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百鸟朝凤》的民俗叙事与隐喻探究 `) }}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百鸟朝凤》是贵州作家肖江虹的中篇小说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叙事中,乡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个不断被探讨的主题,肖江虹以其独特的贵州书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乡土文化与现代性冲突的窗口。
民俗叙事更加真实
相对保守的农村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当代镜像,是传统民俗仪式得以保留的良好场域。肖江虹的作品正是在民俗和乡土融合的背景下,在《百鸟朝凤》中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深入挖掘和描绘了农村地区传统民俗仪式的丰富内涵。
在民俗领域中,文学中可呈现的有众多方面,例如:饮食、仪式、音乐、婚嫁和丧葬等等,这些民俗仪式在越不受到现代文化和外来潮流影响的农村越是纯正。现当代小说在对民俗仪式进行视觉呈现时,会无意识将其放置在乡土的场域之下,如《边城》《红高粱》《白鹿原》《秦腔》以及本文重点谈及的《百鸟朝凤》。乡村往往承载着将传统、文化、民间、精神等抽象的名词具象化的任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最理想的民俗呈现方式就是将其置于自然的农村乡土环境中。现如今,城市化的进程让越来越多新一代作家远离乡土,他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创作背景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钢筋水泥建起的城市中进行书写已经成为常态。肖江虹虽然成长于一个新时代,但是他的创作精神和关注点在与前辈作家保持了连续性,不过他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思考乡村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这种叙事方式可能使得肖江虹的作品显得更加内敛和克制,更倾向于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来探讨乡村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及乡村在这一过程中的适应和变迁。
在乡土的叙事背景下,《百鸟朝凤》中比较明显的叙事特质为:男性为主体以及父系社会的叙事逻辑在无意识中呈现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特质在中心人物游天鸣身上得以深刻体现。具体而言,这种特质表现为他作为男性角色在传承唢呐技艺方面的责任和唢呐学习上的优异表现。从游天鸣学习唢呐这一点来看,他是在父亲的命令和推动下才开始的。在文中有写道“我不喜欢念书,可我也不喜欢做唢呐匠。”游本盛对儿子游天鸣有着明确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学习唢呐,在父亲不断地教育下,这种期望转化为一种责任,让游天鸣感到必须承担起这一责任,即使这可能与他个人的兴趣和愿望相悖。唢呐师父焦三爷作为唢呐的传承人,他的技艺被视为宝贵的财富,毫无疑问,这个决策权和对传承者的评判权是在他自己手里的。焦三爷作为师父,对徒弟游天鸣持有严格的要求与深切的期望,这种师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父系社会中父辈对晚辈的期许与权威地位。小说深入探讨了焦三爷与游天鸣之间的师徒关系,其中焦三爷对游天鸣的教导,不仅局限于音乐技巧的传授,更深入到传统美德与人生哲学的培养。在叙事中,焦三爷对游天鸣寄予厚望,期望他能继承并弘扬唢呐技艺。游天鸣的每一个决定都紧密关联着焦三爷的期望与教诲,这自然也包括了对唢呐传承的坚守。从游天鸣坚守传承唢呐使命的坚定态度来看,他既是守护师父毕生的愿望,也是在实现父辈的期望。
民俗叙事承载着群体的记忆和无意识观念。针对民俗叙事逻辑进行解析,可以揭示最深层次民俗惰性,就是父权占据家庭、团体或者社会的权威。这种父系社会的叙事本身就是源于我国我古代父系社会中父命难违、子承父业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游天鸣的思想和行为,但也正是这种观念,有关民俗的叙事才更加真实。
隐喻指向乡土社会的秩序
