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孔学堂书局新书《元山文选》出版`) }}

发表时间:2024-02-07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日前,由贵阳孔学堂书局编辑的《元山文选》出版发行。

《元山文选》是时任贵州提学副使,于贵阳文明书院向阳明执弟子礼的席书现存唯一代表作,由席书的长子席中、三子席和编辑整理,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刊行,现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有藏。书中有杨名撰序一篇,以及席中撰跋一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编纂此书之缘由及相关情况。全书十万余言,按文体编排,分为五卷,含序、记、志铭、碑状、祭文、词、奏议、论、策、书札等十种文体。

作为《阳明文库》古籍整理系列丛书,此次点校本以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年)席中、席和刻本为底本。《元山文选》点校本的出版,有利于发挥刻本的史料价值,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席书的哲学、文学、政治等思想以及中晚明文人的交游情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版本价值。

席书,字文同,号元山,是黔中王学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王阳明心学脉络中的重要一员,阳明心学的虔诚拥护者。席书认为王阳明被谪是“以言遭贬”,对阳明遭受陷害很同情。席书任贵州提学副使时多次邀请王阳明讲学,传播了阳明思想,为阳明心学在贵州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席书曾作《鸣冤录》,大力支持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席书更是王阳明的挚友、同道,他欣赏、肯定阳明的才华,积极举荐阳明,是王阳明精神上的慰藉。

席书心学思想之实践最可彰著者,是“大礼议”事件。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壮年而崩,既无子嗣,亦无立储。后由其母张太后与阁臣、宦官商议,推举其堂弟、藩王朱厚熜继位,是为世宗,改元嘉靖。朝廷旧臣杨廷和等为了维护和彰显势力,强迫世宗改称伯父即武宗之父孝宗为父,伯母即武宗之母慈寿皇太后为母,而称其亲生父亲即兴献王为叔父,生母为叔母。世宗坚决不从,乃命集议,由此形成维礼派和议礼派。席书、黄绾、黄宗贤、黄宗明、霍兀涯、方献夫、吕柟等阳明学弟子和张璁、桂萼等构成议礼派,支持世宗的合理诉求,此中又以席书为特出者。

历史上,席书从“礼本人情”出发,认为杨廷和等旧臣让世宗以伯为父,以父为叔,有违伦理纲常。而且,世宗继位是继统,而非继嗣,因此,世宗尊称生父为皇考,生母为圣母,甚至为生父别立显陵等,大伦大统,各有所归,尊尊亲亲,互不相悖。席书所论,其根本理据在于“世无二道,人无二本”,这在根本上肯定了理不外于心,心理不二。礼者,理也,道也。人情者,心之所发也,理之条理也。如阳明所言:“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在心学看来,人情是本于理的,要“认得良知明白”。因此,席书之“礼本人情”并不是建立在肆情恣意的基础上,而是良知的基础上,有着基本的德性规范,凸显了道德的主体性和伦理面向。

席书对“礼本人情”的强调体现出其为道不为君的心学气质。在阳明心学,良知是人人具有的,在此意义上,君与民同。基于良知的为政,是行天下之道,而非为君之道。这一点在阳明学的“觉民行道”中有充分的体现。

据了解,该书由陆永胜、刘小伟点校。陆永胜是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中华文化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小伟是贵阳学院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美学。

一审: 胡晨

二审: 倪淑琴

三审: 熊莺

四审: 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