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传承非遗“瑰宝” 再现古陶之韵|平塘牙舟古陶张氏三代传承人的泥与火之歌`) }}

发表时间:2024-11-04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黔山多奇宝,玉水出古陶。出产于牙舟镇的中国十大名陶之一——牙舟陶,是贵州省平塘县特有的陶瓷产品。在近现代史上,牙舟陶器造型古朴敦厚、神韵别致、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中国陶艺界独树一帜,极具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牙舟古陶, 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在600余年漫漫的传承之路上,凭借其厚重高雅、晶莹剔透的绿釉,加之传统烧制而产生的天然窑变优势,已成为贵州陶瓷艺术中的“精绝”之作、中国十大名陶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路散发着陶瓷文化璀璨的光芒。

  如今,正是因为有了牙舟陶,让许多人知道了贵州、知道了黔南、知道了平塘。经过烈火淬炼的牙舟古陶,不仅享誉四方,而且还给当地群众带来“点泥成金”的机遇。

匠心不息,窑火不灭。在平塘牙舟这个古老的陶艺小镇上,以张福高老人和他的儿子张禄麒、张禄洪、张禄洲,孙子张胜猛等为代表的张氏祖孙三代“非遗之家”,他们与众多的牙舟古陶传承人一样,以家族、以父子,或者以开放的形式,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牙舟陶传承的接力棒,一代代地传递,一代代地突破艰难,向世人演奏一曲曲陶艺辉煌的“泥与火之歌”。

  张福高:将牙舟古陶技艺传承下去  

  走进牙舟陶博物馆,温暖的灯光和独特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只见一件件以绿釉为主、造型独特、散发着浓厚历史底蕴的牙舟陶制品静静地矗立在展架上,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牙舟古陶在平塘流传600余年的文化传承,又像是在默默守护着古陶制作的精妙工艺。

  而谁曾会想到,牙舟陶博物馆里这些形态各异的陶制品,所收藏的80%展品,都来自于被当地誉为“博物馆之家”的张氏祖孙三代传承人之手。

  生于1935年,现年近90岁高龄的张福高,是牙舟陶年龄最大的张氏传承人代表,被人们称作“牙舟陶制作达人”、平塘牙舟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八代传承人。  

  1954年,十九岁的张福高就离开家门,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跟随部队到了朝鲜战场。1960年,转业离开部队的张福高,被分配到贵州省水电厅工作。  

  然而,从小学习制作牙舟陶的张福高,牙舟陶已经在他心中铸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1962年,张福高申请从省水电厅调出,调到了牙舟陶瓷厂做了一名制陶工人。直至陶瓷厂倒闭后,张福高自己回家开起了牙舟陶作坊,用实际行动影响了三个儿子,他们都各自分别办起了自己的牙舟陶生产作坊。

  “我家是明朝从江西过来的,从那边过来一直到现在就300多年了,那时候就一直以这个为生。我八岁开始跟老人学制陶,到十五六岁就可以拉坯,烧制大型的茶缸、茶具和其它家里用的工具,仅仅这个龙的造型,就会做50多种。”张福高说道。  

  如今,张大爷的制陶手艺炉火纯青,他们一家人捏制形态各异的动物及各种器具,也可谓是信手拈来,不用图纸、模型,就靠一双巧手,只要一团泥就能够塑造出来。而做出来的作品活灵活现,动作与表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当谈及牙舟古陶的传承和发展,张福高老人乐观地认为,牙舟陶还会有发展,前途一定还会很光明。张大爷说:“现在已经有很多年轻人都来学做陶了,只要年轻人都动起来,都来为发扬光大牙舟陶出力,牙舟陶的发展一定会好起来的。”

  牙舟陶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之一。张大爷说,他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将牙舟陶工艺传承下去。“我的愿望是将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牙舟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一代更比一代强,发扬光大。”

  张禄麒:成功让牙舟古陶走上复兴之路  

  “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制陶,可能还算有点陶艺天赋吧,在我9岁的时候就掌握了采泥、拉坯、粘贴、上釉、入窑等制陶工艺程序。”1970年出生于牙舟陶传承世家的张禄麒,是张氏第九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匠大师、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  

  这位当年跟随父辈天天“玩泥巴”的少年,也许没有想到多年以后竟然肩负起了让牙舟陶生命延续下去的重任。  

  张禄麒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牙舟陶最辉煌的时候。虽没有赶上参与牙舟陶的辉煌发展,但那种辉煌的氛围却一直影响着他对牙舟陶的认知。  

  张禄麒幼年时期,他的父亲张福高和叔叔、姑姑们都是当时牙舟陶瓷厂的技术工人,看着父辈们制陶,耳濡目染牙舟陶的制作生产过程,感受父辈们对牙舟陶的挚爱,张禄麒成长的记忆就跟牙舟陶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一颗“牙舟陶瓷梦”的种子在其幼小的心灵里就悄悄地生长。

  1992年4月,希望走出大山开扩眼界的张禄麒进入贵州省轻工科研所学习陶艺造型设计,之后又赴深圳学习陶瓷设计,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几年的南漂生活,让其陶艺和眼界与日俱增。  

  2005年,张禄麒回到家乡,童年记忆中“家家户户制陶”的盛景早已不见。为了让牙舟陶重放光芒,2006年6月,张禄麒与张禄洲兄弟俩筹集了近8万元资金,在原来老陶瓷厂的地盘上建起了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开始了他艰难的牙舟陶复兴之路。  

  2007年7月,张禄麒联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牙舟陶传承人,成立了牙舟陶瓷商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与传承这份古老的技艺,为牙舟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增添新生力量。除此之外,张禄麒还把制陶技艺带入学校,为牙舟陶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年轻血液和更宽的传承之路。  

