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探寻乌蒙文脉·弘扬时代精神】 威宁中水遗址:见证乌蒙三千年农耕文明`) }}

发表时间:2024-08-23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开栏的话:

巍巍乌蒙山屹立万载,滚滚乌江水流淌千年,滋养了一代代勤劳勇敢的毕节人民,也孕育了黔西北大地多姿多彩的灿烂文化。黔西观音洞遗址、赫章夜郎古迹等一大批古人类遗址,静静讲述着古代先民勤劳勇敢建设家园的故事;织金财神庙、大方奢香博物馆、黔西象祠等丰富的文物资源,呈现了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精神文明;哲庄坝战斗纪念碑、丘林村红军渡口等一系列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记录了革命先辈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

星河转动,日月轮回,悠悠岁月留下的文化如一壶壶美酒,经过时光的酿造后愈发醇厚。悠久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乌蒙山人砥砺前行、奋斗不止。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探寻文脉之源、点亮文化之光、弘扬时代精神,为毕节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凝聚强大合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本期策划,我们将深入各县区采访,通过图文视频融合传播的方式,全方位呈现乌蒙山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讲述历代先贤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不止的生动故事,让精神文化之光照亮新时代前行之路。

1234.jpg

夏日的黔西北大地,群峰叠翠,生机勃勃。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来到云贵两省交界处的威宁自治县中水镇,探寻乌蒙深处的神秘文化遗址——威宁中水遗址。

穿过村寨,爬上山坡,举目是青山白云,回首是田园屋舍。

8cbd7258ab0b0fa6eb723a13abade3d.jpg

一阵风吹过鸡公山的梁子,草木翩翩起舞,仿佛把这里承载的千年文明深情讲述。远处的云霞俯视着起伏的山丘,水库泛起粼粼碧波。

山坡上多是曾经考古挖掘过的痕迹。2005年,这里出土了3000多年前的炭化稻谷,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你看,这个就是一个陶制品。”威宁自治县文物管理研究所老所长刘仕明蹲下身,从土坑里小心翼翼捡起一片黑黄色的陶器。轻轻扒掉上面的泥土,一个个小窝点体现了该器皿的粗糙做工。

3ec90928d0b099567fac266c44aec5c.png

刘老师把它放在手心,凹凸不平的表面透出历史的厚重感。

受刘老师启发,我们立即在山坡上的土坑寻找古代先民留下的痕迹,还真找到好几块做工差不多的烧制陶器碎片。“在这里不经意捡到的东西,有可能是千年前古人用过的。”刘老师笑着说。

在文物保护研究岗位工作了一辈子的刘仕明,现仍供职于县文物与非遗保护中心。回忆起参与考古遗址发掘的往事,他颇感自豪:“这是个重大的发现,把我们威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100多年前!”

05113ac7421c7492971d505aab1e05a.jpg

据考古资料记载,鸡公山遗址是在贵州第一次揭露出的功能较为全面的山区聚落遗址,其聚落构成单元全面,有房屋、墓葬、灰坑、祭坑、沟和路等,分布有一定规律。特别是遗址中出土的碳化稻谷、陶石器,经碳14检测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器时代,距今大约3500—2700年。

a50cc379a75f2b98266929b3380f089.jpg

在鸡公山遗址发掘的300多个坑中,80%以上的坑都有水稻颗粒出土,这些稻米的存放方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稻草的形式捆在一起,另一种是把稻米做成熟饭团以后,在祭祀时将其焚烧。这说明在这个群山环抱、水源充足的小盆地,早在3000多年前就形成了聚居村落和农耕文明。

除鸡公山外,中水镇还发现了吴家大坪、营盘山、新街等文化遗址,共计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清理出祭坑、墓葬、灰坑、房址、沟渠等200余处,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文化遗物,在贵州省博物馆和毕节市博物馆均有保存。

49ad5de78bcc3105c1ca8e60b4033d7.jpg

件件文物记录千年历史,茫茫高原写满沧桑往事。

黄昏时分,晚霞洒落大地,原野再次拂过清风。

我们走下山坡,农家小院传来欢声笑语,集市街道亮起万家灯火。安静的遗址发掘地到热闹的中水街上不过数里路,人类却走了几千年。

从荆棘林间道到宽阔柏油路,从土屋草舍到青瓦白墙,从刀耕火种到车水马龙,每一次变迁都记录着数千年文明的生生不息。

凝视山水之间,我们仿佛看到古代先民劳作的身影。历史深处飘来袅袅炊烟,把勤劳勇敢、探索进取的精神不断传给后人。

一审: 翁玉洁

二审: 熊茜雯

三审: 熊莺

四审: 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