整部小说以唢呐曲目《百鸟朝凤》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吹奏此曲不仅是对逝者生平的一种至高的道德评价,也象征了唢呐艺人之间权力与责任的交接等等。小说中乐曲本身蕴含着隐喻的意指和权力关系的隐喻都在叙事的推进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唢呐班子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的各种仪式,尤其是在葬礼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唢呐音乐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慰藉。《百鸟朝凤》则是唢呐曲中较为知名的乐曲。《百鸟朝凤》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及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旋律优美动人,情绪热烈欢快,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色彩。在肖江虹的小说中,《百鸟朝凤》这首同名唢呐曲贯穿于整部小说,成为叙事展开的核心线索。在文本中,该曲目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呈现,更承载着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和隐喻功能。根据小说的讲述,唢呐曲目的选择与演奏形式在不同往生者的葬礼仪式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隐喻了对往生者生平道德品质的评价。道德平庸的人只吹奏两台,中等水平的人吹奏四台,而上乘之士则吹奏八台,只有德高望重之人的葬礼上才能吹上《百鸟朝凤》。《百鸟朝凤》的演奏不仅是对往生者最高敬意的表达,也是对演奏者至高荣誉的肯定。焦三爷作为无双镇唢呐技艺的最高代表,他一直坚守着唢呐技艺的传承,并在众多艺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在唢呐盛行于乡村各大婚丧嫁娶仪式的年代,唢呐班主甚至可以坐在太师椅上接受众多孝子贤孙的跪拜,可见其地位之尊贵。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百鸟朝凤”中的“凤”这一形象也可以被理解为焦三爷本人,也可以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者们。他们如同凤凰一般,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是道德与艺术的化身,他们的存在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生生不息。
从“百鸟朝凤”这一成语典故的内涵来看,其本身就蕴含着权力的象征。“朝”在这里指的是朝拜,而“凤”则指代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据传,每当凤凰出现,百鸟便群集其周围,鸣唱以示敬意,这一景象犹如万民朝拜圣主,旧时常用以比喻君主圣明,天下归心。后来,这一典故也被用来比喻那些德高望重、众望所归之人。而“百鸟朝凤”则隐喻着对领导者的尊敬,并且百鸟朝凤图案多用于皇宫建筑装饰,常见于廊、轩等的彩绘,强化了其权力与尊贵的象征意义。此内涵之外,《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在无双镇首先可以看作是唢呐班班主对往生者道德评价标准的权力。例如,金村的村委会主任过世时,其子孙虽愿意支付重金请求焦三爷吹奏《百鸟朝凤》也无济于事,只因焦三爷对其的评价是“排挤其他姓氏在村子里的生活空间”。而当火庄的窦老支书过世,焦三爷主动让游天鸣去为他吹奏《百鸟朝凤》,只因焦三爷对他的评价是:上过朝鲜战场,打过日寇土匪,为村民做过不少实事。这一对比清晰地展示了焦三爷通过《百鸟朝凤》这一曲目,实际上掌握了对往生者道德评价的重要权力。这一曲可以看作是唢呐班权力的象征和交接的权杖。“无双镇的唢呐班每一代都有一个班主,上一代班主把位置腾给下一代是有仪式的,这个仪式叫“传声”。不传别的,就传那首无双镇只有少数人有耳福听到过的《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并非人人皆能演奏,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掌握其演奏技艺。唯有符合继承唢呐班的条件的徒弟才可以学习《百鸟朝凤》,一旦掌握了其演奏技术便代表完成交接,获得唢呐班班主的权力。
唢呐曲《百鸟朝凤》在小说中的内涵从表层上看是以其载体唢呐为核心的讲述,往更深处分析也可以揭示出其在歌颂焦三爷以及同他一样坚守传统技艺的工匠们。进一步而言,《百鸟朝凤》也是唢呐这一技艺得以在无双镇立足的道德评价的权威象征以及唢呐艺人之间的微缩阶级的权力象征以及权力交接的权杖。
《百鸟朝凤》在小说中的叙事构建,不仅展现了唢呐的美学价值,更深刻地反映了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肖江虹的文学创作并不是简单地对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传统进行怀旧和哀叹,他是在展现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并深刻地反映出传统技艺及其主人在社会变迁下的境遇。《百鸟朝凤》这一唢呐曲和其载体“唢呐”在小说呈现了多层面的文化内涵,既是道德评价和权力隐喻,又反映了传统文化和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