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山河为证·文脉悠远|古建筑与构筑物,勾勒文化贵州的厚重与意蕴`) }}

发表时间:2024-05-31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今年春天,对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楼房村曾氏宗祠展开实地测绘,是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工作组的一件大事,未来一年,这座有着153年历史的曾氏祠堂将在专家们的巧手中焕彩重生。独具特色的建筑样式、主殿、厢房、院落,围墙、雕刻、纹饰等细节,将以“新”的旧样貌载入贵州历史建筑记忆册页。

曾氏祠堂是贵州历史建筑谱系的一个亮点,无数闪耀着岁月光辉的古建筑,支撑起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基本骨架,覆盖全省的1635 处历史建筑,让漫长的历史轴线更为丰满。而作为构筑物代表的古桥、古牌坊等,则以另一种形态诠释建筑文化的厚重和意蕴。

古老建筑描绘人文谱系

“九门四阁”是贵阳市城区发展的一个历史剖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的文昌阁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座三层的宝塔形建筑,浸透着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九”的尊崇:81根横梁,54根立柱,二、三层的9根椤木支撑起9个角……9的倍数在整座建筑的结构中巧妙体现。

位于贵阳市云岩区的文昌阁,远处的东山寺依稀可见。

距文昌阁不远的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存甲秀楼为3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石木结构阁楼”,《贵州省志·建筑志》的这段记述,简明扼要地概括出贵阳文化地标的特点。每天众多游人的驻足流连,让被磨得锃亮的石板更显古色。从古时的游人雅集之所、文人墨客题咏之处,到如今的贵阳市市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甲秀楼不仅仅是一座的亭台楼阁,还是见证贵州发展、承载城市记忆的一个文化空间。而位于东山的阳明祠,见证着生生不息的阳明文化的传世影响,为今人研究阳明文化提供了真切的历史场景。

文昌阁、甲秀楼、阳明祠,与年岁百余的民国时代建筑即大觉精舍(华家阁楼)、王伯群故居、毛公馆,形成一种特别的时空呼应,见证着贵阳历史递进中的风起云涌。 在星罗棋布的古建筑群中,人们感知到了历史文化延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跳动:以万寿宫为代表的石阡古建筑群昭示古代府治的不凡气象,以周家盐号为代表的思南古建筑群弥漫着水运文化的浓郁气息,以文昌宫为核心的贞丰古建筑群交织着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生动场景;以安顺西秀、平坝地区石头建筑为代表的屯堡老建筑,在经年不断的屯堡文化演进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黎平肇兴侗寨、雷山朗德、三都都江怎雷等地的民族古建筑群,隐藏着侗族、苗族、水族神秘的生息密码……一栋栋木房子,就是一个个响亮的人文音符。

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斌说,许多古建筑之所以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正是古建筑自身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艺术特征、一定的科学文化价值。古建筑承载着的历史信息,为研究贵州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载体。

民间建筑点缀特色篇章

古建筑皆因建筑工匠的巧手打造而成为伫立在大地上的人文杰作,而更多的、散落的古民居、古建筑,清晰地记录着先辈流传下来的生活印记。

特色独具的侗族建筑有着鲜明的地域性。

“侗族建筑的式样和结构已传承千百年,从已有的古建筑和当代的新建筑中,可以看出侗族对建筑手艺的厚爱和执着。”黎平肇兴木构工匠、“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陆文礼认为,侗族建筑不是一座简单的木构建筑,而是侗族文化呈现的一种方式。

修建鼓楼是陆文礼的一生最爱,黔东南乃至省外的许多侗族鼓楼,都出自他的匠心巧手。他带着20多个学徒在贵州、北京、上海、深圳、广西、湖南等地营造侗族建筑,鼓楼、花桥、吊脚楼等建筑的一榫一卯,印刻着他和徒弟们的精湛技艺。他将鼓楼建造过程编撰成《侗族鼓楼建筑施工设计图册》,改变了侗族鼓楼长期以来无图纸、无教程的历史,使侗族鼓楼建筑技术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他创造的“变角鼓楼”技法,已成为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的主体。

民族建筑富集的黔东南,反映民族个性的木构建筑无处不在。同样以木构为主的吊脚楼,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智慧。依山而建的房屋风格迥异,但核心仍是营造者对传统精髓的继承。“贵州的民族建筑各有千秋,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理念,都表现于砖瓦、构架和基石的细微之处。”贵州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说,那些散发出迷人光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那些古老的木构建筑水乳交融、唇齿相依。

龙佑铭曾于2010年和他的团队花了15天时间,在铜仁市碧江区中南门一带勘察,前后修改4版方案,花100天时间修复了飞山庙、杨家大院等古建筑,使得明清时期就已出现的贵州东北部水陆码头和商业重镇焕然一新。如今的中南门古城,已成为铜仁市文旅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龙佑铭举例,像思南的周和顺盐号、镇远的“邪门歪道”、安顺屯堡的石头建筑等,这些很有代表性的建筑无不彰显出古人的营造智慧。

构筑物体展现地域风貌

作为建筑艺术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桥梁、牌坊、水坝等构筑物,闪耀着历史演进的智慧光泽。与建筑物相对应,构筑物是非生产、非生活的建筑空间。在贵州籍知名建筑营造师汪克看来,贵州的许多构筑物有着很高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各式各样的石构古桥,历经风雨洗刷的牌坊,承载时空蝶变的古塔等,均以静默方式解读岁月的跌宕和人文的辉光。“构筑物虽不像具有生产和生活功能的建筑物那样具有烟火味,但它却是出色的文化扮演者和解说者。”

贵阳青岩牌坊成为网红打卡点。

和资深新闻工作者葛诗畅耗时多年写就《葛镜桥古今探索记》一样,不少省内外人士在研究葛镜桥。这座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的桥梁,横跨于福泉麻哈江依地形和水势而建,三孔拱桥体现出设计者和建造者的独运匠心,实现构筑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著名桥梁专家茅当年将葛镜桥写进《中国桥梁技术史》一书,奠定了“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的历史地位。

从古代的石桥到现当代的科技桥梁,贵州的桥梁展现出卓尔不群的风采。北盘江大桥、坝陵河大桥、清水河大桥、平塘特大桥等当代构筑物,以其不凡的独特造型和创新的建造工艺,刷新人们对贵州的认知,“贵州是‘平’的”“世界桥梁博物馆”得到了充分的诠释。拍摄过无数大桥的贵州知名摄影家龚小勇每次聚焦古桥新桥,不免要感慨一番:“绝色的贵州大桥成就了贵州的交通巨变,也为桥旅融合开拓了新的空间。而艺术性极高的新颖造型,则是追求艺术的视觉艺术工作者的最爱。”

牌坊是某个时代为纪念某个特殊人物而建造的构筑物,而以“节孝”为核心的牌坊,透露出古人对道德的理解,贵阳青岩古镇的张氏节孝坊、吴张氏节孝坊、赵车氏节孝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贵州留存下来的清代牌坊有数十处,如今都已成为网红打卡点。人们从贵阳花溪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顾贾氏节孝坊,黔南贵定的司头牌坊、巩固牌坊,遵义赤水的李氏节孝坊等,品味出时代的流变和生活的风味。

一审: 翁玉洁

二审: 熊茜雯

三审: 熊莺

四审: 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