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聚焦2024数博会|贵州首个民间传统苗绣数字博物馆上线`) }}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8月25日,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举办前夕,贵州首个民间传统苗绣文化溯源数字博物馆上线,展出200多幅苗绣图源。
通过数字的方式打造永不落幕的传统苗绣展,创办人陶阳是一位资深的金融工作者与苗绣收藏者。他说,“图源与图案不同,图源代表着每一种苗绣图案的基本的文化内涵,堪称‘无字天书’。”
因此,数字博物馆从天文历法的角度,对所收纳的每幅苗绣图源的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参观者可以全天候、沉浸式、鉴赏化、知识化、交流化地观展,享受高品质的艺术盛宴。数字博物馆的苗绣会议大厅则可容纳100人左右的线上论坛、传承人培训等,参观者也可以在此留下自己的声音。
陶阳在苗寨收集绣片。
记者了解到,为了建设这家拥有文化符号释义和解读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博物馆,陶阳努力了 20 多年。“2003年我在黔东南工作时,便开始大量收藏苗绣。”如今已年过六旬的陶阳表示,“今年是龙年,朋友们得知我收藏有苗绣百龙图,提议举办一个主题展览,我答应了。”
在定位展览时,陶阳查阅各类资料,却没有找到关于苗绣百龙图的主题介绍。他意识到,自己手中的成系列的苗绣百龙图,很可能是孤品。不仅如此,很多传统苗绣图案都没有系统的文化符号释义。
数字博物馆中展示的苗绣图源。
现代基因测序证实苗族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分子人类学专家李辉曾发表题为《苗族上古起源基因与文化综合解析》的演讲并认为,苗族与7800年前的高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苗族服饰中的八角星纹与凤鸟纹在高庙文化中也有体现。作家阿城则曾在2014年出版的《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中写道:“苗族的刺绣中,有大量的上古天象系统记忆。”他认为农耕文明开始的时候,星象构成了人类的认知体系。例如,中国的苍龙心宿,严格指导着农时;古埃及的天狼星的位置,标示尼罗河的泛滥期,与农作相关……
数字博物馆里的苗绣会议大厅。
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激起了陶阳对苗族独特天文历法体系的研究热情。于是,陶阳开始与苗族天文历法县级非遗传承人李国章一起合著《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活化石·传统苗绣图本义说》一书,认为从天文历法的角度研究传统苗绣图案本义,是研究苗族文化和上古文明的重要窗口。同时,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古老苗绣的文化魅力,他将线下展览搬到线上,着手打造传统苗绣文化溯源数字博物馆,展陈内容则从百龙图拓展到更多传统苗绣图案。
据悉,这个传统苗绣文化溯源数字博物馆上线后,展陈内容还将持续更新。同时,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报德村线下研学基地也将同步开展研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