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藏在民间的博物馆】从能动的傩面具看德江傩戏文化的演变`) }}
来源:众望新闻
在铜仁市德江县北城的木艺文化创意产业园中,一座博物馆里挂满各式木雕面具。1月8日,德江傩堂戏博物馆创始人、馆长冉勇向记者讲述了馆内最为复杂的“山王”面具制作过程。
“山王”面具
“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我收藏了这面‘山王’面具,后来在保持其原貌的基础上,我们重新进行了设计,在眼睛与下巴两处设置了自由转动功能,这也是馆内唯一一面戴在脸上还能动的木制面具。当傩戏师佩戴它表演时,能够展示生动丰富的表情。”冉勇说。
冉勇介绍,“山王”面具的制作要历经选材、画形、雕刻、挖瓢、煮水杀菌等12道复杂工序,尤其在眼睛与下巴的雕刻上,特别讲究线条的流畅性,普通工匠无法完成。因此,“山王”面具不仅代表着傩戏面具制作传承人智慧的结晶,也是面具历史上的一次改良提升。
游客们在古傩面具墙前拍照
在德江傩堂戏博物馆里,除了这类模样夸张的傩面具,还有各种古傩画、傩法器等傩文化相关物品共1300余件。包括古傩面具300余面,古傩画200余张,傩戏唱本和傩文化图书近500余册,傩戏视频60余套。从最具馆藏历史的明代法衣,到2023年最新“入库”的一套族谱,都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德江傩戏文化、地缘文化的起源。
“有人称德江傩堂戏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建馆的初衷就是想依托德江傩文化元素,为观众展示傩戏文化知识。”冉勇说。
2011年,冉勇以“傩缘”为名,创建了一家开发傩文化文创产品的公司,并收集明清时期以来各类傩面具、傩法器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等“老古董”。
时间长了,冉勇发现很多珍贵的民间文物,特别是手抄本、古籍等文物没能得到妥善保存,这让他萌生了建立博物馆的想法。
冉勇讲解古傩面具
“我觉得可以有这样一个博物馆,既能对外展示收藏,给大家提供参观与研究便利,还能尽量还原傩文化的真实样貌,让人们从不同角度了解、欣赏优秀的傩文化。”冉勇说。
带着这样的想法,冉勇一边继续开发傩文化文创产品,一边四处打听收集藏品,并于2016年着手筹备建馆。由于资金紧张,起初这一切并不顺利。
“遇到喜欢的藏品,却没有能力购买时,我会写好欠条,先‘借’过来放在馆里,再尽快还清资金。毕竟缺资金了可以再赚,可错失藏品就再难找回了。”冉勇说。
德江傩堂戏博物馆
几经周折下,2021年,冉勇建成了德江傩堂戏博物馆,并由先前创办的“傩缘”公司生产和运营傩文化文创产品。
在冉勇看来,傩文化文创产品的重要性,对整个德江傩堂戏博物馆的发展来说不言而喻。“我们的博物馆以傩文化文创为核心发展,因此也格外注重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博物馆知识产权等内容的保护。”他说,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上,团队也下了不少功夫。
“我们依照傩戏里的24个脸谱元素,打造了16个系列、不同类别的周边产品,包括玩具、文具、生活用品、体育用品、车饰等,并开设电商平台和实体店进行集中销售,不少产品都挺受大众喜爱。”冉勇说。
德江傩堂戏博物馆文创手机扣
2011年至2023年期间,冉勇和团队共有各类专利权和著作权12项,推出傩文化文创系列产品22类,生产量达50多万件,销售额2000余万元,产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2023年,他们设计的博物馆文创手机扣系列产品,获得了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奖项银奖。
“傩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如何更好传承、保护、讲解傩文化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冉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