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十大考古进校园 | 出省!这一次,贵州考古去文物大省“摆故事”`) }}
来源:多彩贵州网
5月23日,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习强国贵州学习平台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多彩贵州网协办《强国讲堂·十大考古进校园》走进山西大学,以考古成果实打实的开讲“文化课”,为贵州文化品牌建设和传播“引流量”。
《强国讲堂·十大考古进校园》走进山西大学
“抢人”
讲座开始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领队周必素将PPT封面换成《贵州考古的这些事儿:一个中国西部“考古小省”的“较真劲儿”》,来了一次另类的开场。
“同学们可能不了解我们贵州考古。贵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考古大省,但我们在10年里,拿了5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拿下考古奖项‘大满贯’的省份。”在开场的10分钟时间里,周必素言简意赅地将贵州史前、夜郎、土司、民族、屯堡、流域特色考古专题成果进行介绍。
《一个中国西部“考古小省”的“较真劲儿”》带来另类开场
“亮家底,秀肌肉”,在开场展示贵州考古“拼劲儿和狠劲儿”,这一系列操作在业内看来,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抢人大战”。
考古专业人才培养属于少而精的类型,考古“热”的同时,也凸现出人才瓶颈问题。近一两年来,全国各省考古单位对人才“掐尖围堵”,贵州也不例外。
“我们考古成果不少,但这些工作,都是在考古人才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完成的。”面对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学生,周必素直言不讳地传达一个信息——缺人。
周必素做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就是要到文物最多的地方,去宣传自己的考古所,宣传自己的考古成果”,在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看来,从文物资源来看,贵州到“富到流油”的山西搞讲座,似乎“小巫见大巫”,但就是这种“不怕”的举动,不仅能让贵州考古文化“出圈”,也创造了吸引人才的“硬条件”。
展示
步入正题。
2023年3月28日,贵州贵安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贵州考古史上第八个夺得“十大”的项目。
这个被业内比喻为“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里的黑马”,强在哪里?
考古讲座,使公共考古从单向传播变互动交流体验
在一个多小时的互动讲座中,周必素以《一千四百年生活画卷》为题,从“大松山墓群是怎么被发现的?”“发掘的2192座墓里都有啥?”“4000多件套宝贝长啥样?”“它们又能实证什么?”“考古人日常工作是什么样?”等角度,展示考古发掘成果,并留出互动提问时间,满足同学们对贵州考古成果的关注。
贵州考古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主动发问
“大松山墓群,是我们单次开过最多的考古盲盒。”
“这些密密麻麻的坑,就是我们大松山墓群2192座墓的标志展示图。”
“延续近1400年的墓群,揭示中华文明不断裂的世界之问,展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考古发现。”
……
一场看似“按头强学”的考古讲座,让走“小众路线”的考古,成为新时代贵州文化传播中的“后进之秀”。
一波考古文化输出,再次为贵州考古“圈了一波粉”
“贵州考古用10年时间,拿下5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历年拿到的十大,正好恰好串联起贵州从史前到宋明30万年通史。”周必素说,考古工作就像在历史长卷中钉下一枚枚坐标,厘清文化脉络,“考古探索的过程,依旧让人激动。”
共享
抖干货、抛亮点、炫宝贝,共享成果的另一面,是促进考古成果向社会转化。
“我知道贵州考古发展迅猛,但没有想到他们在十年内就拿了五个全国十大,这对一个边疆省份来说是特别难的。”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副院长陈小三告诉记者,在多元一体国家形成中,每一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贡献,而大松山考古发掘成果,将促进同学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解。
“大松山墓群的发掘,让大家看到了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各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也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绵延不断、多元一体的特质。”陈小三说。
学生记录大松山墓群如何把黔中通史“打通关”知识点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是考古工作不可或缺的下半篇文章。考古成果全民共享,既是学术探讨也是回馈社会,更是“讲好、讲透”贵州故事,展现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贵州文化印记”的生动实践。
用考古成果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考古充满遗憾,因为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又带来更多的问题。”在讲座结尾,周必素再次发出“召集令”——“考古发掘大多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希望同学们毕业后能选择贵州,探寻贵州历史文脉,一起找到‘是什么’,一起回答‘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