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多彩文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营养 | 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赴苗乡侗寨调研采风`) }}

发表时间:2024-04-17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贵州如此多彩如此多娇,我们一定还会再来!”第一次到贵州的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白杨,望着眼前的青山绿水和侗寨鼓楼,不由发出一声感慨。4月11日至13日她参加由贵州和辽宁两省联合举办的“地方性写作与文化共同体”学术研讨会暨地方民族民间文化采风调研活动,最后一天与大家分别时,她心潮澎湃,觉得应该早点来体验贵州的风尚风情风味风物。

此次调研采风活动,国内10多位著名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奔赴黔东南的苗乡侗寨,感受璀璨多姿的民族文化,领略散发着原生态气息的民族风情。沐浴着贵州风,大咖们在考察中思考关于贵州文化的内涵。

孟繁华:贵州作家群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今年74岁的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十分关注贵州,1983年甚至到贵州拍了一部关于作家叶辛的专题片。后来因为主编各种文学选本如《新中国文学经典丛书》等,对贵州的作家有了一定的了解。“贵州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省份,老一辈的蹇先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崛起的何士光、叶辛、李宽定,到新世纪的欧阳黔森、冉正万、肖勤、肖江虹、王华等作家,他们构成了贵州文学的主干力量。”孟繁华肯定贵州作家群:在他主编的文学选本里,贵州作家的优秀作品,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构成。

A.png

孟繁华(右)在雷山西江苗寨了解文创产品。

孟繁华曾出版《梦幻与宿命》《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等专著,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共和国文学50年》等著作,在中国文学评论界有很大的影响。在他看来,多彩的贵州文化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宝库,藏着太多的文学秘密,这个秘密亟待作家去发掘,去解码。每到一地,他都细心地观察,耐心地倾听,生怕错过有意思的细节。

王尧:在贵州“畅泳”十分痛快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尧著作等身,但话语不多,在黔东南山乡,每到一处他都要留下影像。他认为,贵州的一草一木、一村一寨、一山一水都富有灵性,因此留影是增强记忆的最好方式。王尧说他跟贵州的缘分蛮深的,因为早在1987年他就到贵阳与贵州人民出版社对接《散文的春天》这部作品的出版事宜,后来又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贵州采风活动,到过毕节地区考察调研,算是对贵州有了基本的印象。

B.png

王尧在榕江大利侗寨调研。

“贵州的生态和文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次到贵州与这一次到贵州,发现到处都是青山绿水,真的是一块宝地啊!而苗族和侗族的语言、建筑、服饰、歌舞等,都是很稀罕的文化元素。”王尧说,贵州的作家有福气,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写作,地方性的特质就出来了。而他们的作品不光有地方性,在与世界的对接方面也很出色。新世纪以来贵州作家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文学界的重要力量,让人刮目相看。王尧给自己此行的调研采风定义为“在贵州的民族文化海洋中游了一次泳”,感受深刻、切肤。他表示,以后有机会还会再来贵州痛快地“畅泳”。

白杨:苗乡侗寨隐藏历史文化密码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杨第一次到贵州,因此对一切所见都感到十分新奇。从台江县的云阳苗寨、雷山县的西江苗寨,到榕江县的大利侗寨、三宝侗寨,白杨一路走一路用手机记录眼前的景和物。让白杨感到惊奇的是,仅有17多万人口的台江县、16多万人口的雷山县,分别有14项和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察着一栋栋木构民居,白杨的内心一直都不平静。在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榕江,白杨深深被大利侗寨和三宝侗寨的民族文化所吸引。

C.png

白杨(左)在榕江三宝侗寨了解侗族文化。

“大利侗寨的鼓楼、三宝侗寨的鼓楼和萨玛祠,这些建筑包含着侗族同胞对劳作和生活的态度。”白杨说,三宝侗寨鼓楼里边的壁画,讲述的其实是侗族的人文历史和传奇故事。侗族同胞用鼓楼、风雨桥、祠堂这样的建筑形式,铭刻、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密码。这本身就富含精神色彩,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为贵州民族文化的特色彰显和文旅转化提供了扎实的人文基础。“贵州与广东山海相连,从经济层面到文艺层面,都有着许多互通的契机。”

王威廉:没有什么比活态传承更有张力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威廉算是贵州的“老熟人”了,因为他曾在由贵州省作协主办的《山花》杂志上发表过多篇小说,与时任主编何锐、现任主编李寂荡有过多次交往。这次参加调研采风活动,是他第三次到贵州。王威廉坦言,他与《山花》之间,是一种稳固的、类似于亲朋好友的关系,因为一份杂志的文学承载,他对贵州的情愫就多了几分厚重。

D.png

王威廉在雷山云阳苗寨书屋。

在游人汹涌的西江苗寨,王威廉说他感受到了什么是繁花似锦。每条街巷都是人,穿着租来的苗族服饰逛来逛去的,成双成对牵手漫步的,店铺里纷纷购买当地特产的,大家的脸上都显示出一种闲散和兴奋。王威廉说,人们千里迢迢来体验苗寨的风情,这说明苗寨必有它的特殊魅力。白天的苗寨与夜晚的苗寨,看上去就能产生许多联想。这个联想就是收获。“用手机自拍的少男美女的自嗨画面,颠覆了人们印象中的民族文化。画面透射出来的是一种青春与活力,所以说,与其把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景象珍藏,不如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盘活文化资源。没有什么比活态展示和传承更有张力了。”

E.png

采风团在雷山云阳苗寨。

文化大咖:智慧触发文化共同体思考

“地方性写作与文化共同体”学术研讨会暨地方民族民间文化采风调研活动,目的就是挖掘和书写地方文化,探索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参加活动的成员,均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文学期刊,他们有的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有的是著名作家,有的是著名期刊主编,在文学评论界很有影响。

除上述4位大咖外,还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福贵,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彬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谢有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兴阳,《当代作家评论》主编、辽宁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韩春燕,《当代作家评论》副主编、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李桂玲,《当代作家评论》特邀编辑、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丹丹等。

F.png

采风团在榕江大利侗寨考察。

G.png

采风团在雷山西江苗寨考察。

旅途短促,行色匆匆,但大家对一路上看到的、听到的、了解到的、感受到的信息和气息十分珍视,认为此行的收获并非是山水木楼、绿树红花的过眼风景,而是苗族文化和侗族文化在心里烙下的深深印痕。

一审: 胡晨

二审: 张鸿杰

三审: 熊莺

四审: 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