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贵州日报》推出第三十七期“悟思想伟力·看实践创新”特别报道`) }}

发表时间:2024-12-11

来源:贵州日报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多彩贵州风演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摄

【编者按】

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近年来,贵州高质量实施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等“四大文化工程”,致力于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推动贵州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充分挖掘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打造民族文化活动品牌,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本期专刊聚焦贵州大力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的生动实践。

【总书记的话】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历史充分证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

【我们的实践】

以节庆为媒介 以文化为桥梁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今年8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录制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贵州篇》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该节目用一个个关于匠心、传承、创新的故事串联,讲述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片段,使观众穿越时空,在文化欣赏和文化自信中产生更多共鸣。作为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民族文化的海量储存和激情展示,已然成为多彩贵州谱系的恢宏一页,为贵州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凝聚了团结奋进的力量。

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焕然夺目

11月12日,一个70多人的省外旅游团走进位于贵阳市白云区的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领略到了苗族刺绣的独特魅力。该馆是中国首座苗绣主题博物馆,承载了两代人、近半个世纪与苗绣的缘分。馆长曾丽说,“传承弘扬并非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具体体现。”多年来,曾丽传播苗绣文化,获首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

11月上旬在江西南昌举办的2024江服国际时尚艺术节,宁航蜡染非遗产业学院的非遗蜡染设计师成昊携设计作品登上T台。宁航蜡染非遗产业学院是江西服装学院与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合作的结晶,作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苗族蜡染的挖掘、传承、开发。截至2023年,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已与北京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贵州大学等全国42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

近年来,“村超”“村BA”迅速火爆,成为名闻天下的网红现象、万众瞩目的超级文旅IP、多彩惊艳的“贵州现象”。生活在那里的各民族同胞,以纯粹的、朴素的、大众的、接地气的方式创造了一场场具有影响力和民族文化氛围的体育赛事,这里一派热火朝天、一片欢腾祥和。“村超”“村BA”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我省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工程,要求重点充分挖掘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强化对苗绣蜡染、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把本土非遗和全国非遗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起来,开发设计高质量文创产品,精心打造贵州民族文化品牌,以民族文化为重要桥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文旅融合催生新的体验场景

11月14日,在苏州举行的2024中国景区MBI研究成果发布盛典颁奖仪式上,贵州黔东南的肇兴侗寨、西江千户苗寨,跻身2024年度国家4A级旅游景区MBI品牌榜单,成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的生动典范,文旅行业再树标杆。

肇兴侗寨涵盖堂安、厦格、厦格上寨、己伦、纪堂、登江、上地坪8个村寨和萨岁山,构成了约34平方公里的侗族文化旅游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等耀眼的名头,是肇兴侗寨名扬天下的骄傲资本。

10月26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美家园”慰问演出暨2024年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活动在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公园民族大联欢广场举行。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和精彩纷呈的民族特色艺术展示,进一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

11月29日至12月3日举行的“2024黎平·中国侗年”系列活动,在肇兴精彩呈现了侗年团圆宴、侗年晚会、寨门迎宾、村歌盛典、蹦侗迪、烟花秀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引爆了贵州冬季旅游。

被誉为活态苗族文化博物馆的西江千户苗寨深挖文化资源,探索“景区带村”发展之路,带动营上、干荣、麻料等11个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联动凯里以及周边县市发展旅游业,形成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核心辐射带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群寨共兴”的山地旅游发展模式。

“贵州的探索实践,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以民族文化为催化剂的山地旅游发展前途无量。”贵州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张晓松说。

以使命担当优化服务产品

9月下旬至11月初,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联手贵州民族大学举办“见人见物见生活——贵州非遗手工艺创新艺术展”,此次展出的190件(套)精美展品,折射出人、物、生活三者之间的朴素关系,传统神韵与现代审美的碰撞、融合,成为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如何在文化服务上一腔热忱,在文化产品上有感而发,在文化产品上积极有为,这是一道很有深意的课题。”贵州省民族乐团副团长、首席指挥龙国洪说,每次演出看见民族音乐与观众的需求同频共振,他就感觉自己的激情和创作达到了艺术的“C”位。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是我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的一个缩影。贵州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彰显着民族文化的特点,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贞丰县民族博物馆、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三都贵州水族文化博物馆等,为包括游客在内的公众提供了解贵州民族文化、感知多彩贵州风貌的生动场景。贵州民族出版社、贵州民族歌舞团、贵州省民族乐团、《贵州民族报》《贵州民族研究》等单位,在文化产品供给上积极谋划,近年来推出了很多反映贵州民族文化的优质产品。贵州民族出版社策划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图书,在文化、艺术、古籍、语言、史志等方面亮出“看家绝活”;贵州民族歌舞团沉下去开展文化巡演,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文化服务空间的拓展,文化服务产品的优化,凸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的引领之向、凝聚之力和团结之力。