  “冰裂”和“窑变”是牙舟陶独有的特征。为了让牙舟古陶从日用陶中脱颖而出,张禄麒在保持原始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古朴敦厚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釉色的互相配合,成功解决了几百年来牙舟陶无法上釉的问题,并通过烧制过程中烈火淬炼产生的“冰裂”和“窑变”,为牙舟古陶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民族地方风采,在中国工艺美术陶界抢占了一席之地,推动牙舟陶独特的“烧制技艺”入选“传统手工技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凭借其高超的陶艺,张禄麒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牙舟古陶技艺大师,与其父亲张福高相比,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017年12月,张禄麒作为代表性项目牙舟陶的传承人,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殊荣,成为了牙舟陶传承项目的第一个国家级传承人,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陶瓷分会会员,高级工艺师。其作品“富贵天球”获第三届中国四大名陶(4+N)展“金奖”“布依神”荣获第四届中国四大名陶(4+N)展“金奖”,《布依飞歌系列》在第十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中荣获金奖等,为牙舟陶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这是牙舟镇最好的财富,能承受1200℃到1300℃的烈火淬炼而不变形,黏性好,不上釉而富有光泽。”张禄麒捏着手里的“白鳝泥”说道:“一辈子与牙舟陶为伴,最高兴的时刻,就是泥坯送进窑炉之后那段漫长又忐忑的等待。”  

  如今,张禄麒所创办的陶瓷厂已成为平塘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家民营企业,他开发设计出280多种产品,年产牙舟陶30万件,年产值达500余万元。其产品不仅走向省内外市场,更远销美国、英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许多精美之作曾被选送日本、朝鲜、丹麦、芬兰等国展出,把即将销声匿迹的“牙舟陶”重新带回世人眼中,使传递了六百年的牙舟陶窑火再次焕发了古陶生机,成功走上了复兴之路。

  张胜猛:焕发牙舟古陶独特的文化魅力  

  走进位于牙舟镇兴陶村的张氏古陶坊,最吸引眼球的是静卧室外的一条依山而建的“龙窑”,那传统、古朴的造型似乎在诉说着牙舟古陶的历史。制陶坊内,整齐堆放着各种陶瓶、陶罐等物件,牙舟陶烧制技艺州级非遗传承人、贵州省省级陶瓷设计师、牙舟陶张氏陶业第十代传承人张胜猛正在专心进行手工拉坯,随着拉坯机不停旋转,一块普通的陶泥在他手中不断变化,不一会儿,一个造型精致的陶瓶逐渐成型。 

  1991年生于“张氏”制陶世家的张胜猛,是平塘最年轻的90后牙舟陶非遗传承人,他14岁开始创作作品,2005年开始跟随祖父张福高、父亲张禄洪、叔叔张禄麒和张禄洲学习牙舟陶制作。  

  2012年与父亲兴办了“牙舟张氏古陶坊”,2013年底作品《牛头马面兽》被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2015年与父亲创办了贵州张之陶业发展有限公司,2016年获中级工艺美术师称号,2023年贵州张之陶业发展有限公司非遗工坊荣获黔南州州级非遗工坊示范点。

  从业十多年来,张胜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传递了600年的牙舟陶窑火,不断焕发出古陶独特的文化魅力。  

  牙舟陶的传承模式,长期以来都是以家族传承为脉络,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在张胜猛看来,他之所以钟爱牙舟陶,除了要从父辈的手中接过牙舟陶传承的接力棒、让牙舟陶不再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更多的是将祖传的牙舟陶文化发扬光大。“我是在高中毕业之后外出务工得两年,毅然决定回来家担起担子,继续发展和传承我们这个牙舟陶。回来到现在,已经做得有十多年了,我们这个工坊也是在一步步地往前发展,争取能够让我们这个牙舟陶形成规模,有更好的明天。”  

  “我爷爷、我父亲、我叔叔他们生命中最好的年华,全部投入到了牙舟陶的传承发展上。”交谈中,张胜猛对自己作为张家子孙,对自己的爷爷、父亲以及叔叔等长辈们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如何将牙舟陶更好地传承?张胜猛不断探索,他在传统色釉的基础上,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各色互相配合,形成多种光泽莹润的色调。在烧制中,表面釉层自然裂变,形成各种裂纹,烧制出来的产品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具有浓重的出土文物神韵,在国内外非常受欢迎。  

  以张胜猛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牙舟陶传承人,其活跃的设计理念在牙舟陶传承人中,有着独树一帜的典范,作品特点可谓是老树出新枝。他在汲取老一辈牙舟陶传承人手艺的基础上,大胆构思,创新设计,设计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15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张胜猛以作品《凤落贵黔》《黔灵兽》,获得了省级设计师的称号,成为牙舟陶传承人中最年轻的设计师;2016年6月,张禄洪、张胜猛父子俩,双双通过评审,获得了中级工艺美术师的称号......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素有小“唐三彩”之称的牙舟陶,不仅仅是工艺品,更是牙舟镇当地群众最好的财富。如今,牙舟陶产品已获过2本外观专利证书,于2008年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24年牙舟镇被列入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古镇。新培养的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非遗传承人共有18人。从事牙舟陶制作的企业及家庭作坊达12家,带动附近群众100余人就近就业,每月为群众增收约4000元,这种“白鳝泥”已让当地陶艺师们在牙舟古陶传承中“点泥成金”。

  土,生命之根;火,激情之本;陶,魂之再现;艺,心之涅槃。细嗅泥的芬芳、聆听火的歌声、慢品陶的情味,牙舟古陶历经了风云变迁、岁月的浪沙淘洗,已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牙舟陶艺小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崇高追求,一纹一理,皆是一代代非遗传承人创造时留下的痕迹。

一审: 翁玉洁

二审: 李远莉

三审: 熊莺

四审: 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