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纪录片《这一站,贵州》:以鲜明文化特色推动地域形象传播`) }}

发表时间:2024-01-12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由贵州省委宣传部指导、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制作的纪录片《这一站,贵州》荣获2023年中美电视节“最佳电视纪录片”一等奖,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2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12月16日,《这一站,贵州》研讨会暨第二季节目发布在京举行,会上专家们围绕《这一站,贵州》(第一季)的创作经验与成效、如何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等话题展开研讨。

《这一站,贵州》(第一季)于2022年12月24日在贵州卫视首播,并在IPTV、哔哩哔哩、腾讯视频、优酷同步播出。该片是贵州首部立足于贵州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喀斯特地貌孕育的独特山地文化的大型山水人文纪录片,以小切口说大故事,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新时代下贵州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民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节目共8集,分别以“山”“水”“屋”“洞”“桥”“饰”“歌”“未来”八个关键词从不同角度呈现贵州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大地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该片在多平台展播,通过“大屏+小屏+新媒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节目播放和宣传推广。播出期间,位列美兰德全国2月热播电视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单第二位,在省级卫视中位列第一。节目全网融合传播量突破3亿次,其中抖音话题“#这一站贵州”播放量达2.1亿次,微博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达1437.7万次。

为进一步营造宣传效果、提升节目影响力,在第二季即将播出之际,贵州卫视联合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以《这一站,贵州》(第一季)为案例组织专题研讨会,听取各方建议,探讨文艺作品如何更好地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表示被《这一站,贵州》的三大亮点所感动:一是被其朴实的群众所感动,有在山腰追逐理想的致富带头人——侗族有牛哥,有在山顶挑战信念的扁带勇士——胡记恩,在山谷享受幸福的长寿老人。二是被贵州优美的自然环境所感动,黔东南的梯田,高碑湖的一线天,石阡的施场温泉。三是被其中所展示的中华文明突出的向上向善的经典话语所感动——“庄稼年年种,连连长,不会总是倒霉。只要我们往前走,没有人能拦得住我们。没有永远不垮的行业,只有永远奋斗的人,只有你觉得你能行,你一定能行。”片中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与强大,展示了我们中华文明的豁达和开明。整个纪录片以文化赋能,通过小故事讲述中国精神,展示贵州美丽的自然景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

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级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在《这一站,贵州》(第一季)节目里能看到了贵州文化的发展、交通的发展和生态的发展。在大的主题背景下,用小视角、小故事和真实的情感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贵州的文化丰富多样显示了这方土地上的人的聪明才智,见证了创造力。而这些年贵州的发展在西部地区也是走在前列,特别是交通,万桥飞架的贵州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其次就是生态的发展,贵州近几年的生态建设取得很大成绩。《这一站,贵州》(第一季)有着鲜明的贵州文化特色,在推动地域文化传播时,要找准最具影响力和特色的内容,选择大众层面最广为接受的方式来呈现。

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级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这一站,贵州》(第一季)对多彩贵州的阐释很丰富,题材选得非常极致。每一个故事都精挑细选,既有题材本身的新奇,同时又能包含人物的精神状态,并且充分发挥了纪录片的特性。节目把纪实的艺术能力发挥得非常好,表现了人物最真实、最自然的生活状态。不仅有山水,更重要的是有情趣,情趣跟山水加到一起构成独属于贵州的精气神。从《万桥飞架》到《这一站,贵州》,贵州的形象、气质、文化通过节目得到非常好的传达,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季节目要实现更好地创作和传播,要把握住三点:第一,视点,要保持自然朴实的讲述,不拔高、不造作。如果能在解说方式上区别于专题性纪录片的解说风格,稍微有点贵州人的幽默感,有点语言节奏上的那种变化,就会舒服很多;第二,焦点,不用设计过多的故事架构,提取其中足够的信息量和悬念度进行放大。以点带面,把每个点做透打穿,更容易形成热点;第三,观点,现在大家看好电影、好电视剧、好节目其实都靠观念去带动传播。大量的文化作品都是因为有了来自内容本身的观点而被广泛关注,因此提炼观点观念是节目能够被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

中央民族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林继富:《这一站,贵州》以小人物为切口去透视贵州人今天的生活,也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贵州人的生活面貌。通过某一个具体的事件,去呈现人物的生活镜像,体现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片子很讲艺术,有唯美的镜头、如画的山水,也讲了历史和现代有机融合,因此这个片子在宣传贵州、打造建设贵州形象和贵州文化的建设方面是独树一帜的。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所以我们如何通过纪录片去讲好贵州故事,用平常人的故事是非常合适的。这种故事是有情感的,也是有温度的,让人看到也很亲切,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贵州人民是如何走向共同富裕,可以用穿越历史的视角去感受贵州人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希望第二季节目能够融入到国家文化建设的体系里面来,把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藏和新时代的主流价值传达好。