【专家的解读】

根深干壮 枝繁叶茂

——充分挖掘贵州民族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贵州,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贵州,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各民族频繁的迁徙与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成果,古汉字与古彝文在文字创制有些相近之处,这两种古文字共同书写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积极作用。贵州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风格上虽略有差异,但总体上是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经历史的洗练,至今仍充满活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充分挖掘贵州民族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前贵州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弘扬传承的主线任务。

强化政策引领,建立完善政策措施体系。颁布实施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等条例,出台了《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实施方案》《关于统筹实施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的工作方案》《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贵州省推进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不断完善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政策措施体系。

项目式推进民族文化保护研究。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搜集整理工作,拍摄制作《典阅贵州》系列专题片,仅贵州省民宗委历年来资助出版民族文化类图书就有335部,加快推进《贵州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平台》项目建设。同时,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推进“民族文化进村寨”等,建设民族文化传承阵地。探索“以高校为龙头,以职业学校为骨干,以项目示范学校为带动”的非遗教育模式,推动非遗职业教育发展,促进非遗薪火相传。开展“百场双语大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谐家园”等活动,加快民族博物馆提等升级,拓展民族文化展示渠道。这些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夯实基础。

推进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多年来,贵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持续推进民族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一是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建立名录体系。2023年1月,黔东南州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全国1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截至2023年底,全省312个民族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共命名挂牌1328个“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二是打造民族文化活动品牌。每四年举办一次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三年举办一次“黔岭歌飞”民族歌曲征集和民族文学“金贵奖”评选等活动,以赛事引领助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引导各地充分挖掘民族节庆资源,充分展示多彩贵州民族文化。依托端午等传统节日,举办全国龙舟邀请赛,全国龙舟、独竹漂比赛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村超”“村BA”等群众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内容,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重点打造“姊妹节”“六月六”“萨玛节”“火把节”“吃新节”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品牌,提高活动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举办各类学术交流论坛。举办“贵州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学术论坛”“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交流会”。创新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体旅、农文旅融合促进产业发展。依托企业、合作社、手工作坊等建立724所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引导一批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建立423个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带动近10万名群众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展示与群众增收致富。支持177个民族特色村寨实施一批特色民宿、民族医药康养、传统手工艺、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民族村寨成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百花园”、各族群众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创新将苗绣、蜡染等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提升,制定《2024年度突出贵州民族文化特色打造“贵系列”品牌工作方案》,列出重点任务清单,着力提高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继续加强非遗工坊建设,探索出一条“以非遗小镇为引领,以非遗街区为支撑,以非遗工坊为着力点”的发展模式,推动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鼓励企业结合民族元素生产非遗文创产品。以黔东南自治州为例,据统计,全州成功注册“村超”“村BA”“村宝宝”“村超牛”系列商标超过100件;2024年1-7月全州纳入监测的85家非遗企业产值超过1.6亿元。在非遗加持下,黔东南自治州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全州共接待游客7879.45万人次,同比增长25.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5.82亿元,同比增长37%。2024年1-9月全州共接待游客7130.54万人次,同比增长10.7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5.42亿元,同比增长12.3%。结合乡村特色、民族特色等推出众多特色旅游路线和产品。从贵阳开往玉屏的5640/39次火车,2024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该火车上开展,该车设置了“乡村市集”“非遗工坊”“移动书屋”“健康驿站”等主题特色车厢,进一步满足村民需求和乘客互动体验。同时推出乘“村火车”去看“村BA”“村超”等乡村旅游路线,常态化开展“乘坐村火车·畅游苗乡侗寨”主题活动,以火车车厢为移动舞台,串联火车所经过的村寨、景区、景点,让村火车成为移动的乡村集市、移动的农文旅景区。

全民参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全过程。例如“村超”“村BA”始终坚持“包容、开放、融合”办赛和“体育赛事与神秘古朴多元民族文化、美食文化相结合”的办赛原则,巧妙地将苗族芦笙舞以及反排木鼓舞和侗族大歌等众多非遗项目集中呈现,“非遗秀”惊艳全网,刮起“最炫民族风”。2023年“村超”“村BA”有来自全国300余个非遗精品节目,8万余人次的群众啦啦队现场参加“非遗秀”。推动本土非遗与全国非遗相结合,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先后组织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意大利米兰国际时装周、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内外大型活动,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传播,不断扩大“朋友圈”和影响力,为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贡献力量。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立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贵州充分发挥多彩民族文化的优势,将文化特色转化为发展优势,继续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故事。

