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贵州非遗掀起国潮热浪`) }}

发表时间:2025-02-14

来源:贵州日报

苗族服饰(榕江)。 Lièmiao 摄

苗绣登上国际时装秀。劳伦斯·许 摄

苗绣里古老的传统盘绣针法。张帆 摄

  当银幕渐亮,空灵的侗族吟唱穿透黑暗,九瓣莲花次第舒展,将观众引入瑰丽的东方幻境。这是蛇年春节档热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开篇一幕,电影中侗族大歌与国漫的精彩碰撞,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这朵贵州非遗“奇葩”。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在1986年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开篇配乐来自于黔东南州的贵州舞乐蝉歌乐团,杨想妮是乐团的创始人,也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片头曲的配乐者之一。她向记者介绍,“为了在保持侗族大歌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电影情感,我们在许多唱词与唱法上都保留了侗族大歌元素。电影里宝莲盛开的配乐是从侗族大歌的二声部延伸而来,通过明显的旋律起伏展现莲花盛开的场面。”

  截至2月13日晚,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全亚洲首部票房过百亿的影片。在国漫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并非贵州非遗首次“触电”,却是极具影响力的一次破圈。从银幕到T台,从工坊到秀场,贵州非遗正以令人惊艳的姿态,掀起一股国潮热浪。

  2月6日晚,中国越剧演员陈丽君身穿以苗族非遗为灵感设计的礼服,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现场演绎经典越剧《凤求凰》。礼服的设计师六礼表示,礼服的设计融入了多项苗族非遗元素。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苗族婴儿背带图案“蝴蝶妈妈”,云肩的镂空设计来源于贵州省剑河县的苗族非遗剪纸技艺,礼服上的刺绣由多个剑河苗族纯手工老绣片组成。

  无独有偶,2023年,44件含有贵州苗绣元素的设计时装亮相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以精美的纹样图案与细腻的手工工艺,展现了贵州苗绣的艺术风格。

  2024年春节期间,一场名为“指尖上的敬畏——苗绣艺术美国行”的苗绣主题展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开幕。中国贵州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创始人、苗绣推广大使曾丽,用她从贵州带去的数十件苗绣珍品,在大洋彼岸讲述贵州故事。

  “该展展出后,很多美国观众对苗绣这种艺术形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其独特性让人震惊。”曾丽表示,现在已经有来自纽约州的大学博物馆和她们联系,希望她们到美国艺术设计类大学也开展苗绣展览、传播等活动。在曾丽看来,苗绣不仅是绣娘手中的技艺,更是贵州的一面特色文化旗帜。

  苗绣,在贵州遍地开花。2006年,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黔东南州雷山县、剑河县的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遵义市、安顺市、铜仁市、六盘水市、毕节市等多地苗绣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苗族先民以针线为笔,布匹作纸,将创世神话的壮丽、迁徙历程以及细腻的情感,一针一线地镌刻于服饰之上,绣出一件件“穿在身上的史书”。

  贵州被誉为“文化千岛”,侗绣、苗绣、水族马尾绣等各类精彩纷呈的绣法技艺在这片土地开花结果。水族马尾绣以针为笔谱写艺术,绣品华美精致、结实耐用,在视觉上呈现出较强的浮雕感,有着刺绣“活化石”美誉。2006年,水族马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水族马尾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桃花从3岁开始学习搓马尾,与马尾绣相伴已有60余载。近年来,韦桃花带着马尾绣去了意大利等国家,马尾绣在不断扩展“高定”之路,韦桃花也承接了来自海外市场的高端定制订单,如马尾绣衣领、礼服和皮包等。在韦桃花看来,传承好马尾绣技艺,做强马尾绣产业,马尾绣才能走得更远。

  近年来,中式美学从国内走向世界舞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用纯银手工打造的“龙船”远赴法国巴黎参加“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蜡染、非遗文创等特色文化产品亮相巴黎国际博览会,通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制作的都匀毛尖茶已远销欧盟、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昔日,古盐、马匹等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运往贵州,如今,多个“贵州造”拥抱新设计、新平台、新市场,纷纷开拓出海渠道、开创更多国际应用场景。

一审: 翁玉洁

二审: 李远莉

三审: 熊莺

四审: 粟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