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立德树人传承久 守正创新春色长|贵州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亮相央视总台首届“青京会”`) }}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心打造的2023年全新戏曲节目“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正在CCTV-3综艺频道、CCTV-11戏曲频道热播。贵州京剧院5位优秀青年演员从全国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精彩亮相央视舞台,入围人数位居全国京剧院团前列。
贵州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杨炳旭(武生)、马红光(武净)、詹志凯(老生)、李俊博(小生)、陈梦谷(武丑)从来自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62家单位的671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入围第二阶段全国100强,其中杨炳旭、马红光晋级第三阶段全国50强,精彩亮相央视舞台。贵州京剧院院长侯丹梅受邀全程参与了一至三阶段的青衣、武旦组评委工作,其专业、睿智、惜才、“敢讲真话”的评判风格火爆网络。
本届“青京会”以“传百年国粹精华,会八方京剧英才”为主旨,为青年京剧演员打造展现艺术才华的国家级展示平台,挖掘京剧新生力量,开拓传统艺术传播新方式,为戏曲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多年来,贵州京剧院在省和贵阳市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秉承着“守正创新”的理念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批艺术人才,此次“青京会”入围人数位居全国京剧院团前列。
杨炳旭饰演穆玉矶。(央视供图)
人才是繁荣京剧艺术的主力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文化土壤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的集大成者,百年间在贵州常演不衰,出人出戏,深入人心,离不开艰苦奋斗的“台上人”。
“台上人”是传艺人,是学艺人,是搭台人。在贵州京剧舞台上,名家辈出,传承有序,老一辈的马骏骅、苗溪春、朱鉴麟、朱美英、周少轩、周素兰、周瑞华、李鸿韵、朱美娴、陈少卿、侯剑敏、赵师华等,以杰出的艺术才华使贵州京剧舞台熠熠生辉;承前启后的曹剑文、侯丹梅、冯冠博等,继承前辈技艺,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英才,如此次参加“青京会”的杨炳旭、马红光、詹志凯、李俊博、陈梦谷在全国已小有名气,此外还有李晨阳、李冉、窦天旗、万林峰、倪博、王茹一、李威、付珮雯等,正在快速成长。
马红光饰演青面虎。(央视供图)
作为后来者,我时时都会被他们身上的光环所吸引,试图找出京剧为什么会在祖国西南的贵州得到较好发展的答案。我于是钻进了图书馆、档案馆的资料库探寻历史,驻足在京剧院的排练厅看他们的日常工作和排练,慢慢发现四代贵州京剧人的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他们都深爱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何风浪、伤病、困难都摧不垮他们心中对京剧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他们心里坚如磐石。我想我应该是找到了答案:有了对一种文化、一个剧种的热爱,就有了归属感,就有了凝聚力,就有了传承,就有了发展的连续性,就有了贵州京剧的魂。对文化的爱,会感动自己,也会感染别人。时常会看到,努力奋斗的青年演员,感动了视京剧为生命的老演员,他们不远千里主动来贵州教戏,将自己的一身本事倾囊相授;看到热爱京剧的院团负责人,发现好苗子,会想尽办法为他们创造条件,送他们去深造学艺,到高平台展演,帮助他们加快成才的步伐。
一方舞台稳不稳,立德树人是根本。可喜的是贵州京剧院现在的一帮年轻人,演员、乐队、舞美队,都是踏踏实实向前辈大家虚心学本事的人,都是有品德、有本领、有血性的新时代京剧人。
李俊博饰演薛平贵。(央视供图)
观众是繁荣京剧艺术的根基
首届“青京会”开播以来持续升温,在各新媒体平台累计传播话题阅读量已达2.2亿,吸引了各圈层观众,一个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依托央视总台强大的传播力与号召力,运用“思想 艺术 技术”的融合传播优势,既吸引了原有的戏迷群体,又抓住了大批“外行”青年观众。京剧的繁荣,离不开“台下人”,赢得观众,才能使其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
詹志凯饰演王伯当。(央视供图)
“青京会”聚焦京剧传承发展与青年演员的成长,让京剧的千般滋味传入观众心间。通过媒体,观众不仅看到了青年京剧演员们的台前,也看到了幕后,看到了京剧艺术并非被束之高阁,而是早已与现代生活深度相融,或出现在一个个戏曲直播中,或蕴藏在一首首原创歌曲中……
观众、媒体和演员是分不开的搭档,戏曲传承要和观众结合起来,和传播结合起来,“台下人”至关重要。贵州京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常年活跃在贵州基层,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等举办公益演出活动,与广大群众、学生、全国游客等零距离接触,倾听他们的声音。如李俊博在演出的同时,常年兼职做公益活动的主持人,开展戏曲网络直播;詹志凯是省内外剧协送戏下乡的主力军;杨炳旭、马红光经常一天赶两三场演出等等。他们日复一日地扎根人民群众中间,每天要面对不同的观众,适应不同的演出场地条件,培养了品性,锻炼了意志,也获得了自己的粉丝群体。服务群众的同时,群众也在回馈他们。
陈梦谷饰演时迁。(央视供图)
“台上人”和“台下人”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纽带,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离不开卓越的顶层设计管理者。贵州京剧院在祖国西南民族地区发展京剧事业取得的累累硕果,离不开国家、省、市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科学规划。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侯丹梅院长带领全院拼搏进取,抢抓了快速发展的十年,大型剧目和京剧影片创排、拍摄共计15部,传统骨子老戏排演100多出(折),获国内外大奖30余项,2023年冯冠博副院长更是一举夺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现在贵州京剧发展又搭上了贵州省“四大文化工程”建设的快车,正沿着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的战略规划飞速前行。
央视总台首届“青京会”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期待包括贵州京剧院在内的全国优秀青年演员和广大观众一道,在创新的表达形式中拥抱传统戏曲,促进京剧的传承、传播与发展,生动讲述中国故事,积极传播贵州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