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文化中国行|安顺本寨两扇高低门的文化启示`) }}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有过这样一句名言:建筑是生活的镜子。你只需要将目光投向建筑物,就能感受到过去的存在,一个地方的精神,他们是社会的反映。安顺市本寨的杨家大院就是这样一种建筑,它既反映了屯堡人的文化精神,又展现明初屯堡的社会景象。
《贵州省志·地名》记载:“本寨,系七眼桥镇所辖自然村。当地习称‘本来就有的寨子’,后演化为‘本寨’。”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1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是云峰屯堡旅游景区的景点之一。
本寨远眺。郑莹 摄
2020年出版的《贵州省志·旅游》载:“(屯堡)村落所处环境多为坝田沃地,水源充沛,交通便利。雷家屯、章家屯、云山屯、竹林屯、本寨及附近的吴屯、新狱等村,是现今安顺市屯堡人居住密集、屯堡文化保持较完整的区域。”本寨属于屯堡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该寨居民始终保持着勤于耕读,善事工商的特点。
本寨有座石头院落令人印象深刻。据当地人说:院落早前属杨姓,称为“杨家大院”。杨氏据谱系推断本支为东汉名臣杨震之后,遂按《后汉书》所载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将大院更名为“四知堂”。
本寨四知堂正门门楼。郑莹 摄
据记载,杨震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其曾经举荐过的昌邑县令王密,为了报答举荐之恩,趁黑夜偷偷拿了十斤黄金准备送给杨震,却遭到了杨震的严厉呵斥。王密说:“现在深夜,无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王密听后十分惭愧,只好作罢。杨震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四知先生”。杨震一生,为官清廉,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留些产业,他坚决不肯,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
杨氏后裔秉持先祖家风,虽僻处安顺一隅,数百年始终不忘家训初规。据清《(道光)安顺府志》载:杨氏入黔始祖彦清,其宦游湘省,在洪武年间从江南复迁进驻黔中普定(今西秀区)。清乾隆年间,八世祖世俊从安顺迁到本寨村,发展为本地名门望族,随后修建杨家大院。杨家大院修建时虽充分利用当地石材,却保持着故地的徽派建筑风格。
杨家大院是典型的屯堡三合院民居,占地约180平方米,石木结构,有正房3间,左右厢房各两间,砌有丈余高的石围墙,大院门楼呈八字形面向入口,当清晨的阳光从院落洒出来,形成不同的光影,给人以神秘的进深感。大院与内宅的分界处有一垂花门,门内是四方天井,门外是倒座房,侧墙开有两扇高低不等的出入门。两门有80厘米高差,左边一扇为低门楣,4级石头步梯从门楣正下方向内凹进,步梯最后一级与院落地面持平;右边一扇为高框门,门框下端与院落地面持平,4级石步梯修砌在门框之外,连接外街。由此结构判断,低门为出户时使用,高框门则为入户门。
杨家大院的高低两扇门。郑莹 摄
两门为什么高低差距为何如此之大?为何一扇门前有对联,而另一扇门的对联置于门后?笔者通过历史文献,发现要理解其中的奥妙,得从明太祖朱元璋的治黔思想入手。这位明朝皇帝认为,“诸种苗蛮不知王化,宜设儒学使诗书之教”。从两扇门高低不同的结构及前后对联内容,不禁让人想到:本寨杨家大院高低两扇门的存在,应该蕴含着诸多儒家文化的密码。
杨家大院的高低两扇门。郑莹 摄
按照学术界对儒学在贵州传播的研究,明以前儒文化就已经在贵州高原传播。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在《贵州:传统学术思想的重访》一书中指出:“整体来看,贵州学术思想世界的形成与发展,不但与中央王朝凭借国家力量开发和经营帝国西南疆域的历史进程一致,而且也与以儒学为主体的大传统文化向滇黔两省的扩散传播同步。”明代儒学在贵州广泛传播,既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也因地方文化风气的开启。明初屯堡这样的生活聚居区遍及省境,正是开启地方文化之风的强劲推力,因此明代贵州教育十分鼎盛。
随着教育的发展,儒家价值观在贵州高原逐渐扎下了根基。就励学而言,中华民族自来有着求知与好学的优良传统。《论语·雍也》中即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的训示。春秋以后历代勤学的范例层出不穷:成语中“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皆前人之范,成为社会生活中励学的榜样。
杨家大院高低门的两副对联,浸透了儒家传统励学、和谐的思想。高门框对联云:“入此门读书直项,之他处授道存真”;横批:“尚儒明德”。书于低门楣后面的对联云:“处世求和频颔首,治学唯谨常弯腰”,横批“和顺为贵”。好似正说明低门为出门,训导家人出此门需低头,以和为上,方能凡事逢缘,致获成功;高门为入门,对联之意为在外辛劳终日,有所收获,故可挺腰而进,但仍需直项读书,以便他日传道授业,宗旨则在“尚儒明德”。
“和谐”在贵州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出门对联中的“和顺为贵”,既是做人之道,亦深刻地体现了屯堡文化与安顺地区本土文化的交融。历史学者范同寿在其《贵州历史笔记》中,将“和谐”列为贵州历史文化的关键词之一,认为:“如果没有这种历史上的和谐,贵州将不会成为中国古代南方四大族系的交汇地,多达几十个的民族也不会相继背井离乡、不辞辛劳、跋涉奔波移民到这里繁衍生息。事实证明:贵州除了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外,还有一种历史文化中至美的和谐。”杨家大院的高低两扇门,既体现了儒家“和为贵”的理念,也是屯堡文化与贵州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张金奎曾指出:“屯堡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民族性格的体现。当时的军人奉命屯守、远离故土,在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扎下了根,和当地的少数民族逐渐融为一体。”杨家大院高低两扇门,见证长达600余年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屯堡人是如何将儒家文化中的“和”与贵州地域文化中的“和谐”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清廉、励学、谦和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位本寨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为配合四知堂廉政教育基地建设,政府增设了《家风家训传承馆》,并写了相关对联贴在门框上,就是提醒大家,认真读书,做一个刚直不阿的人;学成以后,做一个心怀大志、踏实稳重的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本寨“四知堂”家训馆。郑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