄潭,满眼青山、碧水、茶园,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依山傍水。一路行一路看,犹如千百幅灵动的山水画组成一幅长长的画卷。

  “以前房前屋后都爱堆柴草杂物,畜圈烂了也舍不得拆,不仅影响美观,而且还有安全隐患。现在多好,家家户户干干净净,院子里跟小花园一样。”如今的兴隆镇鄢家寨,村民都爱在茶余饭后围坐在院子里休息、聊天。

  这一改变源自兴隆镇“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分类创建和“清理烂畜圈,乡村增内涵”行动的实施。“一开始,群众对此大多持观望态度,说起建设,都希望政府包办。为此,兴隆镇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支部引领、村干部带头、党员跟进’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召开群众会10余次,和群众讲政策、谋发展、谈方法、找路径,让寨内群众从‘我们支持你们干’到‘我们愿意参与干’,再到‘自己的家园自己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让群众成为村寨建设的主体。”兴隆镇党委书记梁晓进介绍。

  为解决群众害怕拆除烂畜圈后失去建设权的问题,该镇分类施策,针对有条件有意愿的群众,镇级快速审批手续,允许拆旧建新;针对拆后暂时不建的,全过程保留拆除资料,保留镇、村审核盖章的矢量数据,让群众拆烂但不失建设权,后续还可以进行农村建设用地的“收、分、腾、转、用”,让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集中到最需要的地方,这一做法打消了群众顾虑,拆除积极性高涨。

  在鱼泉街道利家寨,为解决村庄“远看看得、近看看不得”“房子外面看得、房子里面看不得”的问题,当地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分制,通过“干不干净看厨房、文不文明看厕所”的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并开展评比,通过群众对厨房功能分区,保证家庭与养殖食材加工不交叉,对厕所进行简单改造,确保干净无异味、无蚊虫,对房间物品规范整理,使之清爽有序、井井有条,最终实现了群众农房“里外都看得”。

  “我们坚持把党的组织优势融入和美乡村建设全过程,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项目资金撬动,引导群众自发投工投劳,有效将群众力量转化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强劲动能。”鱼泉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晶晶表示。

  腾出一层楼 民宿促增收

  黔北民居作为黔北地区乡间常见的传统民居建筑样式,如今在遵义农村已经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农村、新生活和新的消费观念。小青瓦、坡屋顶、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墙……如今这些和美乡村的民宿,成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助推器”。遵义基层干部自豪地将其概括为“挖掘传统民居资源进行现代经济学诠释”。

  如何发挥农房的经济属性,让其成为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渠道?湄潭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出“腾出一层楼、民居变民宿、民宿促增收”的发展理念,围绕如何“腾”、怎么“用”、着力“活”3个方面做文章,推动建设乡村向经营乡村转变,不断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深入推进茶旅融合,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这些天,鱼泉街道金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任勇和村播中心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正在为雅山居民宿拍摄视频和图片,为民宿的正式开门迎客做准备。

  “雅山居民宿是金桥村群众陈世俊的闲置农房,在与他达成‘民居变民宿’的共识后,村委会以每年1万元的租金将其民房整租过来,并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对房屋内部按照民宿规划进行设计改造。”任勇说。

  统计数据显示,湄潭县有近10万栋黔北民居,让“民居变民宿”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在兴隆镇梁桥村,这里的群众也不断享受到“民居变民宿”带来的红利。

  在梁桥村大溪沟片区,一幢幢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依山就势、畔水而起,在青山和绿水的点缀下,俨然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这里不仅是全县乡村观光休闲旅游示范带,也是当地民宿产业集群,吸引着大批游客来这里欣赏山水田园。

  “去年我把三楼的4间房屋改造成普通民宿后,全年供不应求,收入近4万元。今年我还打算新改造2间,并对之前房间进行提档升级。”尝到甜头后,梁桥村村民朱应喜有了新的想法和底气。据了解,该镇已完成“民居变民宿”2家,拥有标准化房间25间,正在改造4家,实施庭院经济带2处,通过打造,可满足外来游客短距离移步换景式乡旅体验需求。

  “民居变民宿”不是让一栋楼重生,而是四两拨千斤地唤醒乡村富集的“沉睡”资源,以资源的活化,彰显环境的生态效益,创造现实的经济效益,带来长远的社会效益。据统计,2023年,湄潭县28个乡村旅游点、300余家民宿实现营收近8000万元,新增盘活农民黔北“民居变民宿”18家、客房148间、床位数279个,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5万元。

  开拓新思路 家园奔共富

  从建设到经营,乡村那些独有的生态价值、资源价值日益凸显。土地流转、人才进村、资本下乡,发展的要素在湄潭涌动,畅通城乡。

  油纸伞、红灯笼、特色商铺、红砖绿树……走进金桥村,一个具有广式特色的田园村落让人耳目一新,曾经基础设施落后的破旧村落经过改造后,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村。

  去年,7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下乡创业,一头扎进金桥村的“村播中心”直播室,运营账号、带货直播,一个月“吸粉”2000多人,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推荐官”。

  “金桥村符合我们直播带货的一切条件。这里景色如画,农产品纯天然无公害,农业产业的多样化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直播素材。在这里,我不仅住得舒心,播得也舒心。”“兴安黔乡”的主播刘安远介绍,该账号拥有11万粉丝,主要直播带货皮蛋等农特产品,年带货产值超过200万元。

  “我们村目前引进入驻的电商团队有6支,粉丝量共计50万人次,这些电商团队带动了我们村农特产品销售,让村民能就地务工、就近就业,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新的道路。”任勇说。

  “以前的农民,锄头是农具;新时代的‘农民’,手机就是‘新农具’,直播就是‘新农活’。”在张晶晶看来,金桥村旅游资源丰富,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引流,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乡风民俗等。

  在湄潭,经营乡村的并非个例,方式各有不同。兴隆镇龙凤村则是依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经营新路。

  2017年来,村党总支带领群众对闲置土地、宅基地的经营权集中流转,引导社会资本租赁、入股,以6700亩生态茶园为支撑,成功引入万花源、浥园、坪上生态茶园、兰馨茶庄相继落地,购、娱、吃、住的业态逐渐丰富。龙凤村也因此入选贵州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通过茶旅一体化,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0年的6700元增加到了今天的23090元。”村党总支书记伍荣明说,乡村旅游聚起了人气,为龙凤村每年创造400余万元的收入,让村民切实地感觉到新理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审: 胡晨

二审: 熊茜雯

三审: 熊莺

四审: 吴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