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中国“村晚”迸发乡土文化新活力`) }}

发表时间:2024-02-07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贵州频道

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上千人自然和声,银铃般清脆悦耳。2月3日中国南方小年夜,在贵州省榕江县“村晚”舞台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精彩上演,惊艳全场。

去年夏天,《天地人间充满爱》侗族大歌作为当地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节目响彻“村超”决赛之夜;在3日“村晚”舞台上,来自从江、黎平、榕江三个县的侗族儿女,身着银饰盛装齐聚一堂,歌唱美好生活,喜迎龙年春节。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县,但同根同源,能在‘村晚’舞台一起唱侗族大歌,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交流和展示侗族文化的机会。”参与表演的从江县侗族村民潘仁花高兴地说。

2月3日,演员在“村晚”上表演。当日,2024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村超村晚”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拉开帷幕。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紧扣乡村主题,以村民为主角,欢唱民族山歌……纵观整场“村晚”,和“村超”一脉相承,全民参与、人人共享、“村味”十足是晚会最大的特点。当晚,学生、农民、小商贩、村干部等纷纷走上舞台,整场晚会共有2300多人参演。

吹着芦笙,踩着鼓点,一群来自丹寨县的苗族妇女表演了欢快的《锦鸡舞》,她们身穿色彩鲜艳的花裙,把锦鸡的形态转化为活泼的舞步。

“村晚”现场,朗洞镇村民用稻草、竹篾编扎而成的“金龙”“金凤”,在热闹的锣鼓声中“飞”上舞台,为晚会增添了喜气;台江县苗族村民带来的《反排木鼓舞》则通过手舞足蹈传情达意,充满生活气息。

多彩“非遗”展演、多民族联欢、舞龙焰火秀……每个表演环节都充满了民族风情和草根特色。“这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民族歌舞,展示了少数民族同胞崇拜自然、学习自然的生活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扎根乡土的民族文化活力。”喜爱民族文化的自媒体人黄晓迪说。

2月3日,演员在“村晚”上表演舞龙。当日,2024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村超村晚”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拉开帷幕。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自去年火爆“出圈”以来,民族文化展演一直是“村超”绿茵场上最重要的内容。在“村超”赛场上,今年28岁的麻书琴是乡村球队的啦啦队员;在“村晚”舞台上,她又是苗族“非遗”文化《摆王木鼓舞》的负责人和传播者。

“为球队呐喊助威是营造热烈的气氛,努力把木鼓舞搬上‘村晚’舞台既是享受传播‘非遗’文化的快乐,也是传承‘非遗’文化的需要。”她说,“希望通过‘村超’‘村晚’让更多人看见这项‘非遗’,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传承发展。”

今年,作为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重点项目之一,包括榕江“村晚”在内的2024年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共有91个,比去年增加17个。

在今年示范展示点之一,四川省叙永县叙永镇鱼凫社区,红色“村晚”以红色历史文化为主题,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追寻红色记忆,感受时代发展;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白清姚千街道蔡屯村举行的冬季“村晚”,集聚了东北二人转、大秧歌、相声小品等当地特色文化节目,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无限温暖和欢乐。

放眼全国,随着中国人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承载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村晚”,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丰富。舞台搭在“家门口”,唱的是乡音乡情,演的是农村故事……各地“村晚”随着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走向全国。

“村民们淳朴自然的表演,恰恰是农村魅力所在,让人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愁,也看到了美丽乡村新面貌。”有网友评论说。

2月3日,演员在“村晚”上表演节目。当日,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主会场活动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精彩上演。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文化振兴是中国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都很重视乡村文化培育和传承,并积极出台政策发展乡村文化,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

“‘村晚’之所以层出不穷,离不开中国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追求更高精神文明的客观需求。”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工作处处长、研究员许峰说,持续办好“村晚”不仅是为村民做好乡村“文化大餐”,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一审: 胡晨

二审: 倪淑琴

三审: 熊莺

四审: 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