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俊朗的王阳明形象 手绘长图的叙事方式|呈现阳明先生的贵州行迹 —— “阳明·问道十二境”长图暨书画作品持续展出中`) }}

发表时间:2023-12-13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妈妈,这个拿着毛笔的叔叔是谁啊?”

“这是我们国家古代一位大思想家,他说做人要知行合一,告诉我们想的和做的要一样......”

“阳明·问道十二境”长图暨书画作品展持续展出中。12月10日,周日上午,在贵州省博物馆“阳明·问道十二境”长图暨书画作品展12组手绘长图前,一个小男孩指着阳明先生提笔作诗的背影,询问他的母亲。

小男孩名叫刘迪山,今年正在上小学二年级,在课本里会接触到一些历史人物。得知省博物馆有王阳明相关展览,母亲陆耀结特地周末带他来看展。“以手绘漫画形式呈现出的王阳明先生,不同于以往他在课本上接触到的形象,小朋友会觉得新鲜,也更亲近,有助于他去更好地了解阳明先生。”陆耀结说。

展览现场,俊朗形象的漫画版王阳明吸引众多观展市民前来围观打卡。让看起来高深的阳明心学与大众之间有了新的连接,让前来观展的市民觉得王阳明先生更加可亲、可近、可感知,是本次展览的目的之一。展览策展人之一、“阳明·问道十二境”长图作者赵相康介绍,“长图绘制的是37岁的王阳明形象,包括了他在贵州“龙场悟道”等重要行迹,通过漫画形式的转化,以年轻人、青少年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青少年对阳明文化的兴趣,从而传播其在贵州悟道的故事。”

漫画版王阳明形象令人耳目一新,“阳明·问道十二境”长图串联起一代大儒王阳明在贵州的行迹事件,“平越思隐”的内心挣扎,“南庵答和”的闲情逸致,“贵阳传道”的谆谆教诲,“古道心旅”的悲天悯人,“东山余韵”的怀念传承等,透过展览呈现出其“龙场悟道”的智慧之光,引人思考

 “阳明先生遗爱处”洞景图,吸引观众拍照打卡。

“龙场悟道”是“阳明·问道十二境”长图中的一境,公元1506年,王阳明被贬谪至贵州,到达修文龙场。不久,搬到附近一处天然溶洞,结合历年来的遭遇和所学所思,日夜反省,半夜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前来观展的四川游客蔡莉英在第一境“龙场悟道”前驻足许久,她说,通过长图的叙事,了解王阳明被贬谪居贵州从而悟道的历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有了更直观更感性的了解。“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提出知行合一,与我们今天社会所提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也是高度契合的。站在这里,感觉阳明先生的思想仿佛穿越时空,与当下对话。”蔡莉英说。

“平越驿站曾是贵州著名的十六个驿站之一,没想到在这里也能看到。”“阳明先生写的这首诗,能看出有种弃官归隐的情绪......”在第三境“平越思隐”前,从无锡来到贵阳工作一年多的王文成与杨清围绕王阳明在平越驿站的行迹、诗文展开了讨论。

“很多人都知道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却对阳明先生在贵州其他的行迹不太清楚。通过这种手绘长图形式,将阳明先生在贵州游历和悟道的过程呈现出来,通俗易懂,也更加有利于了解贵州风物。”王文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来贵阳工作一年多,已经去了几个王阳明足迹曾停留过的地方,接下来希望有更多时间循着长图去他游历过的地方看看。

文化传播关键在于参与其中、认知接受,长图的叙事表达在年轻一代人中有着较高的接受度。“展览用年轻人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讲述了阳明先生在贵州悟道的故事,很好地实现了阳明文化的转化、传播。”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原馆长、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久观看完展览评价说。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若佩

一审: 胡晨

二审: 倪淑琴

四审: 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