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年轻人爱看 专家评价高 | 京剧《阳明悟道》参演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获满堂彩`) }}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好!”“冯冠博再来一个”“侯丹梅来一个……”1月17日21时55分,距离贵州京剧院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演出结束已过半小时,位于成都市人民中路1号附2号的四川大剧院内仍然灯火通明,数百名观众站起身来围到舞台前,用掌声和欢呼声表达对该剧的喜爱,二楼座区的观众更是趴在栏杆上用手机记录演员的返场演出。
这是京剧《阳明悟道》参加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第二场演出,贵州京剧院的演员用精心的准备、精彩的剧情、精湛的演出,赢得满堂喝彩。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开。
观看完演出,中国戏曲学会顾问、武汉大学郑传寅教授评价说,这是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自2023年12月15日开演以来观众反响最为热烈的一台戏,原本他担心这样一部带有“说教”意味,讲述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剧目,会提高观众的观看门槛,隔离一些观众,但从观众的反响来看,这种顾虑是多余的。
这台讲述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知行合一”哲学命题的首倡者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故事的大戏,以当代视角诠释和弘扬阳明文化,是贵州大力实施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深入挖掘阳明文化的精典之作。
用心用情是演出成功的关键。该剧在剧情创作上采取“大事不虚,小节不拘”的原则,又不同于惯常的以讲故事为主的戏剧样式。在戏剧结构上,没有泛泛地演绎王阳明的生平事迹,而是将焦点集中在王阳明“龙场悟道”这一人生的特殊时空,充分调动京剧艺术的特有手段,浓墨重彩地展现王阳明“长思顿悟”的历史瞬间。因该剧赋予的“诗剧”“哲理剧”特点,为增加剧目感染力和视听享受,该戏融入管弦乐伴奏,让整场演出更加恢宏大气。
为更好地阐释其中的哲学思想,增加观赏性,在演出形式上借鉴了姊妹艺术中“歌队”的表现形式,在“四十廷杖”“悼念吏目”“搭屋垒舍”“书院讲学”等段落,充分利用“歌队”营造宏大、壮观的戏剧场面。此外,该戏在表演上也有创新,在尊重戏曲程式化表演的艺术基础上,融入了话剧“体验派”由内而外的表演方法,使得剧中人物更加鲜活丰满,这些都让成都观众感到“精致”。
“贵州京剧院演员有真功夫,唱念做打样样精通。”对观众而言,这样一部缺少戏剧冲突的京剧,想要留住观众则需要通过演员的二度创作完成,整场演出没有观众因为枯燥离开。成都戏迷李林柯惊呼,这场演出看得太过瘾了,没想到贵州京剧有如此实力,完全是一线大团的水准。
作为王阳明的扮演者,凭借该剧获得第31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的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再次登台献唱,他以老生大文戏造型、新编唱腔,生动诠释了鲜活、厚重的阳明先生形象。出色的扮相和“人戏合一”精彩演绎,俘获一众戏迷。
摘得梅花奖之后,该剧相继走进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北京清华大学等地演出。10余次在《阳明悟道》中饰演王阳明,相比参加梅花奖演出,冯冠博在中国京剧节的这两场演出表现更加松弛,演技提升,被观众评价“如入化境”。
冯冠博告诉记者,为了在中国京剧节的舞台亮相,该剧从音乐、表演、唱腔、舞台等多方面精雕细琢打磨提升,自己也因为没有参赛压力在表演上更加有的放矢。他表示,每一届中国戏剧节贵州京剧院都积极组织参加,希望在本届的舞台上展现贵州京剧人的精气神,把阳明文化宣传出去,让广大戏迷了解贵州。
这场演出青年观众比例高,一出“悼念吏目”的独唱让许多观众落泪,青年观众张琳表示,她仿佛看到了一幕王阳明版的“黛玉葬花”,那种悲己的心态令人为之动容。四川音乐学院学生杨逸飞连续两天来看演出,他因阳明先生身处逆境的豁达而感动,还因看到了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而感到惊喜。
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组委会专家赞叹该剧编剧文字功底深厚,导演手法大气干净,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形而上的哲学思想,难度非常大,反映深入挖掘阳明文化特色资源,打造国粹艺术精品,充分展现了贵州的文化实力与文化自信。
据了解,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以“京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为主题,由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成都市政府承办。在京剧《阳明悟道》专场演出前,贵州京剧院还把传统剧目《辕门斩子》《蜈蚣岭》带到成都,参加京剧节折子戏公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