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绿色发展出新绩 绘就美好新画卷——2024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四场集中采访活动举行`) }}

发表时间:2024-03-10

来源:贵州日报

3月9日晚,2024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四场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举行。本场活动的主题为“贵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六个出新绩’”。

活动现场,中央驻黔媒体、省内主要媒体记者踊跃提问,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委书记、厅长杨三可,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穆嵘坤,遵义市赤水市大同民族村村民、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芹,六盘水市水城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杨恩兰4位全国人大代表,分别结合所在行业领域和自身工作情况,紧扣主题谈体会、话发展。

杨三可代表:优良生态环境成为最大优势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贵州生态环境保护大踏步前进,优良生态环境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委书记、厅长杨三可现场介绍了贵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系统推进相关工作的成果。

牢记嘱托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赋予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大使命。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势,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紧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四个重大转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紧扣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努力在多重目标中做到科学平衡、在多重约束中实现有效突破。

紧扣美丽中国建设“六项重大任务”,牢牢把握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路径,省委、省政府出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实施意见,正在制定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紧扣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领导“一个根本保障”,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

贵州提出,要加快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污染防治攻坚、绿色低碳转型、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创新绿色制度、弘扬生态文化六个方面出新绩,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前列作示范。杨三可现场介绍了贵州相关工作的推进情况。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稳居全国前列,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森林覆盖率63%。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绿色转型。大力推进“富矿精开”“电动贵州”、数字经济发展,着力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打造“3533”重点产业集群,大力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生态文明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连续10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五级干部上山植树,连续7年开展巡河巡林,爱绿植绿护绿蔚然成风。全省55个单元创成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功举办12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响亮发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好声音”。

生态文明制度实现系统提升。率先在全国出台首部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率先创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等多个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建设成果不断涌现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贵州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了一批制度成果。”杨三可说。

创新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贵州会同云南、四川,率先在赤水河建立首个跨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目前,已签订第二轮补偿协议。补偿机制作用明显,赤水河流域水质实现总体良好,贵州出境断面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此外,建立省内八大水系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形成流域一体化保护治理和发展新格局。

创新实施单株碳汇项目。开发实施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助推全省脱贫攻坚,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助推乡村振兴上继续发力。目前开发1.2万余户、售出479.7万株,售碳金额1603万余元。

完善服务高质量发展机制。率先推行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证审批、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三合一”改革试点,有效解决业主来回跑路、审批时限长等问题。强化“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开展环境影响“预评估”工作,指导项目业主优化选址选线,以高水平环评服务助推高质量发展。

深化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建立重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督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社会组织参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机制。其中,司法确认、磋商制度等在全国推广实践。

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积极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创新建立“环保服务管家+五个统一”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新模式,获“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奖”。目前全省共289家企业投保环责险,为企业提供1.5亿元风险保障。

 

穆嵘坤代表: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铜仁作为全省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一方面肩负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历史重任,一方面要守护好美丽铜仁绿水青山。”

全国人大代表,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穆嵘坤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铜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这面旗帜,牢牢守好两条底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GDP“含绿量”达48%

在筑牢绿色堡垒方面,铜仁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生态环境越来越好。2023年梵净山入选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达到优秀水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2%,接重庆入长江的乌江和接湖南入洞庭湖的锦江出境断面水质均达Ⅱ类以上,实现“一江清水送下游”。

在壮大绿色经济方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四化”各领域全过程,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城市,大龙经济开发区等一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正在崛起,生态食品及健康医药、生态旅游、现代能源、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协同并进,全市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经济发展“含绿量”越来越高。

在推进绿色惠民方面,铜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202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穆嵘坤介绍,铜仁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梵净生态账户入选中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建立账户5.03万户、授信74.3亿元、放贷48.24亿元,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多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好山好水出好物

铜仁山好,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被誉为“文化灵山、生态净土”,有着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拥有近8000种野生动植物。铜仁境内还拥有佛顶山等40处自然保护地,是名副其实的国家森林城市,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

