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图云观 | 溶洞图书馆 书香溢山村`) }}

发表时间:2024-02-08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者按

图云关,位于贵阳市南部,是周渔璜笔下的“奇石千丈云际立,雄关四扇日中开”之雄关,旧时即为黔南首关。现在属于鹿冲关森林公园,在公园北大门,留有多处摩崖石刻,记录图云关曾经的风云。

始建于公元1201年(宋宁宗嘉泰元年)的图云关,最初是古代贵阳东出湘桂的咽喉。图云关不仅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古关隘,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摩崖石刻、关帝庙、纪思亭和可憩亭等。

1939年,因着图云关东接中原,南接滇缅,西距当时的抗战中心重庆仅400多公里,地处关隘要津,加之此处树木葱茏,是绝佳的天然掩体,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迁驻于此。在血与火淬炼的6年半时间中,图云关汇聚五湖四海抗日救亡的志士,成为全国最大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心和军医培训基地,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站立图云关最高点“日出峰”,可饱览云海荡漾,群峰浪涌的美景,可俯瞰贵阳城,可欣赏清流掩映的参差楼群。从古至今,图云关都是贵州的一个地标。

有“关”字,且也是贵州地标的还有一处:娄山关。贵州日报的“27°黔地标”文化周刊老牌副刊就叫“娄山关”,是以文艺作品为主的报纸副刊。如今,媒体融合走向纵深,传播形式更为多样,以屏为载体,图片更为悦读,文化周刊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上推出“图云观”栏目,既取意图云关为贵州地标,又将“关”改为“观”,契合以图片故事、图片叙事为主的新媒体栏目。

艺术一族多分支,文影二流常交错。有时,静默的瞬间比嘈杂的声音更令人触动。

藏在17.6万平方千米里的黔地文化密码,期待更多挖掘和解锁。一图胜千言,在这个信息量爆棚、注意力短缺的数字时代,“图云观”运用专题摄影来讲故事,通过图片展现的细节娓娓道来,“定格”贵州文化的瞬间,直观、生动、系统地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情感。

—— 黄蔚

当“喀斯特洞穴”与“图书馆”产生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能量?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记者走进黔西南州册亨县板万村,在这座充满布依风情的小山村里,探寻关于“溶洞图书馆”的故事。

板万村,拥有“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森林乡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闪亮名片。

这里有依山而建100余栋原生态的布依族干栏式吊脚楼,随处可见珍贵的金丝楠和茂密的参天古树。

大自然数百年来的滋养,让这座古老的布依寨子充满着神秘与浪漫。

2023年12月31日,板万村溶洞图书馆对外开馆。

该图书馆依托当地天然喀斯特溶洞而建,由青年建筑师曹卿作为设计主创,曹卿、阳威、王文涛三位青年建筑师组成设计团队,民间公益组织“大山小爱”负责运营,也是黔西南州册亨县“大山小爱”志愿者协会建设并运营的第8所图书馆。

“2016年有个项目在板万村,当时我们了解到村子里有个‘赶荒洞’的传说,这个洞原来非常偏远且难以到达,后来修建了山路。

本地村民和外地游客都对这里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和喜爱。”曹卿说,“赶荒洞”作为全村的制高点,地理位置奇特、视野开阔。

设计团队在初期也有过博物馆、艺术馆、展厅、火锅店、特色民宿等多种设想,后来在与运营方多次沟通和碰撞思考后,最终确定了图书馆的构想。

溶洞图书馆的出现为板万村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它以自然洞穴为基础,通过巧妙的设计,将书香和自然美景结合,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阅读场所,给人们带来了别样阅读体验。

曹卿说,溶洞图书馆既延续了公益组织在贵州支教核心内容中的图书馆概念,同时也成为了村民和游客的服务中心,可以提供休憩、阅读、就餐等多种功能。

板万溶洞图书馆项目包括洞内图书馆、室外无边水池、“鸟窝书店”、观景平台以及岩石书屋。

整个项目巧妙和谐地融入当地自然环境,让喀斯特山地的神秘静谧之美一览无余,还通过无边界方式将溶洞与实用相连,打造开放式场域,成为融合阅读、观景、休憩的文化场所。

“图书馆的开通让今年寒假回家的孩子享福了,他们可以趁闲暇时上去读会儿书,同时也让我们村子的人气更旺,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又有了新去处,能来到这里喝喝茶、看看景、读读书。”板万村村民李玉龙说。

溶洞图书馆自开业以来,得到了很多村民和游客的好评。

未来,“大山小爱”运营团队还将不断优化馆内业态布局,发挥其最大效能,让更多人在喀斯特群山间的溶洞里,沉浸式漫步自然书香。

一审: 胡晨

二审: 倪淑琴

三审: 熊莺

四审: 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