(作者:贵州省民族研究院 李永皇)

【理论篇】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根溯源,能够从中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让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产业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

贵州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深刻诠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以及两个国发2号文件的下发,贵州万桥飞架、天堑变通途,经济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文旅融合深入推进,贵州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文化事象广为人知、广受欢迎,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节日文化、歌舞曲艺、傩文化等等。抽丝剥茧,追根溯源,可知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以服饰文化为例。贵州各民族都有自身传统的精美服饰。如苗族服饰,据吴世忠先生的《中国苗族服饰图志》统计,中国苗族服饰有173种款型,其中贵州就有125种。检索岩画、出土文物、壁画、传世书画作品等相关材料,我们发现贵州现今流传的苗族服饰保留了大量我国历史上各朝代曾经极为流行的服装形制。如被誉为服饰祖型的贯首衣(亦称“贯头衣”)至今仍在贵州平塘、贵阳等地的苗族中流行;唐代流行的半袖服饰至今仍在贵州惠水的苗族中流行;宋代流行的褙子服饰至今仍在贵州从江的苗族中流行……可见,贵州各民族的服饰文化与中华服饰文化一脉相承。除此之外,建筑文化、节日文化、歌舞曲艺文化、傩文化等等民族文化事象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皆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贵州大地还活态传承着不少在中原地区已经消逝了的文化。

贵州民族文化的地域特征,深刻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部,是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区域,“开门见山”是贵州的真实写照。复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贵州“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风”的气候差异;形成了贵州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直接影响了贵州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风俗习惯。贵州各民族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根据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对其进行了创新与发展,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以“蝶恋花”纹样为例。“蝶恋花”主题纹样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流传时间长而分布地域广,各民族都有流传。在黔东南苗族同胞的口述史中,其解读意义被赋予了本民族的文化意蕴。黔东南苗族同胞将蝴蝶纹与其祖先起源联系在一起,将蝴蝶解读为蝴蝶妈妈,并留下了动人的传奇故事。这是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的传承与升华。

贵州民族文化蕴含的大一统观念,深刻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贵州部分地区纳入了当时的象郡、桂林郡、黔中郡进行统一管理。至汉代,中央王朝已在贵州广泛设县,对贵州进行深入管理。在数千年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大一统观念早已深入贵州各族人民心中。贵州各族人民早已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大量文物文献记载了贵州融入大一统的史实。文献方面,《史记》关于濮人参加牧野盟誓助周武王伐纣的记载,《逸周书》关于“卜(濮)人以丹”的记载,皆佐证了贵州商周时期即与中原地区密切交往交流,中原文化极早就在贵州高原传播。秦汉以后,随着大一统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以及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治理的不断加强,特别是贵州建省后儒学教育在贵州的推广,中原文化长期影响与滋养着贵州各民族的文化。文物方面,例如2020年在铜仁方田坝出土的西周晚期的石璋,除材质外,与夏商时期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牙璋别无二致。牙璋是二里头文化的典型器物,贵州出土的这件石璋,印证了贵州至少在商周时期已融入到了中华早期文化圈。例如三都布仰摩崖形成年代,正值清王朝积极推行“改土归流”之际。该摩崖是贵州融入国家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见证。贵州现存有大量反映各族人民融入国家大一统,以及中央王朝对贵州进行管理治理方面的古籍文献与文物,实证贵州自古以来就一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深刻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与包容性。秦汉以降,随着大一统的推进及中央王朝政权的更替,各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更为广泛。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政局动荡,大量族群迁徙进入贵州,使贵州成为南方古代四大族系的交汇地。明清时期,随着调北征南的军事行动,以及“改土归流”等政策的实施,儒学教育在贵州大力推广,经济上与内地的一体化加速推进逐渐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使得贵州各地渐比中州,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增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大杂居、小聚居”等原因,贵州各民族在频繁的民族迁徙与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既维系了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借鉴了其它民族与地域的优秀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百越文化、滇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在贵州交融汇聚、互相影响、和平共处,从而形成了如今我们见到的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平性与包容性。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贵州立足省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工作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出更多具有贵州特色、全国知名的文化精品、文化品牌。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随着贵州全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文旅市场持续火爆,文创产品已成为人们旅游参观的消费热点。文创产品是依附于具体文物或文化事象研发出来的衍生品。只要人们购买了文创产品,即达到文化的二次传播。我们应用好旅游这个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载体,增强文旅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贵州民族文化一脉相承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据所在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共同构筑了多彩的贵州。这些文化不仅是各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弘扬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作者: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主任〔副馆长〕舒彩前)

一审: 胡晨

二审: 张鸿杰

三审: 熊莺

四审: 孔祥来