铜仁水好,沅江、乌江两大水系润泽铜仁,县县有穿城秀水、乡乡有青山绿水、村村有田园山水,优质的山泉水、矿泉水、温泉水遍布全境,多处水源不需任何处理即为世界级高品质矿泉水,被评为中国生态好水源集聚区,是世界级温泉富矿区,素有“温泉之乡”美誉。

好山好水出好物。“我想向大家推荐铜仁的米豆腐、金豆腐,花田粑、黄水粑,绿豆粉、红薯粉,冷水鱼、角角鱼,珍珠花生、窖水牛肉,黄桃、空心李、皮蛋、桐壳面,江口萝卜猪、沿河白山羊,碧江白水米、松桃卤鸭子……”说起铜仁特产,穆嵘坤自豪感油然而生,脱口而出一段“贯口”。

他表示,发展绿色生态特色品牌产业,铜仁将持之以恒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将铜仁的土特产及特色水产品、林下中药材等,通过生态加持、科技赋能、品牌引领、示范带动,发展生态食品及健康医药产业集群,让大健康产业为广大民众带来更多幸福健康。

持续做大“世界抹茶超级工厂”

“唐宋以来,铜仁茶就因品质上乘,蜚声华夏,先后被评为‘中国苔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抹茶之都’。”穆嵘坤介绍,去年梵净抹茶走出国门、强势出圈,远销美国、法国等40多个国家及地区,抹茶销量全球第2。铜仁成为“世界抹茶超级工厂”,梵净抹茶正在引领“吃茶”新时尚、开辟“用茶”新纪元。

省委、省政府把铜仁抹茶纳入全省“两红三绿一抹”茶产业发展战略予以支持,并把铜仁生态食品及健康医药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下一步,铜仁将抢抓机遇、趁势而上,以抹茶为示范引领,带动全市130万亩生态茶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做大抹茶规模。依托环梵净山核心产区,高标准改造升级抹茶生态茶园,把铜仁建设成为中国抹茶主要原料基地。

做响抹茶品牌。坚持以“让天下人喝干净茶”为使命,坚守质量第一生命线,坚决捍卫梵净抹茶绿色生态优势,持续擦亮“中国抹茶之都”品牌。

做强抹茶市场。培育和支持抹茶企业发展壮大,全力拓展食品饮品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梵净抹茶香溢天下。

做深抹茶链条。大力开发抹茶饮品、食品、化妆品等,推陈出新抹茶冰激凌、抹茶拿铁、抹茶生椰、抹茶奶枣、抹茶巧克力、抹茶面条、抹茶面膜等抹茶新品,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杨昌芹代表: 编织乡亲们“竹”梦之路

“大家请看,这就是我们设计制作的竹工艺品。从一根竹到一件作品,不仅是竹形态的蜕变,更是‘以竹代塑’融入千家万户生活的体现。”集中采访现场,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市赤水市大同民族村村民、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芹一边向记者展示手中的工艺品,一边讲述自己和村民们让一棵棵竹子融入千万家的生动故事。

“我的家乡赤水是一个生态环境极好的地方,那里丹霞、飞瀑、竹海随处可见,是有名的‘全国十大竹乡’,也是‘中国竹都’。”为了把竹的美展现到极致,杨昌芹成立公司,“在原料、工艺、产品、包装等整个流程中,始终把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到生产全过程。”

杨昌芹介绍,从原料看,竹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年年采伐有利于新生,开发利用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从工艺看,通过采用人工刮、高温蒸煮、桐油防蛀等传统工艺加工竹丝篾片,没有污染,厂区按照研学基地标准打造,环境清幽、自然整洁;从产品看,主要生产竹编家具、平面竹编画、立体竹编、瓷胎竹编、竹编装饰装置等创意产品;从包装看,主要运用了棉麻、苎麻、纸为原料制作包装盒子和手提袋,主打环保和简洁。

