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文化中国行 | 苗族蜡染技艺:凝色指尖开出朵朵繁花`) }}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苗族蜡染技艺简介:
蜡染是贵州省安顺市、丹寨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丹寨苗族蜡染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充满夸张,乡土气息浓厚。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
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瓷碗、水盆、骨针、谷草、染缸等。制作时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使之易于点蜡和上色。然后将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往布上点画,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反复浸泡多次,用清水冲去浮色,再加水煮沸。之后,再将蜡染反复漂洗,使残留黄蜡脱净,即算完工。丹寨蜡染在这之后还要拼涂茜草根提取的红色和栀子提取的黄色。
按苗族习俗,女性都要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会传授女儿制作蜡染。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等习俗文化。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提包、背带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深受游客喜爱。
2006年,贵州省丹寨县申报的苗族蜡染技艺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贵州省安顺市申报的蜡染技艺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申报的蜡染技艺(织金苗族蜡染)项目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芳:千年“窝妥”生生不息
一圈圈细密的纹路,宽度一致,间隔一致。双头从中间起始,圆圈向外不断延展。这种纹路,是传承了近千年的窝妥,代表贵州省丹寨县白领苗族的图腾。“神鸟、蝴蝶妈妈和年年有余的鱼,共同围绕着窝妥纹样,代表着感恩自然。”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芳,正为前来购买文创产品的顾客耐心介绍图案意义。
带有窝妥纹样的苗族蜡染。 受访者供图
很难想象,这些精美的花纹都是用手工蜡刀画出的。“画窝妥要心细,心静,才能保持线条粗细、间隔一致,是衡量技艺的重要标准之一。”窝妥纹样在杨芳心中是神圣的。
杨芳从小就学习蜡染技艺,15岁时就能制作盛装,时间的累积让她练就了这门绝技。
杨芳(右一)指导徒弟勾画苗族蜡染纹样。 受访者供图
杨芳曾应邀到香港、北京等地进行苗族蜡染技艺展演,每到一处,作品都被抢售一空,随着市场对苗族蜡染需求的不断增加。杨芳看准时机,将周边村寨的姐妹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合作社,用苗族蜡染技艺创新制作新潮的蜡染产品,“蜡染制成的包包、围巾因为好看实用,是最受欢迎的产品,2024年销售额有近10万元。目前,蜡染产品的2025年设计还在构图中。”杨芳笑呵呵地说。
杨芳在坚持苗族蜡染产业发展的同时,还重视人才的培养,先后到丹寨县的中小学开办特长班,培养了18名女徒弟。她说:“带着窝妥纹样的衣物很有意义,不能失传。苗族的姑娘们必须会做。”杨芳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将含有千年窝妥的苗族蜡染技艺发扬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