中央民族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林继富

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际传播研究所所长朱新梅:画面的极致,人物的刻画,尤其是节目里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刷新了我对贵州台的认识,刷新了对贵州人的认识,刷新了我对我们整个纪录片的创作的认识,也让我思考了几个关于纪录片叙事策略方面突破:第一个突破,贵州卫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深入生活、深入人民。这种叙事方式不再是讲大的宏观的趋势,讲国家趋势,而是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人。第二个突破,纪录片的人物不再是神通广大的大英雄,而是敢于表现普通人的挫折和困难,通过他们树立一个个真实的小目标,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打动观众。第三个突破就是纪录片的叙事从喧嚣的、华丽的、夸张的表达方式,转变到了很朴素、很平实、很收敛的一种表达。从国家到个人,从英雄到凡人,从夸张到平实,片中的人物有着千锤百炼、百折不挠的精神,不仅是贵州人的精神,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塑造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际传播研究所所长朱新梅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二级研究员,《新视野》原主编,中国明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高寿仙:贵州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宝库。贵州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在历史上它一直是一个民族大走廊,也是中亚文化和当地的本土文化交融的一个大平台,为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佐证和生动的文化展示。《这一站,贵州》(第一季)分为8集,涉及范围比较广,也非常注重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的展示。每集3个故事都以生活中的平常人物为中心,展示了他们的理想、他们的追求、他们的能力,当然也没有回避他们的苦恼,他们的困难。用比较平淡比较细腻的语言,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看了不自觉地融入其中。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二级研究员,《新视野》原主编,中国明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高寿仙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原院长、博导关玲:《这一站,贵州》有三大特点,第一,每集中的3个故事既有关系又相对独立,适合拆条在网上重新传播。因此《这一站,贵州》(第一季)具有融合传播的这样一个特点,是一个台网联动、有融合传播理念的片子。第二,它的文化情怀和精神涵盖在特别生动的小故事里,而每一个故事又具有新奇性、独特性和专业性,通过平凡和有个性的人去讲故事,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它有当下的现实意义,同时有未来感,有国际性,用一种开放的视角和一种磅礴的气势和胸怀来展示现在贵州的发展。节目里面有外国人,有被当地文化吸引的外地人,这样的故事更有说服力。把现象变成标签,把标签变成文化符号,这一点这个片子做得很好,我们在观看过程中被当地文化震撼心灵,同时节目中展现的景色也让人记忆犹新、令人难忘。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原院长、博导关玲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编务统筹李春利:《这一站,贵州》以平凡的视角切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贵州,感觉就像是烟火人间和天上仙界。贵州在之前一直被定位,可能很多人的传统概念里会认为贵州是贫穷的、边远的,但如今的贵州不再是一个落后的省份,它现代、立体、鲜活。片子有一种浓烈的艺术和现实的撞色表达,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从物质到精神层面都在强烈地碰撞,在冲突中走向和谐,让整个片子变得很有意思,把富有灵气的山水之美和人文精神高度融合,见人、见事、见风景、见风俗、更见精神,打造出了一个立体多元的美丽贵州形象。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编务统筹李春利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导田维钢:优秀纪录片公认的标准:主流人物,影像故事,思考当下,思考社会。而《这一站,贵州》(第一季)正符合这样的标准。片中的人物不是小人物,是和我们在座的每个人一样,是社会的最主流的人物。这个片子我看到了天地,看到了人和自然、人和文明的和谐共处;我看到了众生,看到了贵州各行各业普通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我还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季里,可以把贵州好的故事做得更符合年轻人,更符合网感,更符合移动端,更符合社交化,结合更多热点,实现融媒体全网传播,打造出一个真正的IP品牌。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导田维钢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纪录片《中国医生》总导演张建珍:《这一站,贵州》以小人物小事件为切口的叙述性视角,代表了纪录片创作从国家趋势到个人需求的转变,是在内容生产方面的重大突破之一。节目有着真诚细腻富有感染力的叙事风格,在影像呈现、艺术表现上也有着鲜明特色,希望第二季加强国际传播、融媒体传播来取得更高成效。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纪录片《中国医生》总导演张建珍

贵州卫视联合国内知名纪录片团队策划了《这一站,贵州》(第二季),深耕贵州文物和历史文化,以“发现贵州 理解中国”为核心,立足贵州“因国而生、为国而立”的历史主线,以“路”“通”“智”“道”“敬”“育”“入”“出” 为主题,以贵州文物、文化作为标志性元素。邀请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施展,深入解读贵州文化特质,力争立足时代议题、推动贵州原生文化符号和新时代文化形象的持续输出,为观众呈现一个文化层次极其丰富、多元、开放的贵州。

一审: 胡晨

二审: 倪淑琴

三审: 熊莺

四审: 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