“我们目前60%的销售产品以生活实用为主,大部分具有‘以竹代塑’特性。”杨昌芹说,依托竹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竹木循环产业,赤水积极抢占竹制品、“以竹代塑”、新材料三条竹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为了让竹编这门技艺更好传承下去,杨昌芹坚持以“产学研”为抓手,把有潜力的能工巧匠培养成为专业技术骨干。“公司出资组织参加专业培训,助力考取研学导师证,组建了一支10余人的专业研学团队。”她举例说,村民王从芳在中职读书时就开始学习竹编,从跟班学习到独立完成立体竹编作品,再到考取研学导师证,王从芳已经成为一名研学培训的导师。

与此同时,凭借着专业的老师、丰富的课程、生动的讲解、周到的服务,积极与学校、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等达成研学培训合作协议,让更多人通过有趣的研学过程,了解竹编技艺,传播非遗文化,同时也根植了“以竹代塑”的思想。

“今年,我们又接到了一个约2万人的海外团队培训任务。我相信随着‘以竹代塑’的推广和实践,不管是竹编产品、还是研学培训,都大有可为。”杨昌芹说,下一步计划将竹编运用到白酒配套包装上,研发新的竹编产品,开拓发展路径。

“竹编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的事业,我要用它编出乡亲们的‘竹’梦之路,编织出一条‘以竹代塑’的生态发展之路。”杨昌芹坦言,自己从一名手艺人,逐渐成长为集运营、销售、管理、培训为一体的复合型非遗传承人,将带领更多的人参与到“以竹代塑”推广和非遗竹编传承中。

 

杨恩兰代表: 为农作物健康生长“把脉会诊”

“在我们水城区有一片茶园,郁郁葱葱的茶树顺山势层层而上,直至山巅。然而,随着近年来气候变化和病虫的危害,茶园的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威胁。茶树‘生病了’。”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水城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杨恩兰分享了一个自己和团队为茶树“治病”的故事。

作为一名致力于植保工作的生态环保工作者,杨恩兰立即组织了一支专业的植保团队,开始了一场与病虫害的较量。

团队首先对茶园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统计了害虫的种类、数量,并分析其活动规律。然后采用生物防治、免疫诱抗及统防统治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了一些天敌昆虫,如瓢虫和寄生蜂等来控制害虫的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茶园的生态平衡逐渐恢复了。害虫的数量大幅减少,茶叶的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茶农们的脸上再次露出了笑容,他们的收入也得到了保障。

“这次‘治病’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植保工作的重要性,也让我更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更加坚定了自己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说起自己从事的工作,“简而言之就是为农作物把脉开方、看病治病。”杨恩兰介绍,植物保护就是植物防疫,与动物防疫、卫生防疫并称人类三大防疫体系。

“平时我们主要是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警、预防防控和农药管理等工作,主要在农业技术推广、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农田病虫防控、提供信息服务等四个方面为群众做好服务。”

日常工作中,杨恩兰和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们紧密联系,积极推广科学的农业技术。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指导和网络在线服务等方式,帮助农民朋友们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例如,我们每年会开展小麦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巡回培训,帮助农民显著提升小麦产量。”

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天敌昆虫、生物农药等环保方式进行病虫鼠害防治,并推广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还能确保粮食的安全和健康。

杨恩兰和团队还积极参与农田鼠害防控工作,通过推广使用TBS灭鼠技术、毒饵站灭鼠技术等绿色无害的灭鼠措施,以及开展鼠害防控技术培训和组织农民参与鼠害防控工作,增强了他们的防控意识和技能,有效降低了鼠害对粮食生产的威胁。

在提供信息服务上用力,与气象、水利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气候变化、水资源状况等信息,为农民朋友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农村工作者,我将始终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为农民朋友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杨恩兰说。

一审: 胡晨

二审: 张鸿杰

三审: 熊莺

四审: 杨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